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邓氏家谱网 >> 邓氏宗亲网

邓巷祠堂考略

时间:2024/7/3 16:30:08 发布:新闻编辑部

邓巷祠堂考略

祠堂建筑是中国特有的传统建筑之一,是一个姓氏家族文化的厚重之地,是为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庙堂,主要用来强化宗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从精神上教化族人,同时又是供设祖先神之牌位、安放家谱和宗族内执行族规家法、议事的地方,所以各宗氏都十分重视宗祠庙堂的建设。

祠堂分三类,一为宗祠,以始祖为主位。如无锡前洲邓巷的宗祠堂,即无锡邓氏始祖尔瞻公(字民望)为主位;也有尊贤类宗祠类的,如惠山浜邓元侯祠,祀邓氏迁锡始祖南宋南阳侯邓尔瞻以及东汉开国元勋高密侯邓禹。二为支祠,以某支始迁祖配享;三为家祠,以某支派祖配享座落于江溪桥邓巷巷门的祠堂即为家祠庙堂。

邓巷祠堂建于何时,并无历史记载。这次为续修宗谱,翻阅了一九四九年己丑版邓氏宗谱过程中、发现了江溪桥派邓巷裔孙邓汝楫(字济川)在同治十二年(一八七三)所写《先考静斋府君暨妣陈孺人行述》(以下简称《行述》)以及无锡同里杨镜清在光绪二十八年(一九〇二)援写的《济川(汝楫)大先生传》(以下简称《大先生传》中,寻找到了有关邓巷祠堂建造的片言只语,据此推测祠堂建造的历史,作为考略。

邓氏江溪桥派始祖邓燐(字德镏),为无锡邓氏始祖尔瞻公第十五世孙,是为顾庄派四房,其时为明朝弘治年间(公元约一四八八—一五〇〇年间),出赘到江溪桥叶家湾。德镏公殁,其坟茔就在巷西邓家浜尽头。坟头就此开始作为邓巷一段自然村落的地名称呼。

嘉庆丁卯年(一八〇七),二十六世孙邓廷贤(字静斋)出生,他幼时随父平时种田闲时学习父痘科,好学善行,二十四岁时(一八三一)痘科又得钱仲阳钱仲仁两先生真诀,医术专精,家业渐起,事业有成,名躁两邑。邓廷贤长子,邓汝楫(字济川,生于道光八年(一八二八年)。为紀念其父母的《行述》,收录进了无锡邓氏历史上第九次(一八七四年版)修谱的人物传记中。(同治甲戌版邓氏宗谱据称仅存于美国哈佛大学)。

济川先生在《行述》中写道:自顾庄河南出赘江溪桥叶家湾叶氏,不数传而瓜绵瓞盛,叶家湾遂更名邓巷,至余已十一传,族之聚处百余家。和杨镜清在《大先生传》中写的“迁于伯渎之东聚族,而处生齿日繁,遂以氏名其巷”两文写作虽相差三十年,但内容是同一个意思,即自德镏公到叶家弯后,已经过十一世代了,现在都改称邓巷了。“未尝建祠”,还没有建造祠庙,致使先祖神位无祠堂配享,愧对列祖列宗,对此难以释杯。为此“至先生始谋请同族”。大先生在四十七、八岁(光绪已亥一八七五、七六年)时,便与同族诸公,共谋商议建祠之事,“即巷之西(估计杨写此文时并未到现场,所以此处有误,应是巷东)偏辟地数楹,以营家庙”众人意同,并就建制规模,筹款事项等均协商详尽一一列出,并吉日而兴土木工程。至光绪初年(約一八七七ー一八七八年),邓巷祠堂始得规模,初就落成。

祠堂落成,于是择吉日,先请始祖德镏公为中龛,主位以正纲公仲纲公配享,然后各支神主入祠以合宗祠之义。从此结束了三百多年邓巷供奉先灵各房木主,行尊祖敬宗之道,神位无处安放的尴尬局面,虽不能称规模宏敞,但几世次不乱,昭穆秩然,子孙祭飨有了地方,大先生终于了却了两代人的心愿,为邓巷所有后代的人带来了福祉!功德无量的好事啊! 

