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斌研究员为《家谱编修实用大全》作序
编者按:张新斌先生,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所长、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是河南省社科界权威专家。在我会编纂《家谱编修实用大全》期间,张新斌先生多次亲临指导工作,并提出了很多针对性意见,对提高本书内容质量起到关键作用。在本书即将出版之际,张新斌先生欣然题写了序言。现摘录如下:
古代中国,国家的基础是家、家族,家谱则是表现家族血亲与文化的载体。
中国家谱的编撰,具有悠久的历史,总体而言在唐宋之际有一个质的变化,在唐代及唐代之前以官修家谱为主,在宋代及宋代以后则以私修家谱为主,并一直影响到现代。
中国家谱的起源十分久远,甚至在甲骨文与金文中,可以寻觅到相关的踪迹。周代实行宗法制,辨识宗室内的血亲关系十分重要,《世本》所载的“帝系”,实际上就是官撰谱系。汉魏实行九品中正制度,士、庶之别在当时的社会尤为重要。族谱、郡谱,异常盛行。《百家谱》《十八州谱》《东南谱集钞》等,见于史载。唐代时官修谱书,达到了高峰。李氏王朝将新兴贵族,列为大族,不但撰修了《氏族志》《姓氏录》,而且还有保存至今影响较大的《元和姓纂》。
宋代开始的私修族谱,使族谱的功能更多地由政治功能转向道德功能,“尊祖、敬宗、收族”的文化意识更浓。宋代的两大文豪欧阳修与苏洵,开创了修谱中的“欧体”与“苏体”,欧体为图,苏体为表,形成了影响至今的族谱编修通例。邓世铭的《古今姓氏书辩证》、郑樵的《通志·氏族略》、王应麟的《姓氏急就篇》等书,都是研究姓氏的重要著作,尤其是宋代开始出现的《百家姓》,对中国姓氏进行梳理,并在以后出现了更多的版本,影响到现在。
中国的家谱,是一个文化宝库。不仅涉及家谱史、人口史、移民史、地方史,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家谱中所反映的家规、家训、堂号,反映了家族的精神追求与核心价值理念的建构,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正能量,值得传承与弘扬。
中国家谱的数量巨大,国家档案局等单位联合编辑的《中国家谱综合目录》,共收录1949年以前编撰的家谱14719条,上海图书馆编辑的《中国家谱总目》,收录的家谱条目达52401种,涉及姓氏达608个,时间下限为2003年。目前现存最早的家谱为宋代的《仙源类谱》等家谱,大量的是清末民初的家谱,而在改革开放后新编家谱的数量急剧上升。近年来,各个姓氏,不但编纂本村本姓的“族谱”,也编纂一个祖先涉及多个地区的“通谱”,更有以一个姓氏为代表的涉及全球的“族系大典”“总族谱”“大宗谱”。
中国家谱的体例,无外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谱序。谱序除了当代的家谱序言外,还有历代家谱的谱序,因为撰写谱序者多为本族名人或当时的名人,具有一定的文化意义,所以保留相关的谱序,实际上保留了历代家谱的精华。二是源流。当代家谱中对本姓的源头多有收录,同时也有本支族源,这也是族谱中寻根的关键内容。三是世系。这一部分数量最大,内容最为丰富,也最具有本谱特色,是序长幼,分亲疏的重要内容,也可以将欧体与苏体两种方式结合使用。四是传记。主要对本族内的名人事迹,名人故事,进行专门记述,为族谱的亮点之一。五是茔祠。在族谱中,该内容因涉及茔葬的昭穆排列,祠堂的内容,从风水的角度与家族兴旺有关联,所以被具以一定的神秘含义。六是规训。涉及家族的族规、族训、堂号、郡望,反映了家族的核心价值导向,有的还有字弟,即辈分的排列,因此也具有本族的特色。此外,还有的收录有相关的历史、姓氏等方面的知识。当代族谱编写,多为两种版式。一种为仿古式,从外观到内容都以古色古香为特色,但在内容上有适当的创新。另一种为现代式,从封面的装帧设计,到内容编排,以精装的印刷品为主,其内容上也对以前的各式多有突破,有的还专门聘请专家主持编修,在族源的研究与人物的评价上,更具有权威性与客观性。
魏怀习先生,长期从事家谱的编印工作,具有丰富的家谱编修经验,还有一班敬业的专业工作团队,从我所接触到他们所编印的古式线装《严氏家谱》《韩氏家谱》《蒋氏家谱》《扶氏家谱》,均反映了当代族谱编印的新趋势。这部《家谱编修实用大全》,正是立足于他们常年编谱基础之上,利用大量的案例,十分直观形象地提供了家谱各个部分的实证材料,可以让初编者,依次循形编辑,尤其是该书提供了有关编谱工作的流程,政策的依据,姓氏的知识,历史的参考,是一个十分有用的工具书。
魏怀习目前担任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家谱委员会的会长,有一个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权威顾问团队和一个经验丰富的工作团队,尤其是省社科院的李立新研究员、李乔研究员,直接参与该书的编撰,对于该书理论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我从事姓氏文化研究已有25个年头。在姓氏文化研究的过程中,也接触到家谱,希望这部我所见到的大全,真正成为对编谱最有用的工具书。
应魏总之约,写了以上的文字,是为序。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张新斌
二〇一五年二月二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