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氏脉流,源生多姓
毕氏脉流,源生多姓
毕氏还衍生了卓有影响的姓氏。毕氏自立姓后,子孙繁衍,枝繁叶茂,但在朝代更替社会动荡之时,为求血脉永续,有的避乱卜居,迁徙各地、乃有分支,支又分支;还有变更为其它姓氏,虽姓氏各异,但血脉如一。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官常典》第九卷《宗藩部汇考一》记载:毕氏衍生各姓有“毕、魏、潘、番、庞、吕、献、豫、芮、垣、新、王及魏强、伯夏、曼多、令狐、宇文、新垣、叶大夫之氏”。毕公高是毕氏及其衍生的上述各姓氏共同尊奉的祖先。
一、“魏”姓
《百家姓》魏姓起源介绍,“出自姬姓,以邑为氏,或以国名为氏。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受封于毕,毕国被西戎攻灭后,其裔孙毕万投奔到晋国,封为大夫。因功赐魏地为邑,其后子孙以邑为氏,称为魏氏。公元前445年毕万的后代魏斯建立魏国,为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225年被秦所灭。魏国王族以国名为氏,形成魏姓最重要的一支”。
二、“王”姓
王姓来源众多,其中多支尊奉毕公高为始祖。
一是新编《百家姓》王姓来源介绍:“出自毕姓,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的后裔,因本来是王族,所以他们以王为姓”,主要居住在京兆(今映西西安)、河间(今河北)等地。
二是毕公高裔孙毕万入晋为官,封邑为魏,战国时与赵、韩三家分晋立魏国。传至魏王假时,被秦所灭,子孙分散,时人号曰王家,以王为氏。《旧唐书·王徽传》“其先出于梁魏,魏为秦灭,始皇徙关东豪族至关中,魏诸公子徙于霸陵。以其故王族,遂为王氏。”
三是毕氏后裔战国时魏昭王彤,生公子无忌,封信陵君。即历史上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无忌生间忧,间忧生卑子。秦灭魏后,信陵君之孙卑子逃于泰山,汉高帝召为中涓,封兰陵侯。因以其来自王族,亦谓之王家。
《通志·氏族略》:“若北京、河间之王,则曰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汉唐时期王姓著名支派京兆王氏、河间王氏、高平王氏、山阳王氏、风阁王氏等,都被认为是毕公高的后代。
三、“潘”姓
毕公高子季孙被封于潘,附庸于毕国,其地在今陕西西安、咸阳以北,后迁今河南固始县,子孙以封邑命氏,姓潘。《姓纂》载:“周文王子毕公高,毕公高子季孙,封于潘,因氏焉。有广宗、河南两望。”《百家姓》潘姓起源介绍,“以国名为姓,出于姬姓。毕公高的小儿子季孙封邑在潘。春秋后国灭,其子孙不以姬为姓而以国名为姓,奉季孙为潘姓始祖”。
四、“梁“姓
与魏同源于毕公高。毕公高之后魏惠王于战国初年,将国都迁至大梁(今开封),称梁惠王,子孙中有人在亡国后以梁为氏。
五、“冯“姓
《百家姓》冯姓起源介绍“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即西伯侯姬昌)之后,第十五子毕公高后裔毕万的封地冯城,属于以居邑名为氏。冯氏系承毕公高。
《元和姓纂》、《后汉书》记载,“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后裔毕万,春秋时,为晋国大夫,晋献公剿灭临近小国,扩充领地后,将领地分封有功之臣,毕万一支孙被封于冯城(今河南荥阳西),其后子孙以邑为姓氏,称冯姓。世代相传至今,为河南冯氏。”
六、“万”姓
《百家姓》万姓起源介绍:“出自姬姓,以祖父的字‘万’为氏。春秋时,晋国大夫毕万,乃毕公高之后,因辅佐晋献公有功,公元前661年受封于魏(今山西芮城北),其子孙以其字‘万’为氏,称万氏。”
七、“庞”姓
《百家姓》庞姓起源介绍:“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周文王子毕公高之后,其支庶受封于庞乡(据考:今陕西兴平东南),因邑为氏。”姬姓庞氏的历史也在3000年以上。至今庞姓称其始祖为毕公高。
八、“令狐”姓
《百家姓》令狐姓起源介绍:“令狐本为春秋时代的一个地名,据《水经·冻水注》载:令狐即猗氏地(今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的西方)。毕公高的后代魏颗打了胜仗,晋景公将令狐一带赏赐为封邑,魏颗之子魏颉以封地为氏,称令狐颉。令狐姓至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望出太原郡。”
上一篇:毕氏肇启毕公,以国为姓
下一篇:毕氏家族脉流迁徙人口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