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姓郡望与堂号
邹姓郡望与堂号
郡望、堂号,是历史上常用来放在姓氏前的称号,也表示一个姓氏来源的特殊徽记。在我国早期郡望和堂号的内涵还是有较大的区别。
郡望,是中国姓氏文化的特殊产物。所谓郡望,按现代语言解释,就是指世代居住某地的显贵家族,为当地所仰望。“郡”是中国古代自春秋至隋唐时的地方行政区划名。不过,郡望并不一定只是“郡”才可称。韩愈的郡望为昌黎,昌黎也只是县,而非郡。
伴随着人口的迁徙和繁衍,同一姓氏的先民不仅人数众多,分布于各个州郡,而且按血缘关系形成了许多宗族支派。为了区分不同地区的同姓,就出现了郡望。所以姓氏郡望,不仅是该姓早期祖宗发祥之地的标记,也是其姓氏、人口、经济实力、政治与文化影响等综合族力强盛与否的反映。一般而言,一个姓氏大致有数个郡望。
所谓堂号,就是祠堂的名称。它是中国家族文化中一种用以慎终追远,弘扬祖德,敦宗睦族的符号标志,是寻根意识与崇拜祖先的体现,具有浓厚的宗亲色彩与精神纽带作用。
堂号一般以姓源发祥地和始祖的居住地为名,也有以宗支的发祥地和祖先的嘉懿事为名。每一个姓氏都有自己专用的堂号,除用于自称外,又常书写在厅堂、族谱封面、祖庙横额、店铺字号,甚至一些生活器具上作为标记。
邹氏总堂号为“范阳堂”。据《余姚北城邹氏族谱系序》云:“战国时,有曰君者任齐,又居青州。传至周秦之际曰衍者,善谈天文,自齐之燕为昭王师,其父子始安居,后迁之范阳。”此可作后来邹氏“范阳”郡号之据。又李吉著《姓氏通论》中论述“郡望的由来和演变”,明确指出在魏晋至隋唐时,我国北方形成“四大郡望”,范阳即是其中之一。北宋年间编辑的《百家姓》,将邹姓郡望定为范阳。秦汉时期,以邑为氏的邹姓人与以国为氏的邹姓人混合住在东鲁,以至东鲁成为邹姓的发祥地。而后两支邹姓人从鲁国(今山东邹城市)逐渐向周边地区的河北涿县迁徙,发展成为显贵家族,为当地(范阳)所仰望。所以邹姓之郡望定为范阳是理所当然的。部分邹谱出现过“唐武德三年(620)邹全哲任幽州统兵而命名范阳堂号”的说法。
邹姓的分堂号很多,能说出命名出处的有:
东鲁堂 据邹氏宗谱记载:汉武帝时,仲俊公为上谷守,元光六年(前129)与大将军卫青大破匈奴于涿鹿城,晋秩赐封东鲁侯,后世宗东鲁是也。尊称而推祖之所出,收族必访族之所由来,范阳属邹氏郡望;东鲁则是邹氏仲俊公的封地,东鲁堂因此而得名。
碣石堂 战国时期的邹衍,通阴阳盛衰和兴亡之道。燕昭王招贤,专门建造了碣石宫来招待邹衍,其后裔为缅怀先祖,故将祠堂命名为碣石堂。
讽谏堂 战国时期的邹忌,看到齐威王不喜欢别人向他提意见,于是以巧妙的方式规劝他。齐威王接受了他的意见,下令:凡是对他提出意见的人,可以得到不同的奖赏。齐威王收集大家的意见后,改正了自己的错误,把国家治理得很好。这就是讽谏堂的由来。
清隐堂 乃驾山老堂号,得之于皇赐“清隐居士”,故源于驾山祖垣公为驾山邹氏总堂号。潭港邹氏自古沿用之,未曾自立堂号,足见其为驾山邹氏正脉之一。
垣公自大唐开元、天宝以来,世居海昏之芰山。公恬淡乐道,不事浮华,唐宣宗(李忱)微行时游百丈峰大雄寺幸遇公,见其浑朴淡雅,知为高士,相得甚欢。宣宗大中元年(847)还国即位(847—858年在位),三诏征公入朝,公以年迈,不乐仕进拒不奉召。宣宗嘉行其谊,封为桂里状元、朝议大夫,赐号清隐居士。御赐宸翰宝扇,以示宠幸,命诸葛学士至家,竖立金牌坊。公遂诣阙谢恩,登金门,升玉殿,诏着丰城、高安、建昌(今永修)三县进粮三千担荣归。后因此名其地曰驾幸山(即驾山),称垣公脉系宗号为“清隐堂”。然年代久远,后裔蕃盛,越千年而至今,后裔分枝别系甚众,堂号亦纷繁复杂,荣本堂、伦叙堂、敦叙堂、光谷堂等等不一而足。然潭港东鲁邹氏未曾改换,自古至今代代相沿。
