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毛氏家谱网 >> 毛氏宗亲网

荥阳——中华毛国毛姓的开基之地(毛海根)

时间:2024/8/2 9:55:38 发布:新闻编辑部

荥阳——中华毛国毛姓的开基之地(毛海根)

毛海根

荥阳不仅是中华毛姓的重要郡望之地,同时也是中华毛姓的得姓之地和封国之地!研究中华毛姓的文化血脉传承,最绕不开的就是对毛姓在荥阳的得姓、传承、迁徙脉络的研究。本文主要围绕毛姓的得姓和封国两个结论展开论证。

在中国姓氏家族中,中华毛姓源远流长,其得姓时间可以追追溯到 3000 多年前的西周初期。在研究毛姓文化的过程中有两个问题一直困惑着不少专家学者!一是历史上究竟有没有毛国的存在,有?毛国的封地在哪里?没有?为什么毛国的字眼散见于各种历史典籍及毛姓家谱中。持否定观点的认为毛姓在先秦时期只有封邑没有封国!封邑之地在今陕西周至及岐山周边;但大部分学者认为东西周时期周王室确实分封有毛国,但对毛国的地理位置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是陕西岐山说,其依据是毛公鼎是在岐山董家村发现的,但笔者认为虽然有毛公鼎重要的证据,但却缺少其他史料的支撑,毛姓始祖为西周文王的幼子,其宗庙与文王宗祠相伴,毛公鼎存放在先祖宗庙既符合西周的宗法礼制,也符合传统习俗,但并不能以在岐山发现毛公鼎就将毛国定位于此;二是济源、宜阳说,这两种说法都有史志及历史文献资料做支撑,因此笔者并不排除以上两地曾经在西周初期、中期或者春秋时期某一历史阶段被周王室封为毛邑或者毛国领地的可能性;除以上观点外,还有鸡泽说,华县说等多种观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为了弄清楚毛国封地的来龙去脉,理清毛姓的得姓之地,近年来笔者翻阅了大量的历史史料,查阅各地毛氏族谱,并从青铜器这些历史文物中寻找一手参考资料,同时借鉴其他学者的考察成果,得出了文章开头的推断和结论。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文章中提及的“荥阳”并非指今天的郑州荥阳区划,而是历史上称为荥阳郡的更大的区划范围。

历史上毛国的存在,多数专家学者几乎没有异议,有关毛国的记述不但在毛氏族谱中经常出现,同时在不同的历史文献中也有明确的记载,【左传僖公·僖公二十四年】载:“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管蔡郕霍,鲁卫毛耼,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邗晋应韩,武之穆也。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

《通志·氏族略》载: “毛氏,周文王之子毛伯聃之所封,世为周卿士,食采于毛,子孙因以为氏。”;《姓源》也说:“周文王第八子郑封于毛。”;《广韵》说:“毛亦姓,本自周武王母弟毛公,后以为氏。”。

以上文献资料均记述在西周时期毛国是主要封国之一。

虽然毛国在历史上有过封国已成人们的共识,但毛国的封地(邑)究竟在什么地方则众说纷纭,虽然毛国封地在“宜阳说”有一定的史料支撑,但也有不少学者对此持怀疑的态度。能不能从浩瀚的历史史料中找到确切的答案呢?笔者在查阅史料过程中,在一百年前发现的《敦煌遗书》中找到了答案!

敦煌遗书,又称敦煌文献、敦煌文书、敦煌写本,是对1900年发现于敦煌莫高窟17号洞窟中的一批书籍的总称,指敦煌所出2至14世纪的古写本及印本。总数约6万卷,其中佛经约占90%,目前分散在全世界,如大英博物馆、巴黎国立图书馆、俄罗斯科学院圣彼得堡东方研究所等。1910年入藏京师图书馆时,只余8000余件,目前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16000余件,为该馆四大“镇馆之宝”之一(另三件分别为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和赵城金藏)。《辩亡论》、《姓氏录》、《法华经玄赞》、五代前蜀大复二年的血书《观音经》等皆为敦煌遗书中之稀世精品。今天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藏敦煌遗书不但在文物或文字的绝对数量上占据世界第一位,而且在内容质量方面与世界上任何一所敦煌遗书收藏机构相较毫不逊色。

从以上文章中可以看出敦煌遗书不论从其数量还是从其起始年代学术质量上都具有相当权威性,由于其存量巨大,归类整理修复也是一件海量工程。也就是在对敦煌遗书修复整理的过程中,发现了如下记载:“敦煌遗书S.2052号《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一卷并序》云:“荥阳郡,出六姓:郑、潘、毛、阳、牟、郏。”敦煌遗书B.8418号《姓氏录》则记“荥阳郡四姓:郑、毛、潘、阳”。敦煌遗书P.3191号《郡望姓望》亦记“荥阳郡,四姓:郑、毛、潘、阳。”这里虽然没有明确写明毛国封地在荥阳,但数处都将荥阳定性为“毛姓”得姓之地,我们与《通志·氏族略》“毛氏,周文王之子毛伯聃之所封,世为周卿士,食采于毛,子孙因以为氏。”联系起来看,前后呼应,互为注释,前者注释了荥阳为“毛姓”得姓之地,后者则以“食采于毛,子孙因以为氏。”反推毛国采邑之地在荥阳。

