老虎窝(甯家窝)传
老虎窝(甯家窝)传
古老虎窝者,当今之甯家窝也。因其特殊的地形,悠久的历史文明而得其名。南依豁乐山麓,北听黄河涛声,东与陕县赵里河鸡犬相闻,西以矾水沟为界。樱桃山、豁乐山两大余脉环拱中一低洼开阔地,呈“太师椅”型,左右二岭自然形成龙虎二脉,一条山涧自东南向西北注入黄河,两岸悬崖峭壁刀劈斧削、险要无比,两侧村隘口处有虞帝庙,龙王庙相对峙,庙中僧人顶礼膜拜、跪拜深诵,操练武功兼管村中安全抵御外敌。虞帝庙周围苍松翠柏、郁郁葱葱。龙王庙古槐参天,村口场、西场两大练武校场杀声震天,山谷回声四起,外敌闻之却步。
村中上面一小山,名曰虎头山,古橡树笼罩树枝尽量旁逸斜出,绝无出类拔萃。其木质坚硬无比,入水自沉,横截面无可辨认年轮,被称之为“活化石”,盖与此村同龄耳?树荫下怪石嶙峋,长满苔藓,远观之,其貌若斑斓虎盘居村顶;村东、村西两股清泉春夏不断淙淙细流,似琴若铃叮咚作响。村西泉水其源头直通滴水岩,两旁茅草荆棘丛生,内藏一斑斓虎,昼伏夜出人们傍虎而居,从未猛虎伤人之传说,也不听家犬吠虎之声。呈现自然和谐。
相传有一好事者善术,念动咒语将东岭头古柏杻转一周移至西岭头,因而伤了虎脉元气,引起牛虎相残两败俱伤,村人耕牛歇套放牧深入虎穴,牛虎相斗每天牛大汗淋淋,牧人惊觉后以尖刀缚牛角,牛刺死虎,村人剥虎皮置于碌碡上,牛见之以为虎猛攻之,触石身亡。自此兵匪骚扰,侵犯村无宁日好事者远不知去向,另一法师闻之在村口与鞍桥红岩之上设一镇村盤石,人们顶礼膜拜兵匪座而却步村户稍安。
村中无虎,虎气尚存,人称甯家老虎窝由来已久,代代相传后来人们习惯地把甯家老虎窝缩称为甯家窝延续之今。
村似虎形,内藏猛虎,人们傍虎而居,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虎和睦相处,人有虎气,虎虎生威,这就是老虎窝的来历。
老虎窝,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村。远古时代的历史古迹历经风雨磨励及时代变迁及人为破坏损失殆尽,进入人们记忆的西岭古柏五人合抱;东场天神庙古槐,中空内可容三个孩童围坐玩劣;后胡洞石台阶院古槐,后沟桥院古槐参天高60余米,均为五人合抱粗细,树龄均在600年以上。村西虞帝庙碑文记载:翻修纪年迄今已民用工业600多年,究竟何年代始建无据可考。山西五台山藏经楼密存洪岩寺建筑历史,由甯氏先祖所建。该建筑应在老虎窝之后。上述历史痕迹渐渐进入人们的回忆里,若干年后也会成为老虎的神奇传说。
老虎窝,是甯氏家族的发祥地,又是甯氏氏族传统文化的标志。
雄伟壮丽的甯氏祠堂矗立在村中央,高三丈,建筑奇特,十二生肖陶塑钳于屋脊各具情态,惟妙惟肖,重檐下狮子滚绣球木刻争奇斗趣,如生,屏风楼空木雕二十四孝,二十八宿似静非静似动非动令人拍案叫绝,中央大厅陈设八仙桌两张,八仙太师椅分列两排,议事厅八大族长士绅分管忠、恕、孝、悌、礼、仪、廉、耻八大族训,主管村约族规,迎面壁画南极寿星图,族规村约赫然醒目,廊下两口大钟悬挂为议事钟,八大乡绅如闻即来,共议大事;舞台矗立于对面其建筑古色古香别拘匠心。六间厢房东西分设(民国三一年甯光谦率族人修建)。
祠堂北侧建造观音庙一座,香烟缭绕,跪拜求子善男信女络绎不绝。
村东场天神庙面南而立,内供天地众神十二尊,有关公常开的弥勒慈眉善目的观音,横眉冷目的铁塔天王李靖,各具情态,活灵活现。
方姑庵建在村西悬崖峭壁之上,羊肠小道直通庵内,一妇当关,万夫莫开;全村各大庙宇星罗棋布,晨钟暮鼓,井然有序,老虎窝人闻钟而起,聆鼓而息。
甯氏家族,是勤劳智慧的家族,老虎窝人杰地灵,是甯氏文化的标志。
老虎窝甯氏家族历代以耕织传家繁衍生息。相传唐贞观年间,李世民推行奖农耕,减赋税,免劳役政策,甯氏各支族族长率子孙垦荒造田,凡甯氏领地沟沟坝坝开垦已尽,人们继续向周边扩展领地范围。为了就近耕作各支族先后迁徙到双窑头、院科、侯村、后地、沟西、七里沟、继而翻过豁乐山占据了三里凹、郭家沟、卫家沟等地,并在那里安家落户结姻亲,通商贾、部分已成为一方首富。每逢大年正月,迁徙异乡的甯氏族人必携家眷回故居拜长辈、观社火,闹元霄,祭祖先、听祖训,过了正月二十三陆续带家眷离去。每逢清明时节,甯氏子孙凡男性心思故居,兴坟祭祖躬立于祖茔地,按辈份拜祭。八月仲秋回故居团聚,食月饼、赏月亮、论辈份、拉家常恋恋不舍。
老虎窝甯氏族法严厉,家族后裔安分守己,和睦相处极少官司,若有田产纠纷,遗弃子女、忤逆不孝者均有甯氏祠堂八大族长(绅士)议事处理,凡有违反族规者按律施以处罚,或以荆条杖刑或处以经济处罚。罚没财物用于请戏班子唱戏,或闹社火、闹元霄开支,绝无庇护或贪占,被罚者跪于祖宗灵柱前忏悔以示痛改前非。由于甯氏家族族法严明,周边其他姓氏纷纷仿效,有的直接到甯氏祠堂讨公道、求说法。甯氏家族人口众多,族法严厉,富庶一方,在古陕州地区远近闻名,人称“甯半边”。
(甯义德提供)
下一篇:甯家窝甯氏鲁山寻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