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全芳备祖》文化研究社社长吴宗彪、秘书吴杰 二00六年三月六日致仲奇主编的信
致仲奇主编的信
尊敬的仲奇宗长:
您好!
来信及书收悉,感谢您的厚爱及对吴氏文化光大的赤城之心。我会按照您的吩咐,努力完成任务。
多年来,我们天台吴氏一直困感在如何去屋清始祖吴武陵的最后生平史实中,吴武陵,唐太常博士,被贬播州后,由于仕途不畅,便开始游览名山大川,先闽长溪后浙江仙居田头,最后被天台的秀山明水所陶醉,教然定居南溪,并在此繁衍后世成为天台吴氏的始祖,是天台最早的入迁氏族之一,并成为望族。这同唐代诗仙李白“龙楼风朗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是相呼应的,是居于同一境界的。但由于天台吴氏在宋元明屡造兵难,此谱一直深藏在天台山深谷中,未被历代谱腺学者所发现,天台吴氏后商又无机会将此谱公诸于世,致使连《二十五史》等权威史书对吴武陵的最后归宿都无以明表。我们最早萌发此念的是在读了1996年出版的刘佑平著的《中华姓氏通书·吴姓》P116-119第4节“从汝南到嘉兴——太原吴氏的东迁与繁荣”一节的叙述:吴武陵为延陵君第十五代孙,他的发展路线是由(江苏常州一带)延陵——河南潢阳——江西贵溪——湖南澧州——河南汝南——山西太原——四川华阳吴氏——安微宁国——浙江嘉兴吴氏等,后觉得对吴武陵的后世很有探讨的必要,认为这是赐于天台吴氏发言的一个机会。对于吴武陵的先世,由于缺乏第一手资料,我们无可厚非,但对于自吴武陵之下到吴延柞及吴元展止,我们“天台吴氏宗谱”记载还是比较全面的,详细的。刘佑平依据的是“义门吴氏谱”清康熙抄本,而天台吴氏谐却始于1099年(宋元符),从时间上应早于“义谱”,虽然这只是我们一支之谱,但作为参考谱惯,我认为是弥贵珍重的。我们尤其对吴武陵至吴元表一段历史的叙述很有异议。“天台吴氏宗谱”有几个谱腺主件是应被认为宝贵的:一、修谱时间早(始于1099年)二、记载详细,自吴武陵至今的世传生率、事实、婚配、子女、墓葬一一俱全,三是事实记载与《二十五史》相应证(尤其是吴武陵、吴延样、吴元扆三人的史料)。所以我们认为很有必要和责任去厘清吴武陵的此段历史。为此曾于1996年写信给刘佑平,但一直石沉大海。其后广西吴健琴等倡议纂编《中华吴氏通书》,我们积极应和,并寄去相关资料,尤其是对吴武陵被贬潘州后的历史;及天台吴氏十一世祖吴冰编辑的《全芳备祖》一书,此书被学术界公认为“世界第一部植物学辞典”,作为重点问题,要求予以刊登。也许天台吴氏在经济上援助太小之故吧,我们的这一最基本要求也是泡了汤,甚至在“古今名人”中,连(二十五史》都有记载的吴武陵都不见踪影,是工作疏漏,亦还是侧偏性太大之故?只有撰者肚知心明。
天台吴氏由于历史上自宋元明三代屡遭兵难,祖宗历经艰难。尽管有分支为生存而易姓,但吴姓仍没有泯没,在天台一直以望族而居,至目前已拓展至周边四市四县几万人口的族群。《中国吴氏大统宗谱》在第一卷中,登有序文二篇(P53、P73-74)。但卷二“源流”第七章“隋唐时期”第九节“刺史吴武陵家族”对吴武陵的归宿,虽作了原则上的更正,是欣慰的。(也说明了中国吴氏大统宗谱编委会水平之高、作风之正、态度之明)。然而遗憾的是此章应放在“浙江省”内而非“湖南省”,为此我们也曾写书与编委会商讨,大概是书已出版,更改难,所以也没有得到相应的回复。
为始祖吴武陵的生平,我曾七次去过上海图书馆,两次去无锡梅里,凭本人所浏览的古谱而言,《天台吴氏宗谱》应是上乘的,段实的。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吴强华著的《中华姓氏谱·吴》,也是承袭了刘佑平的导向,他们依据的都是《元和姓篡》等。今天有幸拜读了您的大作《中华吴氏至德纪元考》P106-107,对于自吴武陵至吴元店叙述中,拟应插入“吴武陵最后定居浙江南溪,其下第六世与山西太原吴氏原为同一宗”之意,也许较为全面,妥否、理否?请参考。依据是鉴于在当时社会条件中,必须考虑到吴武陵有多妻多子的客观原因及现实中必须尊重地方宗谱及其观点的记载与用述。
多年来,几万天台吴氏最大的心愿便是从众多的吴氏支派中理顺先祖的分迁、繁衍及变迁过程,把从未被谱藻学者所收藏的《天台吴氏宗谱》中的记载史实纳入应有的位置中去,以弥补氏族文化研究上的空缺。并把祖遗的《全芳备祖》一书,(尽管被后世因避兵难而易姓,以陈脉付梓),应先在吴氏文化中予以补正上。这不光是天台吴氏的光荣,也是中华吴氏的骄做。但愿能在“吴氏大统宗谱”吴氏文化中圆上夙愿。
因水平低,文笔拙,敬请斧正。
天台《全芳备祖》文化研究社社长吴宗彪、秘书吴杰
二00六年三月六日
上一篇:浙江省天台吴氏四大支系
下一篇:天台吴氏与《统谱》的接支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