从史料中将毛姓得姓于荥阳推论出毛国封地在荥阳是不是有点武断呢?或者说牵强附会呢?有没有其他佐证来坐实这一论断!回答是肯定的!我们知道国史、方志、家谱是构成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三大基石,散落与民间的家谱是对中华文明史的有力补充,是研究姓氏文化的重要历史资料。上世纪末期发现的浙江“清漾毛氏族谱”是一部记录江南毛氏世系最完整,资料最齐全的一部毛氏族谱,目前已作为重要文物被国家档案馆收藏。宋时毛渐撰编的“清漾毛氏族谱中”有如下记载:“始祖毛伯郑。武王四年封,伯爵,封地司州荥阳郡。”这里短短二十个字将毛姓始祖毛叔郑的封地时间、封者、被封者、以及封地区域都表述的清清楚楚。《鳌川毛氏族谱》同样记载:“始祖毛伯至五十二世祖宝公世系图:第一世毛伯郑,伯爵,娶姜氏、张氏、夏氏。生九子。伯为周文王第十子。武王四年,封毛伯子司州榮(应为“荣”)阳郡,后为成王卿士。后有为周司空者,有与召伯立王子朝者。周衰,秦并天下,其地入于榮阳,子孙因以为姓,五十一传世居江北。”这与敦煌遗书又形成了另一种互证关系。在散落与民间的全国各地毛氏族谱中我们也可以从其他毛氏族谱中发现新的证据,江南无锡云阳戚里西河堂毛氏族谱在大宋政和四年毛丁仕、毛丁林兄弟撰写的谱序里同样有以下记载:“毛之赐姓受氏由于郑叔始,乃文王第九子产于太姒,武王同母弟也,武王受命赐土分荣(荥)以毛城封之,遂以为氏,其地洛阳中土西河是也,子孙最盛于彼。”明清时期编撰的荥阳“河阴毛氏族谱”中有这样的记载:“况我毛氏為有周之後,文王之子聃叔载,武王之同母弟也。武王封聃叔於西河,西河為古毛地,故後世别派分支以毛為姓,以西河为氏。”这里的“西河”也泛指荥阳附近地域。江南鳌川毛氏族谱中有这样的记载:“(毛氏)始祖坟在荥阳郡都乡治下里,去邑三十三里。”封地在荥阳,始祖坟在荥阳,得姓在荥阳,这些记载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证据链。在河南一些地方毛氏宗祠中也经常出现“荥阳俎豆乾坤老,系出西河世泽长。”的楹联。这些也从了一个侧面印证了“荥阳”是毛姓的郡望及封国得姓之地。

如果从以上文献、家谱等历史史料中还对毛国封地在荥阳存有疑虑的话,我们还可以从出土的青铜器铭文一手文物资料中来进行相互印证。

1972年现身于北京废品站里青铜器“班簋”,其器身不足200字的铭文一经发现就惊动了史学界。“班簋”是西周早期的一件青铜彝器。出土年代不详,因为“班簋”为毛班所作,又以“簋”型,因此史学家将其称为“班簋”或“毛班簋”。“班簋”的发现是史学界的一件大事,这主要是班簋底部197个字的铭文。《班簋》是目前已知被发现的最早记载毛氏先祖事迹的青铜重器,也是最早记载有毛姓文字的历史文献资料,研究毛姓得姓初期的发展脉络,最绕不开的就是对《班簋》铭文的研释和解读,班簋不足200字的铭文隐含了毛氏先祖的诸多历史信息,是任何文献资料都不可替代的,对研究先秦历史和文化价值巨大,成为国家一级文物被北京首都博物馆收藏。班簋上的197字可以说字字千金,其史学价值无法估量!

