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樊氏家谱网 >> 樊氏宗亲网

樊氏泰和寻根记

时间:2024/7/22 9:22:12 发布:新闻编辑部

泰和寻根记

(芳公第廿世孙金生)

二〇二三年五月八日,老伴陪我从广州东站乘动车到江西泰和,开启首次寻根之旅。

始迁祖樊芳公在明成化年间,从江西泰和鹅掌大坵迁徙到湖南永州零陵西乡竹搭桥(现黄田铺镇仪林寺村)落业,已历五百七十余年,衍二十三代,现已发展到二千余人丁。随着代际传递,人口不断增长和分迁,仅零陵、道县、东安三地,芳公后裔上百人口的聚居村庄有十多个。这些村庄的芳公后裔又不断分迁到湘粤桂疆京沪等省市落业,当中的少数族人可联系上,多数因分迁年代久远,信息煙没而失联,他们当中的后人不知祖先迁自何地,祖迁地现在的族人也不知他们生活哪里,正如我等后裔只知始迁祖樊芳公迁自江西泰和鹅掌大丘,余一概不知。人不知其祖来处,不得不说是人生最大憾事。值此三修族谱即将付梓之际,作为主编,我心中还萦绕着一件想做而尚未做的事,那就是要去江西泰和寻根问祖,溯源先考。自知这件事很难做,做了不一定有结果。诚然,路虽迩,不行不至,事虽难,不做不成。此行江西泰和寻根问祖,若能如愿,我想一定是历代先祖灵佑,即使不能如愿,也权当是对始迁祖故乡的一次朝圣之旅。

从广州坐动车到泰和只有4个多小时,下午2时许我和老伴到了泰和车站,接着叫的士去泰和图书馆。行前计划,先去图书馆或档案馆查阅有关泰和县志、地名志以及移民迁徒档案,因图书馆例行周一闭馆,不对外开放,只好先找宾馆下榻,翌日再去。

我们住进了老城区的锦泰宾馆。放下行李,稍作休息,就离开宾馆到城区走走看看。因老城紧临赣江,我先是去了老城滨江风光带观光。

来到赣江边,静静地伫立津渡码头,眺望着江中正在航行船只,沉思着五百年前,我的始迁祖芳公是不是就在此乘船离开故土,踏上了迁徒异乡的艰辛征途…

五月九日,我在宾馆吃完早餐,叫上的士车,早早赶到泰和县图书馆。在图书馆前台,与值班的工作人员做了简要沟通,说明来意,工作人员便告诉我上三楼古籍文献室,也许能找到我所要查阅的文献。

到古籍文献室,经得图书管理员的同意,我便在藏书架上寻找我所需要查阅的书籍。

先在家谱书架上寻找,看看有没有我们樊氏家谱。此处收藏的家谱不多,没有找到我樊氏家谱,只好转而去查阅方志和地名志。

我在书架上找到了二部明清时期写的泰和地方志和一部泰和地名志,对其翻阅了大半天,也没有我所要寻找的信息。《泰和县地名志》上没有“鹅掌大坵”,“鹅颈大坵”和“鹅头大坵”的地名,但有带“鹅字”的鹅公庙、鹅公恼、鹅形、鹅颈下、鹅溪”五个地名,细看其下释文,都非樊姓人居住的村庄。

我在图书馆的书籍中没有查阅到祖迁原居地“鹅掌大坵”,其实也在意料之中。在来泰和寻根之前,咨询了早几年来过泰和寻根的永州宁远樊家人,看过泰和人高公仆写的《探寻江西泰和鹅掌大丘》文章,他们都未曾找到“鹅掌大丘”这个地名或村名。

高公仆先生《探寻江西泰和鵝掌大丘》一文,从地域管、交通运输、人居和迁徒四个方面进行了认真分析考究,他认为鹅头大丘、鹅颈大丘、鹅公大丘、鹅掌大丘应该就是当时含许多村落集中移民的泰和县境内靠渡口的聚散地。一是,当时的南岡市(现螺塘)津渡口;二是,当时的永昌渡口,旧县衙(如今的泰和县实验小学)。

高公仆先生认为:按照中国风水,泰和旧县署(今泰和实验小学)就建在“鹅颈”之上,泰和城所在的大片洲地就是鹅颈大丘,鹅掌大丘则是位于县城西南的另一块螺溪洞洲地。(含今天的桥头南车水库、早禾市的槎滩陂与井冈山机场地域、螺溪洞的爵誉片)。

高公仆先生认为,“当全县各乡、至周边县的百姓,自发或被征发来到县署之前安排地集中,再舟行、陆行离县。泰和鹅掌(鹅颈)大丘与鄱阳瓦屑埧、山西洪洞大槐树一样,是一个移民的集中地、出发地,而不是原居地”。

