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罗山张氏家谱
日前,由中国家谱编印基地负责设计排版印刷的《河南罗山张氏家谱》正式交付客户,下面是该谱的一组照片:
潘新李堂昌富公支系,相传于雍正十三年先祖从湖北迁入一无记载一河南省罗山县周党龙升镇丁家咀居住,在丁家咀、周党等淮河沿岸地区居住数代,人口繁盛。后先祖昌华、昌富兄弟二人被迫迁往潘新镇李堂村居住,幸免于难。 一八四零年,重新定立谱派,以昌华、昌富二祖下半部司日字为头,定立二十四字。据考,张大洼三门辉公支系于清朝初期迁居潘新、周党、竹杆河等淮河沿岸繁衍生息,人丁兴旺D昌富公支系是否是该门后裔一暂缺史料一。从近代实际情况看,昌富公支系数代与张大洼大门忠公支系一潘新地区族人一、四门讵公支系一潘新地区族人,一住在一起,关系密切,感情颇深,纵不是同门也甚似同门,同族同宗,血脉同源,都属挥公后裔无可非议。故这次修谱将两支融在一起。派序仍按近代实际交际交往认可的不变。
古人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国无史,无以考一国之始终,家无谱,无以辩一族之亲疏。造家谱,寻祖根,续祖序,彰往昭来,承礼仪,传家凤,慎终追远。重修家谱,正本清源,使我张氏子孙有谱知祖则思所以孝,有谱知族则思所以睦,有谱知坟墓则思所以祭,有谱知婚嫁则思所以别。昭祖宗之功德,奠子孙之宏基,此乃人之常情,天地之大伦也O睦族莫重于续谱,谱不修谓之不孝。家谱是联系家族的血脉纽带,记录了一代一代血肉之躯紧扣的生命链条,血脉相通,亲族相联。我张氏各门上次续谱迄今已很长时间了,因时过境迁,新的一代又有成千上百的族人没有注意。随着社会的改革开放,本族人口不断地南迁北移,再加上有些族人没按派系取名,无章可循,长此下去,再过数载,合族人丁均不相识,视族人为路人,更何况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再者,张大洼支自先祖居大公至今四百多年,居大公支下分四大门,由于历史、人力、物力等诸多原因,从未成功地统一造谱,只是各门造过本门分支谱。
历年来,各门广大族人强烈要求统一归谱,本来我张氏子孙同根、同源、同祖、同宗、同脉,既便难度再大也应统一归宗。为了将我族来龙去脉告知后人,不忘祖辈的教诲,弘扬先辈的业绩,清源流、明世系,承前启后,敬祖收族'经家柱等众族长提议及鼎立支持,遂组成了以兴豹为领导的修谱小组,决定进行第三次修续谱,并以本次修谱为纽带,重修祖训家规,振吾族之家风,长吾族之素质,俾愚懦者之所奋勉,贤智者益励谨修,贫贱不移,富贵不淫,行善积德,济世扶贫,提高我张氏族人的认同、亲和、凝聚和团结的力度'让族人增强报答父母之恩,加深养育子孙之欲望,功崇桑梓,珍惜骨肉之情。这次修谱将讵公支下一四门周党张咀一的原谱略作改动,原谱把二世祖讵公作为本支的一世祖,这次统一将居大公作为张大洼支的一世祖。二门赋公支系迁宏家庄一即今信阳市狮河区董家河一,因修南湾水库,族人散迁各地,又无史料,查找极为困难。三门辉公支系,迁潘新闵水仙桥等地,因该地区张姓多支均缺始料佐证,无法确认何支与我支同门,待后人继续查考归宗,本次未能一一归宗人谱,实为大撼。
上一篇:光山县蔡氏宗谱
下一篇:周口淮阳柳林钱氏家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