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家谱印刷基地 >> 古谱纸家谱 >> 浏览文章

陕北庞氏家谱

时间:2024/4/12 10:05:39 发布:新闻编辑部

日前,由中国家谱编印基地(河南省家谱研究会、河南省家谱文化研究院)负责设计排版的《陕北庞氏家谱》印刷完毕、顺利交付。

下面是该谱的一组照片:

陕北庞氏家谱凡例

公元1875年,陕北籍庞氏家谱得以谱成。庞氏族人提供资料,米脂艾文山先生主修的庞氏第一部家谱完成。公元1922年正值战乱、民生凋敝。庞氏族人遵先、洪先、天相诸公二次撰修,逐步完成续编,只添加十代辈分字;时隔95年,庞氏族谱的第三次编修得以展开,历时三载,终将族谱续修成集,实为幸事!

一、“朔寻先辈流源,明细族系支派;弘扬先祖功德,铭记族规家训;凝聚家族力量,兴家旺族强国;激励后辈成才,奉献国家社会。”此为本次家谱编修的宗旨。

二、家谱世系仍以瓦窑峁老七门为主体,纳人庞显明侄子庞有贵一门,庞寨子一门,塔湾·庞庄一门。(以上三门均为我门近族,)同时编入家谱之内,共计十门,2000多人。族人分布于榆林、延安、横山、靖边、志丹、安塞、甘泉、米脂、绥德、清涧等十多个区县境内。

三、本次续修族谱男、女均予入谱,已婚族女列明女婿姓名,只记本人一代。

四、遵旧谱惯例,仍以竖排从上至下阅之,每页列五世,起始世次族人标明父辈名字,以便衔接。为了方便阅谱,新谱从左至右,原谱中的繁体字、异体字,此次续谱时均改为以《现代汉语词典》为准的通行简化汉字,无简化字,仍以原谱登之。

五、辈分字:

荣、应、先、天、德

龙、兴、永、世、延

嘉、祥、真、万、建

多、士、继、鸿、年

崇、振、开、中、华

福、奇、定、国、邦

公元二零一八年二月

九世孙:新江谨誌

陕北庞氏家谱序二

公元一九二二年,庞氏公讳遵先公、洪先公、天相公二次续修家谱,因正值战乱,民生凋敝,逐步完成续编,并选定10字世系诗作为后续辈分“字”,即“崇振开中华,福奇定国邦。”由于当时条件所限,两次修谱都未印刷,保存下来的均是手抄书。

陕北庞氏家谱序三

庞姓是中华民族古老的姓氏之一,距今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在当今中国姓氏排行榜上名列一百零一位;人口约二百三十五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7%左右;庞姓的来源大致有六。源流之一是源于姬姓。出自毕公高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千家姓查源》等的记载,毕公高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五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周文王在吞并了商朝毕方之后,便封毕公高于毕国故地。毕公高是周朝著名的政治家。商朝末年,他随周武王兴师伐纣立下了赫赫战功,西周建立后,被封于毕(今陕西咸阳)为公爵,故史称为毕公高。毕公高赐封其支庶之子于庞乡,后世子孙以封邑为氏,称庞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庞氏正宗。庞氏族人大多尊奉毕公高为得姓始祖。

源流之二是源于高阳氏。出自黄帝之孙颛顼的后代,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百家姓注》记载,颛顼有八子,号称“八凯”,分别形成了八个以高阳氏为中心的氏族部落,其中之一名叫庞降。在庞降的后世子孙中,以祖上的名字为姓氏。庞降被庞氏族人尊为得姓始祖。

