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网 >> 名人资料库 >> 胡氏名人

胡公石(标准草书的传人、著名书法家、宁夏文史研究馆馆长)

时间:2024/1/11 16:20:22 发布:新闻编辑部

标准草书的传人、著名书法家胡公石

胡公石,原名胡光历,1912年6月29日出生。他是胡毓彬的长子,生他那年正是辛亥革命成功,中华民国成立之际。胡毓彬先生是个开明士绅,他信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拥护民主共和的方针。他渴望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他希望子女们能通过读书求学,将来成为国家有用之材。

标准草书的传人、著名书法家胡公石.jpg

胡公石像他父亲一样聪明好学,同时又受父亲影响,入学前就喜爱写字吟诗,文质彬彬,礼貌诚实,这让毓彬先生很是欣慰。公石六岁那年秋天便进入本庄的鞍湖小学读书。

可巧的是,胡应庚的次子胡鼎新(胡乔木)在同一年也进入鞍湖小学读书。公石和乔木同年同月生,两家又紧挨着,出了乔木家的北门便能到公石家。当年,这两人的父亲同窗共读,今天,他们的儿子又成了同班学友。

胡公石的祖父和父亲都是读书人出身,因此家庭书香氛围浓烈。受家庭的熏陶,少年时期的胡公石就喜爱读书,学习也很刻苦认真。他与胡乔木是平时形影不离的好伙伴,上学时在同一个教室,放学时同在一起背课文、做作业。他们两人都有喜爱看书的共同爱好,两家的藏书又很多,这为满足他们读书的兴趣提供了极好条件。在班上,乔木和公石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公石由小体弱多病,老是看病吃药,身体仍然那么瘦得弱不经风,学习或读书时间长了些,就会头疼,甚至晕厥。一天,公石对父亲说:“以后我再也不看郎中喝药汤了,我想练拳、练剑,这样才能真正强身健体,长大才能干大事。你给我找个师傅吧。"毓彬先生特地请了位高手,教公石太极剑和一些拳术。从此,每天清晨,在张本庄北面的空地上都看到公石苦练的身影,他的身体也越来越强壮了。

胡公石1924年考入盐城县立中学。该校是1923年创办的,是全县唯一的一所公立学校,当时校址在盐城泰山庙,是现在的盐城市第一中学前身。

1924年秋,胡乔木考入江苏省立八中(1927年改为扬州中学)。公石和乔木虽分两地读书,但常以书信交往,每到寒暑假两人回到家中,总有说不完的话,形影不离,亲密无间。

胡公石在勤奋读书的同时,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父亲胡毓彬写得一手好字是城乡有名的,故对小公石爱上碑帖感到十分赞赏,因此积极鼓励、指教他。公石痴迷于读帖慕碑,临习前人法书,沉迷于书法的艺术之中。在父亲的指导下,他先从正楷练起,习书颜真卿的《多宝塔》、《麻姑仙坛记》,柳公权的《玄秘塔》等碑帖,打下了坚实的楷书基础。进入中学后,又大量临习汉碑《曹全碑》、《礼器碑》、《张迁碑》等,“用隶意以厚其气”。此后,还临习了历代名家行书。

1931年秋,胡公石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国立暨南大学中文系。学习之余,他仍坚持临习历代名家书法。在这期间,他经常从报刊上、匾额上看到于右任先生的书作,对于先生气魄宏大、个性突出、前无古人的书法十分敬佩,赏其字而仰慕其人,心里总想有机会能拜见求教。可又想:于右任是国民党元老派人物,时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一个普通大学生,要想拜见于先生谈何容易!

一个偶然的机会,公石结识了复旦大学的一位叫刘漫孤的学生,他是于右任先生的同乡亲戚,是于先生资助他上学的。公石得知他们的关系后,主动与刘漫孤接近,道出心中的愿望,并恳请他帮助引见。

1932年5月的一天,由刘漫孤引见,胡公石来到上海静安寺路静安别墅于右任先生的公寓,拜谒了于右任先生。胡公石心情特别激动,向于先生表白自己酷爱书法,尤其仰慕先生之书作,并拿出自己效仿先生书法风格而写的杜甫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作品,恭请于先生指教。