光绪五年(一八七九)。为建祠堂立下汗马之功的济川大先生就在祠堂落成一年后,却因积劳成疾不幸病故,享年五十二岁,呜乎哀哉!

二十五年以后,光緒三十年(一九〇四),同里(乡)杨镜清因经常听闻大先生的优良德行,觉得有必要为其立传,以彰其人。于是在无锡邓氏第十次续谱时写下《济川大先生传》,他写道“先生疾终,今岁时庙祭办,昭穆别亲疏,秩然有序,皆先生订定者也”;感叹自大先生后,现在每年举办的祠堂祭祖,仰瞻祠宇,俯察神座,敬祭先祖,更加缅怀大先生为我辈留下的恩德,立下的规矩,为我辈留下的福祉,以此勉励后代族人。

邓巷祠堂建于伯渎港支流江溪河学士桥与江溪桥中间的邓家浜转角处,位于巷门的最东侧,独门独院,四间面宽,八架进深硬山顶。可以说这是一块风水宝地。祠堂正堂四间,东一间为单独门窗,内置台阶上陈放的均为先高祖灵位,长生牌位。西三间落地花格窗,内置多层台阶自上至下安放各支各房木牌位。

院墙高丈余,东侧建有厢房院内西侧植一棵柏树,厢房前植木樨树。柏树者,百年树人,松柏常青;木樨桂花,富贵也!寓意邓氏子孙,具松柏不屈之精神,门庭永兴旺,富贵常相伴。院门有一门头,门旁两侧有双面浮雕团龙云纹的鼓形青石墩,平时那石槽中安放的是高二尺余的木门槛,两扇大木门平时紧闭。印象中门窗仅为木本色桐油刷漆,简朴!

东侧山墙直接砌筑在石驳岸上,南院墙东侧有条石组成的一个码头。院门前一片场地,场地前建有一垛照壁。后包沿后与河岸留有二三丈余地。西侧山墙与巷门民房间距亦有二丈余。祠堂里还存放着邓巷的镇巷之宝“銮轿”,龙灯,及一些响器等物品。

一九四九年以后,五十年代初祠堂西三间内的牌位,都被请到了东间随意堆放。西三间改作了蚕室,北侧增开了窗户,厢房也曾作为青年积极分子活动的场所,例如开展扫盲活动的办公室。

到了一九五八年祠堂再次遭到破坏,将东间内所有木制神位牌请(清)出,堆放在院外露天场上,有些尊敬祖宗的还会去寻找自家祖先神位的,一般也只会认领到祖父辈,再往上大都因无家谱可寻迹认领,但大部分无主认领的(就是认宗请回的怎么安放,都是问题),最后都付之一炬。四间厅堂被隔成了二大间,作为了教室,厢房则改作教师公室。(笔者小学三年级时,曾就读于此教室)。院外空场自然成了学校的小操场。也有生产小队乘机去祠堂锯掉梁下的杉木看枋(板枋,与梁同长的木板,锯掉并不影响梁柱的安全),用来作为农船上的跳板。

一九七〇年,在时任大队书记丁龙海的帯領下,拆除了这座具有近百年历史的祠堂,拆下来的所有砖木,用来作为卫星小学扩建两只教室的建筑材料。熟悉这过程的人,也许还可以记得这教室的木梁,木橡,望砖,屋瓦就是邓巷祠堂的旧物。但原祠堂院门口的两块抱鼓石却不知了何方!

斗转星移,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初,随着整片卫星村成了城市规划用地,所有地表上的建筑物被拆除,在破拆机的轰鸣声中,这所还刻有邓巷祠堂印记的卫星小学,随同邓巷从此消失的无影无踪!

今撰《邓巷祠堂考略》一文,既是对邓巷祠堂建造过程的探考,又是对先辈为子孙造福的恩德、优良品德的颂扬。

公元二〇二二年冬月岁次壬寅腊月第廿九世裔孙 邓龙生 拜撰

上一篇:世纪巨变乡愁印记

下一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三年修成《无锡报本堂邓氏江溪桥派宗谱》

邓氏字辈
邓氏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