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氏分布及迁徙
袁氏分布及迁徙
袁氏早期主要在其发祥地河南淮阳一带发展繁衍。其主要发展中心为陈郡(今太康,淮阳一带)、汝南(今汝南县商水)。秦汉时期,袁氏向外播迁。由于战乱或官职调迁,陈郡与汝南袁氏又派生出许多支脉。如陈郡袁氏袁告的后裔迁居彭城(今江苏徐州),还有一支迁往河东(今山西永济西南)。汝南袁氏袁绍的后裔有一支迁居京兆(今陕西西安),又一支迁居华阴。
袁姓南迁始于唐,至宋时已为南方一大望族。其中以浙江,江苏,江西分布最多。袁氏入闽于宋代前,南宋史学家袁枢为建安人(今福建建甄),说明南宋前已有袁氏迁居福建。据《袁氏族谱》介绍,袁安的三十八代孙袁志君任广东布政使,自江西信丰迁至广东东莞温塘荣园定居,为广东袁氏开基始祖。
国民分布,一般与族群兴衰、官员调迁、社会发展、征兵、战争、饥荒、瘟疫、朝代更替等有极大关系。袁氏分布也不例外,早期居住在河南阳夏,后来,得姓始祖辕涛涂的后裔袁告,因秦末动乱,率众避乱于河洛(今黄河、洛水),其11世孙袁安又因功名被汉和帝封汝南为袁氏食邑,创造了汝南袁氏的辉煌。同样,又因汉末战乱,导致袁安的后裔袁绍、袁术的败落,宣告了汝南袁氏的湮没,其后裔也各自散迁各地。
历史上,全国性的人口大迁徙有两次。一是元末明初,二是明末清初。两次大迁徙都是因为战乱,饥荒,瘟疫,至使有的地方人烟稀少。为了发展,为了维护统治,朝廷强制移民。
明朝初期(公元1368年至1628年)河南人口仅有189万,而山西人口却有403万,朱元璋称帝不久就做出了从山西移民中原的决策,拉开大规模移民的序幕,其规模大、次数多,为史前罕见。据考证,仅洪武永乐年间(公元1368年—1425年),大规模移民十七次,人口超过百万,小规模迁徙不断,直延续到明朝灭亡。主要从山西移向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安徽、江苏、湖北、甘肃、陕西、宁夏等省,其中从山西洪洞县移出居民最多,有个大槐树的地方是最大的集散地,至今,中原各省姓氏家谱都有不少记载。湖北各城县的先民们,不管姓什么都说是从大槐树迁来的,山东有80余县的姓氏家谱也都记载是从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迁出的。有民谣: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可见,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影响之深远。
第二次全国大规模移民始于清朝初期(清朝1650年—1750年)。明末因战争因素造成四川人口骤减,据资料记载,顺治十八年(1661年),四川人口仅剩九十五万八千人。故早在明末就开始了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行动。清初的第二次大移民,湖北麻城孝感乡是重点(据记载,麻城的先民早期是从江西迁来),持续时间一百年(1650—1750年),入四川人数超百万,麻城孝感乡移民占10%,入川人口不下十万。
终上所述,历史上第一次的大规模移民是在元末明初,时段在公元1350年至1500年之间,第二次明末清初,时段为公元1650年至1750年之间。这两次移民都是国家行为,影响深远。当时,全国有八大移民集散地: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苏州闾门外、江西瓦屑坝、麻城孝感乡、山东枣林庄、广东珠矶巷、福建石壁村、河北小兴州。其中以山西洪洞县最为出名。洪洞县的先民们向外迁徙,从明初一直持续到明末,据资料记载,山东出土的墓碑:沂南《傅氏墓碑》云“始祖居山西洪洞县喜鹊窝,於万历年间迁此处”。聊城县《段氏家谱》载“大明天启年自山西洪洞县北关迁山东东昌府城北十八里,自立小段庄。”凡此等等。信阳三湾袁氏的祖先也是这个时候因为什么原因,“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雅雀窝迁到平昌关”的。他们是互相印证的。
袁氏族人,在这两次人口大迁徙中,广泛地散居各地。据有关资料,目前,袁姓位居中国大陆地区百姓中第33位,约占全国汉人口0、8%(约800万)。在北方,河南、河北是袁姓的集居地;在南方,袁姓人口主要在四川、江苏、江西、福建、浙江等地,所占比例很高。总体讲,南方袁姓人口超过北方。在台湾省百家姓中,袁姓居94位,他们大都是清朝时期和1949年前后从大陆迁去的,主要住在台北、新竹、南投、嘉义、台南等地。在国外,袁姓侨居地集中在东南亚各国及欧美一些国家。袁世凯的后代侨居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加拿大和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