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宁温氏族人漫谈温姓源流
温氏源流
温氏是中华民族姓氏中的一个著名姓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姓氏文化。温氏在中华民族的起源与发展中,与其他姓氏共同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在中华民族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温氏出自己姓,为颛顼高阳氏后裔,始祖温平,是夏代温国的缔造者、创始人。温人以国为氏,始有温姓。一是有历史文献为依据。相传《唐太常丞温信碑》云:『温,颛顼裔,为己姓』。这个太常丞温信可能就是温信,大约属于后人的误记。《国语·郑语》说:『己姓,昆吾、苏、顾、温、董』。韦昭注:『五国皆昆吾之后别封者』。告诉我们,温国与昆吾、苏、顾、董四国都是颛顼高阳氏后裔昆吾的后代,同为己姓。温于夏代前期建国。夏代末年,商族崛起,今本《竹书纪年》载:『帝癸二十六年,商灭温』。商族于公元前一六〇五年,在伐夏过程中灭掉温国。文献记载温国兴亡史有根有据,所说温姓源于温国。二是有碑碣墓志等实物资料为凭证。济源市发现的温估碑和温邈墓志两块碑石,明确记载了温姓流变。《唐故太常丞赠谏议大夫温府君(信)神道碑》说:『温氏裔颛顼,为己姓,其后有平,佐夏灭穷,厥用祚土,子孙因居其邑而仍其侯。侯二十六代至义,邑于周,别封于郡』。此碑为宰相牛僧儒撰文,户部尚书裴涛书丹,规格甚高,史料价值甚高。《唐故征君左补阙温先生(邈)墓志铭并序》说:『温先生讳邈,字顺之,本己姓,有平者,佐夏灭穷,受封于温,因以命氏。自平至义,二十六代,仕周为司马,别封于祁,始为太原人。』由此可知,温族始于夏代前期,始祖名平,因助夏灭有穷氏有功,受封于温(今河南温县),建立温国。温平至二十六代孙温义时,别封于外地。温信碑说别封于都地,温邈墓志说别封于祁。都与祁字形与音相近,两地相距不远。应是温义别封到郡地,至西汉初,其后裔温猕之孙温何迁至太原祁县,其后裔中名人辈出,有东汉精忠报国的温序、三国魏凉州刺史温恢、西晋司徒温羡、东晋安郡公温娇、赫赫有名的唐初三彦——温彦宏、温彦博、温彦将,等等。追根溯源,这些人都是温平的后裔。温信是温大雅的五世孙,温邈是温大雅的六世孙。根据文献记载与碑刻资料,可知中华温姓本是颛顼高阳氏的后裔,始祖为平公,起源于古温国(夏代)。
温氏枝叶繁茂、玉树临风,约从晋代开始,从河南、山西等中原地区向全国各地播迁,近现代以来,不少温氏族人频频向海外迁徙,从而形成了分布于海内外的温氏。故曰:温氏满天下,祖根在温县,始祖名温平。
至于晋宁兴隆村温氏一脉,系明代从南京迁来的温氏云南始迁祖的后裔。明洪武一四年(一三八一年),朱元璋派傅友德、蓝玉、沐英率三十万大军及相当数量的工匠、民夫进入云南。云南平定后,三十万大军及随军工匠、民夫大部分留守云南进行屯田。洪武二二一年至三一年(一三八九年至一三九八年),平西候沐英及其子沐春为巩固边疆、发展生产,两次奏请朝廷请迁南京、江西等地二百八十万人进入云南屯田垦殖。史称军屯、民屯、商屯。大批汉人进入晋宁,汉人人数首次超过了当地少数民族,成为当地的主体民族。
大批汉人也有部分安家晋宁。清末是农民国时期,汉人仍有迁入,但规模远不及明代和清初。兴隆温氏先辈来自南京上元县高石坎,确凿无疑。温氏族人部分词语发音与南京当地人的发音雷同,如脚躁称螺丝拐、膝盖称磕膝帽。温氏族人爱吃的卤鸭从用料、做法到口味,与南京的特产咸水鸭一般无二。
晋宁兴隆村温氏一脉自一世祖温太公清道光年间移居兴隆村起,开枝散叶,不断壮大,至今己蔚然自成一族、兴隆村一重要姓氏。
上一篇:云南省晋宁县温氏族谱序言
下一篇:《晋宁温氏人物传》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