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朝钦:家谱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史,承载着家族历史与文化,承接着家族现今与未来
编后记
今天,终于将家谱所有文稿和图片全部提交给家谱印刷厂排版印刷了,但心里并没有“如释重负”之感,心情十分复杂。此时的心情既有我族源流尚未追溯到的不甘,有关考证尚有证据不足的遗憾:也有因编纂水平有限的惶恐,内容恐有疏漏欠妥的不安。所以,越是脱稿付梓,越是心中忐忑。此时,我才理解了古人“近乡情更怯”的真意。
盛世修史,家兴修谱。续谱之事,上承先祖之望,下启后昆之思,此中责任重大,需慎之又慎。我深知,家谱就是一部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史,不仅承载着家族厚重的历史与文化,也承接着家族的现今与未来。倘若考证不实,记载有误,置评失度,编校不精,不仅有负家人们的信任和期待,而且上有愧于列祖列宗,下无颜于子孙后代。
拥有家谱,是家族之幸;续修家谱,是后辈之义。修谱的首要任务就是寻根问祖。近一年来,我们通过网络发布我族寻根信息,与省内外专业家谱收藏和研究机构联系,寻求更多追溯渠道和机会。然而收效甚微,至今仍无有效信息。
家谱之修,字字千钧,非轻易动笔可成,需严谨治学,对家族历史负责。对于旧谱文字,必当明察秋毫,去伪存真,正本清源,剔除谬误,补入真章,避免谬种流传,误导后来者;对于新撰内容,需秉持实事求是之原则,当以史籍为基石,以文字记载为裁尺,以逻辑事理为准绳,慧眼识珠,去芜存菁,多方求证,综合分析,不为后人埋下无尽困惑之种,令其面对质疑,无言以对,困惑终身。总而言之,唯有秉持恒心,脚踏实地,反复推敲,严谨审慎,方能不负先祖,启迪后人。
关于唐庄由来、徐氏家族历史和祖茔墓葬情况,在家人的支持和徐氏文化研究会共同努力下,做了许多艰辛的考证工作,理出了基本脉络,弥补了首修谱的空白。然而,有些内容尚为合理推测,并无充分证据,甚至个别内容仍有不同意见,尚待继续考证。
本次续修,最为成功之处要算《宗谱篇》的编纂。该部分的成功,全靠族人们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大家踊跃提供家人和亲戚相关信息;在征集照片时高度重视,想方设法寻找去世老人旧照,千方百计搜集外出人员照片。在所提供的照片不符合要求被退回时,都毫无怨言,及时更换。十世法魁伯年逾九旬,不顾年迈,专程步行到照相馆去拍标准照。经营婚纱摄影业务的亚珂、亚静夫妇俩义务承担起为家人们拍照任务,来者不拒,随来随拍,不厌其烦。对于不便出门的老人,编辑部成员国典等便去家里上门拍摄,服务贴心到家。家人们的积极配合和大力支持在令我感动的同时,也给予我以极大的压力。
信息登记和图片征集只是基础性工作,然而要想编印出一部体例科学,内容完整,编排合理,印刷精美的家谱,还需要编者的专业知识素养、认真的工作态度、严谨的求真精神和缜密的校对保障。在全族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征集到相当完备的资料,倘若不能编印出一部完美的家谱,岂不愧对家人?
有幸的是在我的身后有以十世法魁、法武为顾问,十一世向阳为理事长的家族理事会运筹帷幄,保驾护航;有十世来明为主任的家谱编修委员会高屋建瓴,掌舵把向;有徐氏文化研究会十世嘉辰、占柱、十一世国斌等旁征博引,添砖加瓦;有家谱编辑部的同仁们同心协力,携手共进;还有省内外姓氏文化和家谱研究专家牛振合、饶玉华先生指点迷津,不吝赐教,终于使得本部家谱顺利修讫。
谱稿付梓,闲来上网浏览,欣喜地看到民国十六年福建上杭《渤海吴氏宗谱》开篇《渤海吴氏创修宗谱启》一文,著者为时年八十岁的吴仰山,其为《渤海吴氏宗谱》主修。该文虽仅二百余字,却把主修家谱的事情说得清清楚楚。文章开头两句“考数百年冥冥不可知之事,综数万家纷纷非一处之人”,把修谱的意义说得明明白白。因前无旧谱,此为创修谱,故“据递世相传之派脉,凭各房手录之家谱,借伯叔兄弟诸子侄之力,幸得观成于此日。”说到考证之艰,无奈地叹曰:“无论世远年湮,求之弗鸣,叩之弗应,稽之无自,载之无据,欲阙弗可,欲辞弗能,望空窃叹,对祖暗泪者不知几何”。面对于责难,“即在当身或有德而未经赞,有功而未获奖,以及产业坟屋,争长角短,弥缝其阙,未如其意者,受责亦多。凡此皆吾之过也,其奈之何哉”,老人家独担其责,可见度量。“蒙族推重,谬职主修。”作为主修,老先生欣慰地说:“所愿者倘得微福于祖宗,世有贤才者出,不以吾之不文见责,吾亦得过无罪于先人矣。”
噫吁嘻!老先生想得明白,看得通透,字字玑珠,句句寓理,实乃我辈榜样!祈望我族“世有贤才者出”,继续寻根问祖,推源溯流;慎推详考,勘误补阙;续修家谱,承继无穷!
十一世朝钦盥手谨记
岁次甲辰年仲秋吉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