源流之三是源于襄阳庞氏。相传,古代襄阳有一大户,其家富盛,好为高屋,乡党荣之,曰庞高屋,后遂以庞姓为姓氏,子孙世代因袭之。

源流之四是源于西羌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汉书·王莽传》记载,西汉时期,西羌族中有庞恬,当为汉化改姓为氏。当时庞恬率领族人活动在以青海湖为中心的地区。直至唐朝贞观年间,青海湖地区始为大唐王朝控制。至唐朝开元年间,该地区被吐蕃、回纥轮流控制,西羌民族逐渐分化瓦解,除极少数部分迁徙至西南滇黔地区得以保存外,其他的大部皆融合于各个民族之中,而原来的庞恬所部早以庞为氏,融入汉族中了。

源流之五是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1、满族庞佳氏,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青城子(今辽宁海城),后多冠汉姓为庞氏。

2、满族尼玛哈氏,后多冠汉姓为庞氏。

源流之六是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土家族、瑶族、蒙古族等少数名族中,均有庞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縻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庞氏,世代相传至今。

我庞氏一脉,派衍自山西柳林县锄沟村,昆弟五人或因战乱,或因灾难,或因国家移民搬迁,异走他乡,各奔前程。其中一门寄居包头归化,一门持走耑景,一门定居绥德清涧,一门在米脂惠家沟安家立业,一门留在本村。而米脂惠家沟是我族大门、三门、四门、五门、六门、七门以及有贵公一门的发祥地,至今在当地南塌儿留有殡葬五辈的十一座坟茔。一世始祖凤翼公生有一子,名曰显明,显明公生有七子二女(二子少亡),于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举家携侄有贵迁居米邑瓦窑峁,即现在的横山区石窑沟办事处瓦窑峁村,以后随着人丁繁衍,逐步发展到横山区石窑沟办事处的海泽峁,谷地峁(大门、七门),上栾硷(四门部分),安塞区的党渠(三门部分)、米面塔、六道峁、胡麻嘴(五门部分),甘泉县的臭河子(六门),横山区石湾镇,双城邵家湾、石摞台(有贵公一门)。

三世祖荣贵公、荣禄公来到海泽峁后,购买了韩家两孔窑洞暂住,接着便开始了买田置地,修窑筑墙。没出几年,崭新的七孔石窑、八孔砖窑、倒座马棚、围墙、大门便映入人们的眼帘,其宏伟程度,敢和当地地主家的庄园媲美,这就是谷地峁(五谷丰登之意),离海泽峁大约二里地。荣贵公和荣禄公独具慧眼,认识到文化知识的重要性,于是精选向阳僻静之地,开挖了三孔窑洞,请来教书先生,让谷地峁、瓦窑峁的晚辈们前来读书。这就是“书房湾”地名的来历,以后荣贵公和荣禄公分家,荣贵公的庄园扩大到红崖峁,一直遗留到今天。

三世祖有贵公,是个有胆有识之人,来到石湾镇后,马上站稳了脚跟,并开启了事业的航程。相传石湾半条街、冷窑子半条街都是他的,周围山川土地也有很多,是远近闻名的富户。后来家门不幸,被迫迁居到双城邵家湾和石摞台。

四世祖应琏公、应珍公来到上栾硷后,日出而耕,日落而息,到了五世祖洪先公中年时期,他们迅速发展成当地有名的大户,尊老爱幼的良好习惯一直沿袭至今。

四世祖应命公、应全公辗转延安、安塞等地,最后来到甘泉县臭河子,虽无大富大贵,但也自给自足,丰衣足食,单就拥有土地而言,约占村子的“半壁江山”。

五世祖念先公、孝先公移居安塞党渠,逐渐发展成当地有名的富裕人家,号称拥有了“39”座山,牛羊成群,骡队生意不停,好一派欣欣向荣的光景。

六世祖天辅公、天竺公、天栋公于一九三七年前后离开瓦窑峁先后到延安宝塔区任台、安塞米面塔等地居住,后又移居安塞六道峁、胡麻嘴。

新中国的诞生,给人民带来无限的喜悦,人民尽情地分享“平等教育”这个大蛋糕,特别是改革开放,吐故纳新,国家安定,百废俱兴,新的惠农政策,医保、新农合政策,使族人遍享福祉。过去只在书本上看到“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电视休闲、电脑放松、手机视频、车辆出行,种田不上税、上学不缴费、岗位公开聘、油路通乡里。”现在都变成现实。尤其是我庞氏一脉人口素质的提高,使我们倍感欣慰。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庞氏一脉走向领导岗位的有12人,其中副省(军)级干部1人,正县(处)级1人,副县(处)级2人,正科级6人,副科级2人;获得中级职称以上的42人;获得博士学位的1人、硕士学位的有8人,取得本科文凭的有106人,专科的有103人,中专(高中)的有29人。