在不足200字的班簋铭文里可以找出多个与荥阳有关联的文字信息。班簋铭文记述的是毛班父亲毛伯爽一生的主要功绩,从周王任命“更虢城公服”到统领周师“三年靖东国”;从班师“否畀屯陟”到“亡弗裹井”几乎涵盖了毛班父亲毛伯爽一生的主要经历。“班拜稽首曰:乌呼,不丕丮皇公,受京宗、懿、釐,毓(育)文王王姒圣孙,登于大服,广成厥工。”寥寥数语,又带出了其为文王王姒圣孙的显赫家世以及祖父皇公的功德。

那么“班簋铭文”里又有哪些与早期毛国封地荥阳有关的信息呢?我们不妨慢慢梳理如下:一是“王令毛伯,更虢城公服,屏王位”,这里“王”指周王,“虢城公”学者公认指西周初期时居荥阳的东虢国国君,此句释义“周王让毛伯接替了位于荥阳的虢公的军事指挥权的职位”作为讨伐淮夷的军事首领。如果与清漾族谱“武王四年封,伯爵,封地司州荥阳郡。”对照,当时毛国的封地应该与虢国的封地相毗邻,这样毛伯讨伐淮夷的周师在荥阳一带集结东进就轻车熟路顺理成章了。班簋里提到的“不丕丮皇公,受京宗、懿、釐,”,这里的“皇公”应该指毛班的先祖毛叔郑,也就是毛氏始祖毛叔郑,“釐”是指皇公被封在“釐”地。釐li,一说指地名,根据有关史料,釐地周初指荥阳的釐地,《钦

定四库全书》记载:荥阳东有釐地。故而杜预注《春秋》谓:“时来,郲也。荥阳县东有厘城,郑地也。”《水经·济水注》云:“济水又东迳厘城东,《春秋经》书:公会郑伯于时来,《左传》所谓厘也。京相璠曰:今荥阳县东四十里,有故厘城也。”“受京宗懿釐”这四个字意思是:毛叔郑被周王室在镐京赐有宗庙、封为“毛懿公”的谥号、并赐予釐地为封邑。这里的“釐”地与清漾族谱以及敦煌遗书相互印证起来几乎是无懈可击。

班簋铭文还有一处是“三年靖东国,亡,不成尤夭畏,否畀屯陟。”这里的“屯陟”有的学者认为“陟”就是指今天的武陟县,这与后一句“文王孙亡弗裹井”形成前后因果关系,亡弗,因战而死;裹,是怀的原体字。武陟夏称覃怀,周武王伐纣至邢丘,改邢丘为怀,春秋置怀邑。所以怀,指武陟;不少专家学者对此句的释义为“文王孙亡故在武陟怀地”,前句“屯陟”后句“亡怀”前后呼应,天衣无缝。毛氏先祖死在武陟荥阳一带,我们还可以在族谱中找到佐证,江南鳌川毛氏族谱中有这样的记载:(毛氏)始祖坟在荥阳郡都乡治下里,去邑三十三里。 这些记载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证据链。

因为武陟与荥阳隔河相望,作为西周早期王室重臣的毛叔郑的毛国领地延伸至一河之隔的武陟同样符合当时的军事需要。因为荥阳既有扼守东西的虎牢关,又是古黄河南北相通的重要渡口。

如果以上证据链条还不能足以证明荥阳为西周毛国封地的话,我们还可以再从清漾毛氏族谱中找出证据。宋毛渐编撰的清漾毛氏族谱中有这样一条记载:“毛氏祖宗坟墓所在:始祖坟在荥阳郡都乡治下里,去邑三十三里;毛遂墓在赵郡;毛苌墓在荥阳郡武阳县安平乡,八世合葬,八十五坟;毛义、毛玠墓在荥阳郡西十里。”笔者注意到“始祖坟在荥阳

郡都乡治下里,去邑三十三里;”始祖坟在荥阳郡那么就为毛国封地在荥阳盖棺定论了!

这个“去邑三十三里”没有指明方位,如果是距荥阳东三十三路的话,这竟与班簋里“皇公”封地“釐”在“荥阳东四十里”的“釐”地相吻合,难道这仅仅是一种巧合?我们前后联系来看,这里存在着必然的因果联系!同时清漾毛氏族谱将毛姓始祖坟定位在荥阳竟与3000年前班簋铭文里“文王孙亡弗裹井”的“怀”地惊人吻合!

通过以上论证,笔者得出的结论是:毛国在西周早期被武王封在今荥阳的“釐地”,其一支后裔在此繁衍生息并以国为氏,得姓之地也在荥阳,尊毛叔郑为得姓始祖。其大致范围在今荥阳、原阳、武陟范围内的三角地带区域内。千百年来,毛姓先祖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孕育出了毛遂、毛苌一大批文韬武略的历史名人。东晋毛宝衣冠南渡,建功立业,将毛氏家族播撒江南各地,瓜蔓绵绵,形成江南一大望族,一代伟人的诞生,为荥阳这片热土增添了更加神秘的色彩。

毛国封地何处寻,

史书遥指荥阳郡。

得姓之地在釐城,

班簋谱牒有祖训。

作者:天中斋主,毛海根。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毛姓委员会副秘书长。韶山东方红联谊会顾问。河南省根雕艺术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河南毛姓志》编撰委员会(筹)主编。

上一篇:毛姓堂号简介

下一篇:毛国故地在河南原阳新解(毛渊祥)

毛氏字辈
毛氏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