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东太康县张集镇张氏族谱
日前,由我会负责设计排版的《豫东张氏族谱》印刷完毕、顺利交付。下面是该谱的一组照片:
下面是豫东张氏族谱序言
话说: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世代传,树有根水有源,为人不能忘祖先。
过去上年纪的人总爱对年轻人说: “咱是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底下的人”。在整个河南,在山东,在河北,在安徽....乃至大半个中国,都有这一歌谣流传。歌谣和传说标示着历史对发生在明代的一串惊天动地的“大槐树底下”事件的惨痛记忆。
自宋朝灭亡后,在一百多年的元朝统治中,统治者对农民的盘剥是异常残酷的。到了元末,不堪忍受残酷剥削和压迫的农民终于举行起义。官方镇压农民起义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在这些战斗中,元军和地主武装,对农民军所据之地,多是“拔其地、 屠其城”(《元史,顺帝本纪》),使豫、鲁、苏北、皖北之民十亡七八,当时中原地区又接连发生水、旱、蝗、疫四大灾害,天灾和人祸折磨得河南、山东、河北、安徽等地“道路皆榛塞,人烟己断绝,村庄城邑多成墟。”(《明太祖实录》)。已到了“春泥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的境地。后来,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出兵江淮,派徐达、常遇春北伐,进取山东,收复河南,北定京都,元帝出亡漠北; 结束了元末长年的兵灾。
山西与河南、山东、安徽等地相比,却是冰火两重天。中原地区的兵乱及各种灾疫很少波及山西,那里大部分地区风调雨顺,连年丰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丁兴盛。当时山西比较安定,再加上邻省难民流入山西,山西人口更加稠密。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曾数次从山西一带向中原地区移民,恢复农业生产。据史料记载,明朝大移民最早开始于洪武三年直至永乐十五年,移民十八次,其中洪武年间十次,永乐年间八次,涉及到了十八个省的四百九十多个县市的八百八十二个姓氏。山西是人口稠密之处,而当时的洪洞县又是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担负民众外移自然首当其冲。据山西《洪洞县志》以及洪洞县《大槐树志》记载,明永乐年间,当地官府曾七次在大槐树左侧的广济寺集中泽、潞、沁、汾和平阳没有土地的农民以及人多地少的百姓迁往中原一带,并给所迁之民以耕牛、种子和路费。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当地官府人员在树下为被移之民办理手续,登记造册,按所去地点编队,然后发给一应物品。由此,广济寺侧的大槐树,便成了先人忍别故里的标志。
被迁者拖儿带女,扶老携幼,恋恋不舍地离开家乡时总割不断故土之情。他们凝眸古槐,见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鹳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想着自己这一生不一定能返回故土了,为了让子女永远记住自己的家乡,有朝一日回来时能够顺藤摸瓜找到自己的老家,就指着孩子们最好记的大槐树和上边的老鹳窝说:“不要忘了,以后若能回到家乡,记不住咱的村庄,就先找这棵筑满老鹳窝的大槐树,然后再慢慢找自己的老家。”
但这只是从大道理上说,而对当时被迁徙的每家每户来说却都是莫大的悲哀。明统治者定出的移民条律是“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同姓同宗者还不能同迁于一地,好好的一家人便被拆得七零八散。好在中原人没有忘本。以后不论走到山南海北, 只要一说是大槐树老鹳窝底下的人,都亲热无比。中原地区少见老鹳而多见老鸹,后来人们就把“老鹳窝”说成了“老鸹窝”。
自明初移民以来,悠悠六百多年过去了,汉代古槐已不复存在,消失在历史的风尘之中,而同根孳生其旁的第三代槐树,则枝叶繁茂,充满活力。槐乡的后裔已遍布全国十八个省,五百个县,有的还远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很多地区传留下来的李氏、王氏、秦氏族谱,也多把大槐树下迁来的先祖为其始祖。
遥想当年祖辈们扶老携幼,离乡背井,在频频回首遥望大槐树和老鹳窝时,洒下了多少伤心泪,愿大槐树与海内外同胞永远根连根,心连心。
我们张氏的先祖爷也是在这一次次的移民中,在明朝洪武年间从山西洪峒县大槐树下迁居到黄河北张德府清丰县。由于明末朝廷腐败,农民纷纷起义,战争频繁,以及黄河泛滥,自然灾害不断,黄河以南人烟稀少,先祖爷的后人高祖在明末清初再次从张德府清丰县迁至河南省太康县东南。老大在符草楼镇张坤楼安庄,老二在张集镇张楼安庄,老三在马厂镇宋油坊安庄。历经沧桑变迁之因,灾荒战乱之故,无奈之下各自立茔族谱。
张坤楼张氏字辈从一一世至十三世为:乾坤孟言安顺治大文胜元金铭
吸容张楼张氏字辈从一世至十三世为:金裕孟云世洪永廷维大道文佰
宋油房张氏字辈从一世至十三世为:淑怀永建科稳世忠玉金万尽学
先祖爷以农业为生,勤耕苦耘,养育儿女,繁衍生息,至今十九代有余。山水有源,落叶归根。人不无祖宗之礼,为了张氏宗族有庙不忘祖,有宗而族不散,有故家旧居不溺于流俗,爱亲恋秉德循礼。续张氏族谱,是张氏后裔义不容辞之责。咱们三村的先祖爷因为血缘关系,兄弟情谊亲密,祖祖辈辈渴望字辈一致,氏族一统。终于一九二五年由族人讨论研究,请何应举老师执笔,统一了字辈:来祖德吉善久,喜运继昌熙。
由于连年战争和自然灾害,人们经常避乱逃荒,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特别是一九五八年新形势的发展,村庄大合并,人民大食堂,破旧立新,因此三个村的家谱全部遗失。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族人思祖想亲的念头愈来愈浓,于是在九八六年元月由几村的代表:张祖栋、张佰祥、张佰玉、张德领、张德民、张祖礼、张祖宇、张祖俊、张汉领、张德心、张德然、张尽传、张尽广、张德俊、张德运、张德修、张德允、张学勤、张文明等二十余人在张楼进行第二次续谱。并续字辈为:敬春孝满堂,君贵礼俊祥。
现今,我们已进入社会主义的新时代,老祖后裔,遵循祖训,世代务农,忠孝贤良,尊长育幼,使得我张氏宗族人丁兴旺,贤才辈出,从政任职教书育人有之,弃农经商外出务工有之,他们顺应时代潮流,在各个行业中取得了良好的业绩,过上了家电齐全腰包满,汽车楼房富贵家的小康生活。因此当接老谱,永垂后世。
本次是第三次续谱,由张尽生任主编,张文明张德山张德超张吉才为副主编,理事会共同商议,续了十个字辈:天恩承泽润,志嘉博灿煌。(意欲: 雨泽润(音Run)物,承接苍天的滋润永不枯竭,志气浩大,就会得到灿烂辉煌的成果)增添了氏族渊源,家风家训,续谱理事会,氏族名人录等项目,使之张氏族谱更加完善。
上一篇:太康县清集镇刘氏族谱
下一篇:山西洪洞申氏家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