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启诚撰写江西黎川《湖坊吴氏宗谱》前言
前言
华夏人类生存繁衍二百多万年成直立人,至一万年新石器时代后,中华民族颂称几千年,各氏族在历史长河演变中得到文明发展,而追本溯源是颇有传承意义之举。自西周到东周至秦汉以来各世段均略有民族发展之记载。故族谱家谱则应运而生。先是王候、皇家撰谱,至唐贞观时代唐帝放旨民间可撰谱,记载各氏族迁衍行跡。华夏吴氏自轩辕黄帝赐嫡长子为姬姓演化而来,于春秋战国东吴吴氏不断壮大成为望族,播迁华夏及海外东南亚及欧美等国,人口无以统计之。
氏族历史谱牒明晰,内容真切与丰富全靠编撰者精心,靠传承者孝義。为此;须敬赞我吴氏各代先祖辛劳与心血!比如:汉初先祖如胜公、唐太宗时代吴莅驸马、唐玄宗时代吴兢、宋前文学福四、宋初忠敏、忠庆等先祖及元、明、清各代编(传)谱先祖都为吴人历史传继了上可溯本求源、下可循脉思远之宝贵家族资料。致此我吴后人传谱有据可考。
有关吴氏宗谱历撰:自公元前1300多年后,周太王、文王、武王始,即建立西周王朝后,至春秋战国的东吴吴国为周王朝血脉之裔,既成霸主地位,成为江南旺族,均以国史典论记述其繁衍历程。其后历朝历代均有吴人在朝为官,故能有明晰之载而绵延不绝。比如:汉初如胜公即撰修吴氏家传呈献汉桓帝,唐太宗时进士吴莅,中书舍人、官任西川御史中丞、升户部侍郎驸马、累进银青光禄大夫,在吴如胜家传基础上,新纂成完整、正宗吴氏宗谱。唐玄宗时吴兢官为谏议大夫、太史太宰即主修国史,为吴谱修撰提供全面完整资料并亲撰谱序。宋前期吴福宋初皇封为文学,因兄弟排行第四,称四文学,福16-18岁于公元948-950年创修吴谱,不幸的是:于1027年八月初二日火焚其居相传108间,连家谱焚毁无存。有幸的是;其撰写家谱中的草稿本潜藏于地下石室文契匮中而捡寻得见,后留于忠敏、忠庆兄弟1033年重撰家谱,五年方成,传于后世。之后1033年其长子忠敏、五子忠庆均以此草稿谱本撰修江南吴氏宗谱传世于今。
本谱集母系时代趋向父系社会,至今氏族衍绎之简明史书。此吴氏宗谱是华夏民族中为历史最齐全最完善之载述,也是最具古代历史价值之典谱。
自宋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忠敏、忠庆承父草稿谱本重修谱后。北宋王朝政权开始动荡不安,尔后宋徽、钦宗被虏,北方金国入侵国君被迫南迁称南宋,其更加凌弱。在此期间浙、苏、徽、鲁、豫地吴人多为去齐、寿梦父子之后裔都在原地周边迁徙。宣公上十几代祖先都居在河南曾立濮阳郡,陈留等8郡。宣公曾祖父武陵及祖父初云曾在江西虔州今赣州任过节度使入赣籍居赣州、吉水。其子吴筒携子宣公至西蜀阆中任西川刺史,后宣公袭父节度使职。因西蜀王孟知祥、孟昶父子称帝根基漂浮,而携妻带子与家眷及佣人徙赣临川石井,后又徙南丰嘉禾驿李宁庄金斗窠繁衍生存,其后裔少数兄弟留居赣、徽等地,部分兄弟均衍迁川、湘、粤及西南广西、云、贵等地,历元、明、清八百多年迁衍历程。其后裔均以福四、忠敏、忠庆父子编纂宗谱为据,各分支陆续形成宗族,并以此撰修宗谱。
纵观历史之变迁,朝代更迭,时代变化,随之新中国成立,在近几百年中,各支分迁各地,其宗谱有因保存不善丢失或腐烂及于文革破四旧时被销毁,故未能及时续修。随着国家发展,人民生活得以明显改善,国人则以尊祖敬宗,传递世代宗族文化,即纷纷进行撰修宗谱,力求传承宗族信息不断之延续。
注:湖坊、丁路吴氏谱下卷格式及内容是同样的版本。
泰、仲106代、宣公37世孙 吴启诚谨撰
2020年1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