现住在榆阳区庞寨子、横山区庞庄、安塞区白庄的庞姓家人,据祖传遗训也是出于山西柳林锄沟一脉。同根同祖,一脉相承。又适逢大门、三门、四门、五门、六门、七门续谱之时,真是人算不如天算,兄弟终于要成一家,你要续谱,我要入谱,反复酝酿,事情商定。正是时逢盛世百事顺,政通人和万事兴。这是我家族的喜事、盛事,足以壮我庞氏之门楣,扬我家族之威严。

“仑公注《史记》以褒扬功臣,孔氏兴家谱以追颂先祖,此贤先之功,世世代代而得显,祖宗之恩,子子孙孙相继而无忘焉。”我庞氏先祖的创业史,发展史用谱牒的形式记录下来已有两次了。第一次是在光绪初年,即(1875)年,是由米脂学者艾文山先生编纂的。先生在序言中用生动的语言论述了编修家谱的重要性:“木有本而水有源,本固则枝荣,源远则流长。是故人之有祖宗,然后绵绵者瓜瓞,绳绳者之孙……”为使后背尊卑有分,长幼有序,选定20字世系诗作为辈分“字”,即“荣应先天德,龙兴永世延,嘉祥真万建,多士继鸿年。”第二次是从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开始,逐年完善。是由五世祖遵先公、洪先公、六世祖天相公续修的,并选定10字世系诗作为后续辈分“字”,即“崇振开中华,复奇定国邦。”由于当时条件所限,两次修谱都未印刷,保存下来的均是手抄书。

泱泱中华,锦绣神州,幅员辽阔,人杰地灵。两弹成功,卫星升空,飞船对接,高铁运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的联系越来越多,协作也越来越密切,这就客观上要求我庞氏族人理应相互了解,相互学习,互通有无,共同进步。但现实是修谱已久,异村族人如同陌路,无以动其水源木本之思,又何以笃其睦族敦伦之谊?于是乎我庞氏七世孙联德公、彦德公终于站了出来,倡导大家:显祖宗、清支门、明辈次,启后人;八世孙龙庚表示愿鼎力相助;八世孙占龙、龙宫、君安、一龙、九世孙庞伟等“一马当先、冲锋陷阵”;后有天明、天智、彦龙、生龙、志飞、建成、应龙、小红、龙军、有龙、新江、彩虹、庞军、成龙、兴军、永斌、兴华的加盟,使庞氏一脉重修族谱组织委员会更加强大,他们不辞劳苦宣传动员,夜以继日搜集资料。特别是编委们,认真考证,辛勤整理,用汗水和心血凝成此谱。

新族谱既体现了原有风貌,又与时俱进、赋予时代气息。全书搜集了本族2000多人的信息资料,为族人搭建了相互交流的平台。

这次重修族谱,得到了全族宗亲的积极支持,他们慷慨解囊,奉献爱心。在此,表示衷心感谢!我天生愚钝,才疏学浅,文不成体,望族人见谅。愿我族子孙谨遵祖训,谨记教诲,爱岗敬业,开拓进取,崇尚科学,刻苦钻研,孝敬长辈,和睦乡里;愿我族更加兴旺发达,繁荣昌盛,为祖国做贡献,给祖宗添光彩。

谨此为序

公元二O一七年八月

八世孙:国龙谨誌

上一篇:河南南阳宛东李氏族谱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