尽管在图书馆的藏书中查阅无果,也未能寻找到有价值的线索,但我还是想再去泰和县档案馆一趟,看能否有意外收获。

泰和县档案馆与图书馆在同一栋大厦,出了档案馆大门,右转走不到二百米,即到档案馆。

到了档案馆,先去办公室,一位女馆员在值班。我向她打招呼问好,然后向他说明来意,询问能否在档案馆里调阅到泰和县的移民史资料及舆地资料,还没有等我把话讲完,她似乎知道我要问什么。她对我说,近些年来有好些湖南、贵州、重庆、四川的人来泰和寻根问祖,来访者几乎都问及了“鹅掌大丘”、“鹅颈大丘”或“鹅头大丘”这些地名。她说,这些地名并非某个外迁移民的原居地名,应是外迁移民的集散地。她告诉我,档案馆里没有我所要的信息资料。她此话一出,让我大失所望。原本企望通过在档案馆里查文献资料来寻找我始迁祖芳公原居地的想法,现在看来已无可能,只能另辟溪径了。

已到中午下班时间,我不好向她多问,我们一同离开她的办公室。走出档案馆时,我问她,在她单位里是否有樊姓同事或朋友圈中是否有樊姓朋友?我打听的目的,是想在泰和县联系上同姓家门,希望这里的家门帮我寻根提供一些线索,帮我找一部这里的《樊氏家谱》看看。

真是有缘,她说她有个樊姓朋友,于是她立即用手机联系了她,向她讲了我来泰和寻根之事,之后把她樊姓朋友联系电话告诉我。

在泰和档案馆联系上了家门,也算是意外收获吧,我很感谢这位热心的工作人员。

我用手机打电话给家门妹,简要地做了自我介绍和来泰和的目的。她告诉我,她是井冈山市碧溪镇三峰村樊家人,碧溪镇以前属泰和县管辖,对村里族谱知之不多,要我打电话联系她父亲问问,并把他父亲樊吉云联系电话告诉了我。 我当即打电话联系上了她父亲,做了自我介绍后,向他问及樊氏家谱,他说族上有位老教师懂家谱,老教师家离他家很近,要我别挂电话,让我直接同老师通电话聊,于是他带着电话跑去老师家,我电话里清楚地听到他的跑步声和大声喊老师的声音以及老师家人的回答声:“他出去了,不在家”。

没联系上老师,我只好拜托家门在老师回家后,请他帮忙把村里《樊氏家谱》谱序及世系图拍照发给我看看。我当时想,也只有认真研读族谱后,再筹划寻根的下一步行动。

我不知现在的泰和县有多少樊姓村庄,当今是否修了《泰和樊氏通谱》,若有的话,从其谱书中寻根,些许会有希望。

此行泰和寻根到止暂且告一段落,谢谢老伴一路的陪同。此前,没有携老伴到江西旅游过,借此机会就陪老伴去庐山、南昌、井冈山游一游。

离开了泰和,在高铁上又接到家门妹发来的微信,把她哥哥的电话和微信号发给了我。他告诉我她哥就在泰和县工作,对家谱有些研究,建议我同他哥联系聊聊。当晚,我和她哥樊军互加了微信,做了一此沟通,约定从南昌返程时再到泰和拜会他,私下还有一个想法,如果他能抽空领我去他家乡三峰村里看看那就太好了,后来我返程时碰巧他到南昌出差而错过了。

就在离开泰和的当晚,吉云家门给我发来了《樊氏八修族谱》谱序。因旅行比较辛苦,我当时只粗略地浏览一下。回家后,我对其做了认真研读,对古吉州樊姓族人的繁衍及分迁历史略略有了点了解。在查阅方志无助寻根的情况下,也许只有研读家谱这一途径了。

吉州《樊氏八修族谱》谱序,我只见到了其中五篇序文,即:

四修序文:明成化丙午(1486年);

五修序文:雍正五年(1727年);

六修序文: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

七修序文:道光十九年(1839年);

八修序文:光绪二十九年(1904年)。

首修(宋元丰戊午1078年)及二修(元至正辛卯1351年)三修(明洪武戊午1378年)序文可能因旧谱年代久远,谱书页残而失。

从研读谱序和齿录中得知,公元914年湖南墨造曲山樊绍公子坚公之二子鼎鑑二公因辟武安军节度使马殷之乱而猎游至吉州禾川(永新),后定居思贤乡六十八都里潺。鼎鑑二公为吉州樊氏开基鼻祖。

从鼻祖开基至首修至八修每次修谱的间隔时间为160年、270年、27年、108年、241年、53年、59年、65年。首修族谱是时任潞州别驾六世资深公在哲宗元佑(1086—1094年)中告老回乡后所编撰,时隔五代,齿录记载的个别事项虽有些逻辑上错讹,总体上应是真实可信的。七代以后齿录因资料暂缺,没有研读,无从置评。

从时间上看,四修族谱时间与我始迁祖从泰和迁至湖南零陵的时间大致相当。我在想,尚若唐末至明中期吉州各邑没有别支樊姓人,只有鼎鑑二公之后裔在这里蕃衍分迁,鼎公第七世孙宏可公从永新里潺分迁泰和三峰,是泰和樊氏的开基祖。那么,远可从鼎鑑二公吉州总谱中查寻,近可从泰和宏可分谱中去查寻,有可能找到分迁永州芳公之先考及故地,既使不能,我想,我祖樊芳公与吉州泰和樊氏大概率是同宗共祖,只是不知其具体迁出地,先考是谁。正可谓寻根路漫漫,道阻且长,我们还在路上…

上一篇:天下樊姓一家亲——湘樊姓文化专委会成立大会记实

下一篇:清道光吉州《樊氏族谱》七修序

樊氏字辈
樊氏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