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修谱功莫大焉
中华高姓大通谱·粤东支谱序一
国有史,县有志,家有谱。这是我国古代一整套完整的修史制度,也是绵延数千年中华文化传承有序的重要原因和主要载体。
中华先祖一族为一家,故家谱乃一个家族的历史也。家谱是记载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故家谱实乃中华民族光辉历史之不可割舍的有机组成,对于今人认识历史全貌,了解古代社会形态及民风民俗同样有不可低估的认知价值。正如毛泽东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谈到历史研究时所讲的:“搜集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可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宝贵的资料。”
因之,本世纪初文化部在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总目》的《通知》中十分明确地指出:家谱“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并且强调“家谱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民族学、教育学、人物传记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同时对海内外华人导根认祖、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有着重要意义。”
《通知》中的上述判断,对家谱在历史等方面的学术研完中的地位、作用、意义给予相当恰当而公允的评价,而且高屋建瓴、时空,距注了既往,又着眼于未来,真的贯彻和落实。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唯物史观,当视为关家谱、族谱发掘、整理、研究上的指导思想,加以认真的贯彻和落实。
还应注意到,以家族宗亲为依托的姓氏文明已经是中华民族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和文化传统,研究家谱,既能了解一个家族的历史渊源,迁徙轨迹,又能了解民族的社会历史文化。比如,许多家谱、族谱中集纳荟萃了大量绚丽多彩的传统文化内容,不光有家规、家训、祖训、节日习俗,家族排行字辈、当地名胜、饮食文化,待客礼仪,还多有大量的宗谱序、族谱序、碑记、祭文人物传记、墓志铭、文章诗赋、字画楹联匾额匾联等,其中既有家族中德高望重之主人原创,也有由当地名家硕儒题赠,还有一些是出自朝廷重臣乃至在中国历史上有杰出成就和重大影响的大文豪、大诗人、大学者、大政治家的手笔,其中内容大部分因多种原因并未能收录到作者的文集中,而散见于历代各族特别是一些名门望族的家谱之中,这些文字也不应笼统地一概视为意思不大的应景之作,从家谱中进一步发现和整理这部分内容,对更全面地了解许多历史名人的仕宦经历、心路历程、社会交往及学术成就等也不无裨益。家谱中这些内容同历朝历代编纂的卷帙浩繁、浩如烟海的正史、方志确实可以互为补充,互为印证,交相辉映融为一体,共同展现出中华文明绮丽的风光和夺目的风采。
“渤海馨香千代盛、高门积庆万年祥”(安徽无为高氏祠联,见《高姓全史》P42)欣闻《中华高姓大通谱·总谱》在众多高姓族人合力纂修下终告功成,在筹划、设计、写作、编纂过程中较自觉地坚持科学精神和求实态度,承继并发扬《高姓全史》带有开创性的研究方法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使《总谱》不失为高姓历史文化研究上的富有创意的一个阶段性成果。《总谱》付梓之际,总编恳嘱为文,余欣见其成,心有所感,以此付之,是为序。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原常务副部长
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高占祥
敬撰
2011年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