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左丘明文化研究》主编王庆吉为《丘氏族谱》发来贺信
贺信
喜读肇基公丘氏族谱
谱者,乃一族系之典籍也,中华民族之创举,优秀传统文化之一也,夫国家者,民族之本也,民族者,家之源也。国有史,县有志,家有谱,人有传。鉴前昭昆,承上启下,人同此心,国同此理也。且族姓何以有谱?念子孙之繁衍,恐昭穆之失次,支分派别,笔之于书,虽千载之远,犹可由本推末,循流而潮源也。
修族谱之传统由来久矣!据《纲鉴易知录》载,中国五千年前的“三皇”时代便开始了“正姓氏,别婚姻”,可见姓氏起源之早。然而有氏族组织演变的以血缘为纽带组成的家庭,则延至西周始形成。为“考支流,序昭穆,明嫡庶,别亲疏”,以及财产的确定与权力之分本而有族谱之出现。秦时设“宗正”以“掌亲属”;汉代以“叙九族”以“明世系”;魏晋更实行“九品中正制”,官之升降,“不考人才行业,空辨姓氏高下”。故豪门贵族,竟修族谱,以显门庭。南朝梁刘孝标注《世说新语》,谓有关族讲内容所书有生年、卒年、娇姻、爵位、望族源流、著述、子女、兄弟姐妹。早在汉代杨雄家牒里便有坟墓的记载,由此可知,古人的谱膘为家族的史事记述已包罗很广。唐代以官爵等级撰《氏族志》继而修成《生氏录》、《皇家之泰谱》等巨制官谱须行天下。与此同时,民间修谱亦随之而起。唐代史学大家刘知几,写其家谱之名为“家史”。唐末五代战乱,影响族普的发展近百年之久。至北宋中期,始再兴起,在当时享誉盛名的有欧阳修的欧阳氏族谱及苏洵的苏氏族谱,且有关讲例,被后人誉为“欧苏谱法”。南宋时,编谱者有效以《史记》、《汉书》体例来作族谱。在明朝时代编谱又有许多革新。如王世贞序吕氏族谱,除传统图表外,另有大传,恩荣、婚姻、家祀、义庄、宗范、居室、莹墓等八志。可说凡家族之事,英不可记于族谱,也扩大了族谱的范围与功能。
清代,民间修谱之风颇盛,名目亦繁多,有家谱、家乘、家牒、族谱、宗谱、支谱、系谱、世谱、通谱等名称。同一姓氏,必有一个共同的渊源及宗支发展情况。把本族姓足能引以自豪的事迹和人物载入家谱史册,以光耀门庭,并激励昭示后辈,使家谱成为家庭教材。
民国时期,军阀割据,南北混战,日军侵华,三年内战,加之天灾人祸,人民流离失所,续谱传统受到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20年,由于极“左“盛行,宗族文化被当作“封资修黑货”,而被打入冷宫,特别是”文革”初期,绝大多数族谱被付之一炬,造成历史罕见的“文化浩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全之后,政通人和,经济发展,必然导致文化的繁荣。中国有盛世修志之传统,正方兴未艾。随着时代和文化科技的发展,谱牒文化亦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其内容更加丰富广泛,编排形式更灵活多样,印刷手段更加先进,加入彩图、照片等,装帧规格更美观大方,便于阅读和保存,发行更有广度和深度,真正迎来了谱牒文化百花齐放姹紫嫣红的春天。
最近恭读了中华丘氏宗亲联谊总会文化工作委员会味森主任主编,泰国剑锋、台湾仕燃二位先生任名誉主编的肇基公《丘氏族谱》,令人耳目一新,她堪称一部体例完备新颗,内容丰富翔实、编制规矩合理,考证精细祥明,且具有时代性、直观性、资料性、教育性、可读性于一体的传世宝典、一代名谱。味森先生,实事求是,且有远见卓识,是中华丘氏总会创立发起人之一,主持组织中华丘氏宗亲联谊总会成立暨《中华丘氏大宗语》开编等有历史性纪念大会。对族谱情有独钟,他曾先后对数十部古今丘氏族谱进行深入研究,并对别姓族谱也广征博采,虚心学习。在对上院丘氏族谱的编辑中,借鉴诸谱之长,写出自家特点“忠孝气节”,“浩然正气”。更为可贵是,他以已故国民党元老丘斌存先生生前为广州丘氏宗祠题写的“姜尚六韬开国族,丘明一传述春秋”名联为指导,千方百计弘扬太始祖武圣姜太公和古今中外著名的文宗史祖丘明公、思想家琼山公的不朽功绩。成为丘氏族谱的特点和闪光点。中华丘氏名人为族谱增辉。一个家族若无名人,何读名门望族?何谈一代名谱?
在肇基公丘氏族语的编辑中,有剑锋、仕燃、秀强三位先生献计献策,出资出力,堪为味森先生之良师益友。“好花还须绿叶配”在他们身边,还有一大批丘氏精英从不同角度、不同领城为族谱的编修尽心尽力,无私奉献。编委会诸君精诚团结,群策群力,十年磨一剑,终于完成了这一鸿篇巨著,使先辈遗愿化为宏图,给子孙后昆留下了无与伦比的精神财富。
我是丘氏族人最知心、最可依赖的一位远方挚友,欣闻贵谱已临杀青,即将付梓面世,亦为之喜悦。余自知才疏学浅,勉强谬制粗文奉上,以表哀心贺忱。
中国《左丘明文化研究》主编
山东左丘明故里
王庆吉投贺
2007年春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