桂馥堂 垣公后裔居驾山周围县、乡者,合修宗谱时定名“清隐堂”,是纪念垣公曾被皇封“清隐居士”而得名;徙居修水、铜鼓、武宁三县的垣公后裔为纪念垣公,因驾山十景中有“桂子山峰”,垣公又曾被皇封“桂里状元”,故建祠修谱时将祠堂命名“桂馥堂”。
三古堂 出自清代邹文苏的故事。邹文苏(1796—1820),字望之,号景山,湖南新化人。清嘉庆岁贡,以郑玄和贾谊之学教授乡里,并自辟精舍为“古经堂”。又用竹篾制混天仪,用上等细布仿制古代诸侯大夫的衣帽,依照清代江永和戴振所编的古代礼乐制度,制成假车,跟弟子们在车中研习礼制。邹氏族人遂以“古经堂”、“古衣帽”、“古礼乐”之“三古”取名“三古堂”。
九文堂 14世纪初(元朝末年),迁八公由江西入湖北黄安(今红安)七里坪落庐繁衍,生九子,名庆一至庆九。庆一籍落荆州城(今荆州市);庆二籍落南京城;庆三籍落黄陂县;庆四籍落蕲春县;庆五籍落麻城市;庆六籍落监利县;庆七籍落竹山县;庆八回南昌;庆九留守黄安。九文堂中“九文”,指上述九公,即文德、文爱、文彰、文秀、文耀、文彩、文炳、文瑞、文福。
敦睦堂 振熙堂 太和堂 赞公和刘氏、肖氏乃湖南邹氏肇基始祖。肖氏生三子:一图(又作长图)、二图、三图。后三兄弟告关立图。一图字名惠,仍在心田立业;二图字功惠,于宋建隆元年(960)分转湖南溆浦县麻阳水(今湖南溆浦县均坪镇);三图字友惠,分转湖南衡阳高坑(今衡阳高汉)安居创业。一图公在新化祠堂曰“敦睦堂”,二图公后裔在溆浦祠堂曰“振熙堂”,三图公后裔在衡阳祠堂曰“太和堂”。
黍春堂 黍春,意为“黍谷回春”,用邹衍的典故。命意同“回春堂”。
永诜堂 永诜”二字,原取义于《诗经·周南·螽斯》,是诗人咏螽斯的多子,以喻人的子孙昌盛。古时在适当场合,由众人合唱,便成为多子多孙的歌咏。螽斯,蝗属,青色多子的虫,相传一产九十九子。梁启超说:“南是一种合唱的音乐。”庄子《天地篇》:“尧观乎华,华封人曰:嘻!请祝圣人!使圣人寿!使圣人富!使圣人多男子。”这华地封人的三祝,后世引申为多福、多寿、多男子的“三多”,形成我中华民族基本观念的一部分。“三多”中,多子多孙观念表现于诗经中的就是这螽斯篇,即是邹氏永诜堂的来历。
回春堂 回春堂出自战国时邹衍的故事。邹衍《史记》作驺衍,临淄人,著书《邹子》49篇,《终始》56篇。邹衍为燕昭王师,事之以筑碣石宫,昭王死后,燕惠王听信馋言,将其下狱。据《列子汤问篇》载:“北方有地,美而寒,不生五谷,邹子(即邹衍)吹律(即音律)暖之,而禾黍滋(生长)也。”故后人有“暖律回春”,“黍谷回春”之说。回春堂由此而得名。
花萼堂 花萼,盖取兄弟怡悦意也。昔者唐玄宗爱诸王,设五帷帐以共处之,故有此名。
还有一些没法考证其命名原委的堂号,如思敬堂、世德堂、永德堂、承德堂、明德堂、睦亲堂、崇仁堂、崇正堂、承志堂、流徽堂、嗣徽堂、敬受堂、孝明堂、孝顺堂、崇本堂、崇远堂、敦本堂、尊本堂、追来堂、追本堂、启有堂、源本堂、敦仁堂、崇兴堂、敬爱堂、式好堂、永思堂、桂林堂、正学堂、五希堂、南阳堂、南远堂、光裕堂、天增堂、大本堂、世禄堂、会省堂、落善堂、落令堂、群益堂、务本堂、世宗堂、厚余堂等。
选篇·增补:邹象炎 邹木生
上一篇:邹氏历代祖先的两次大迁徙
下一篇:以邑为氏邹姓三大支系流衍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