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李氏家谱网 >> 李氏宗亲网

宝丰均宝李氏耆宾派、海州派、银台派简介

时间:2024/9/2 15:47:01 发布:新闻编辑部

宝丰均宝李氏耆宾派、海州派、银台派简介

李修高

元末兵乱,至正年间,宝丰均宝李氏始祖讳均宝,自山西潞州迁来。避居河南时县置未立。故五世而上,历明洪武、永乐、洪熙、宣德皆编汝州籍。迨正统初大饥,举族趁熟南阳。成化十一年(1475年),割汝州东南五保置宝丰县,遂复自南阳归,定籍宝丰人,於宝丰北街落户安家。

均宝子三,长显忠无嗣,次显明传四世亦绝,季显质;显质生信;信子二,长春(字伯吉,天顺四年(1460年)岁贡,直隶行唐县知县),次真,寿官,生于永乐已亥(1419年),卒于弘治己未(1499年),嘉靖元年(1522年)迁葬宝丰县城北净肠河之阳;真子七,沧(字朝宗,明朝陕西行苑马寺长罗监监正)、洪、洙、瀛、济、浚、秉仁。自前明隆万后,相传至清初,则二房耆宾君洪,四房海州君瀛,七房银台公秉仁三派。李宏志在《湛泉居士李君墓志铭》中说“吾族自四世祖寿官而下三派分传:曰耆宾洪,曰海洲同知瀛,曰通政进士秉仁。”

耆宾派始祖李洪为真次子,乡饮耆宾。乡饮耆宾:明朝对于士绅贤达者赠予义官,散官类虚职官街。清朝对于士绅贤达由县州府官员举荐“乡饮耆宾”,每年仲秋节前后参加省里举办的乡饮酒会。入会者一等的为“耆宾”,二等的为“介宾”,三等的为“众宾”。

“耆宾”者需经县州府三级举荐并将其姓氏,籍贯,事迹上报朝廷。朝廷发给顶戴,官服。核准乘坐轿子的品级。其社会地位高于读书出身的举人,举人不入仕是没有顶戴官服,入仕或许可做知县衔的官员。耆宾”的荣誉职衔可达知州知府,其社会地位也高于花钱捐官且闲赋在家的同职衔的人。“耆宾”是花钱买不到。平日如有失行过错,朝廷是要追究举荐官员的连带责任的。洪为乡饮耆宾,随着李氏后人的不断发展,人数的不断增加,后人称二门为“耆宾派”。耆宾派后裔主要分布在宝丰城关镇、杨庄镇石院墙、大营镇上李庄村、汝州市小屯乡谭庄村等地。

海州派始祖李瀛为真四子,字渊之,号梅轩,弘治岁贡生,仕至直隶淮安府海州同知。居官清明,笃于惠民。海人有“政服民心,德化强暴”之谣。后人称四门为“海州派”。海州派后裔主要分布在宝丰城关镇、平顶山市湛河区曹镇乡曹坑村、宝丰县闹店镇五龙庙村、宝丰县肖旗乡白庄、韩店、裴里、崔庄、鲁山县马楼乡等地;银台派始祖李秉仁为真七子,字子元,号西塘。正德丙子科举人,嘉靖壬辰科进士,未及廷对,以母病驰归,至乙未,始登第,观政银台,未仕而卒。后人称七门为“银台派”。银台派主要分布在宝丰城关镇、肖旗乡李楼村、商酒务镇古城村、平顶山市湛河区曹镇乡曹坑村、张八桥镇周庄村、平顶山新城区南宋村、湛河区曹镇乡吉村、宝丰周庄镇皮庄村、湛河区李乡宦村等地。

以上是宝丰均宝李氏分成三派的大致情况。从现有的资料可知,均宝李氏从山西潞州迁来后,通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在宝丰县城落地生根,取得了极大的发展。但随着朝代的更迭,历史的变迁,也历经了诸多的磨难。李宏志(字桥水)在《显考文林郎武强县知县降广州平凉府经历权判平凉府事李府君圹志》中称“前明,邑数族姓之繁者,必推李氏。迨明季之乱,强半以兵死。其在者亦或虏或亡,岌岌几至中绝。府君时辟地滏阳,时平反籍,嘅然于宗族沦丧,乃具资装遣使四出求之,使复先业。其贫者则割己之田宅以卑之,而又营其昏娶,惎之宦学。缘是得各立室,家长子孙,至于今不废。”在《湛泉居士李君墓志铭》中称“慨惟吾族,国初承前代兵燹后,三派不绝如线,其杀戮余生,老壮少稚,仅若而人。然无不痛伤族姓沦丧,保受亲睦,思再振厥宗。惟时耆宾派则先君子悔斋公、海洲派则族叔父敷文公、通政派则君父跃宇公,寔率先而比合之,邑数宗谊族好必推李氏。”在《族谱引》中亦有阐述:“陶渊明《赠长沙公族祖》云:同源分派,人易世疏。慨然寤叹,念兹厥初。老苏族谱引云:服始乎衰而至于缌而于无服。五服则亲尽,亲尽则情尽,情尽则喜不庆忧不吊,喜不庆忧不吊则途人也。吾所以相视如途人者,其初兄弟也,其初一人之身也。悲夫,正渊明诗意诗,字少意多,尤可涵泳。”

总之,均宝李氏在明朝中后期成为宝丰的望族,涌现出一大批文才武略、忠孝明贤。在明末李自成与孙传庭在宝丰会战时受到重创(详见《明李自成孙传庭之战》),由宝丰县城纷纷外迁。到清朝初期,三派曾合议不再分派,宏志公也对分派提出了质疑。然历史亦如此,现已难去评说。自清朝以来,均宝李氏后裔以宝丰县城为中心,向外辐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均宝李氏后裔也遍布平顶山、许昌、洛阳、郑州、北京、上海、台湾等地,在祖国的各个行业、各条战线上辛勤工作,为家族的兴旺,祖国的繁荣,积极地发挥着作用,默默地贡献着力量。

二O一四年十一月整理

上一篇:元末均宝始祖迁徙背景资料

下一篇:宝丰李存智略谈

李氏字辈
李氏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