于先生待人诚恳,平易近人,绝无大官名人之架子。他听了公石的一番表白,又看了他的书法作品,心中甚喜,对他的刻苦好学、痴迷书道的精神表示赞赏。自此,公石就经常拜见于先生,聆听其教诲,他成了于右任先生第一个拜师学字的弟子。

胡公石此后来到于先生的身边,并进入标准草书社,无疑,这是他人生中最大的转折。

于右任先生早在二十年代末期,就致力于草书标准化、规范化的研究工作。他在章草、今草、狂草三大草书的基础上,根据易识、易写、准确、美丽的原则,创立了标准草书。1932年,他集合了有志于草书改革的同仁,在上海创办了标准草书社。是草书发展史上的新高峰,更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新的里程碑。

于右任先生对公石无论是做人,还是书学,既严格又厚爱,他要公石在完成学业的同时,课余时间就到标准草书社与诸位同道兄长一起整理草书。当时,于先生正在研究编辑《西陲木简汇编》,他让公石整理木简释文并抄于木简一侧。公石课余假日,就来于公馆整理木简。后来他回忆说:"我当时在于先生身边是很紧张的,不是于先生为人让我紧张,而是对整理草书和木简释文很陌生,但我特别用功。我是一边学习,一边从事草书研究工作的。于右任先生为标准草书所题《百字令》:

草书重整,是中华文化复兴先务。古昔无穷之作者,多少精神贯注。汉简流沙,唐经石窟,实用臻高度。元明而后,沉埋久矣,谁顾!试问世界人民,超音争速急急缘何故?同此时间同此手,且莫迟迟相误。符号神奇,髯翁发见,标准思传付。敬招同志,来为学术开路。

1935年夏,在胡公石即将大学毕业前,于先生征询胡公石的意见,问他愿不愿意到监察院工作。公石兴奋得脱口而出:“愿意,但我更喜欢草书!”于先生笑道:“安排你到监察院,就是让你来搞标准草书的。但跟着我是要甘守清贫的。”公石欣喜若狂,激动万分。他把这喜讯告诉家人和朋友,大家都为他能在于先生身边工作而高兴。

同年8月,公石从暨南大学毕业后,就住进了于公馆。当时在标准草书社的还有刘延涛、周伯敏、曹明为、李生芳等人,他们都在于先生的指导下整理标准草书。

胡公石是于先生的唯一入室弟子,几乎天天和于先生在一起。于老每天都习惯早晚写字,公石在其左右牵纸磨墨,对于先生每个字的起笔、使转及收笔之法,看得细致,记得真切。这使他书艺水平飞快长进。

于先生编著的《标准草书千字文》,公石是协助的功臣。千字文的双钩和书后标准草书凡例,1600余部首及范例字,公石做出了极大努力。于先生对这位年仅25岁的弟子非常赏识,常以“公石仁弟”相称。

《标准草书千字文》历经五年的研讨、选字、会审、创编,终于在1936年6月由上海文正楷印书局正式出版发行,立即轰动了国内外书坛。

1959年,毛泽东主席为研究草书艺术,曾给秘书田家英写信,要求将各种草书字帖提供给他,并指定要《于右任千字文及草诀歌》。毛泽东在与他女儿李讷学习书法时,特别提到于右任创立整理的标准草书"是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

胡公石在于右任的标准草书社工作期间,又兼于先生的私人秘书,同时他还担任国民政府监察院上海市审计处佐理员。这样,他就可以作为政府的公职人员,由监察院发给他薪水。但于右任先生对他身边搞标准草书的人说:“你们只搞学问,不要参与政治,也不要加入国民党。”

在于先生身边,公石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研习标准草书,这使他学养大增,书艺精进,深得于先生的笔墨神韵,极富“于书”法度。据公石先生回忆,他曾经常为于先生代笔,所写作品均用于右任的署名和印章。

关于为于右任先生代笔的事情,胡公石是这样说的:有一度时间,找于先生要字的人很多,于先生公务繁忙,不可能有求必应。他让副官给要字的人都登记下来,然后看名单,删除不相识的或他不愿意给的人,其余,均让公石为他代笔,最后由先生落款钤印。他举了两个例子:“上海南京路盛锡福帽庄”和北京前门大街珠市口“永安茶庄”的匾额都是胡公石替于先生代笔的。

就在胡公石陶醉在标准草书的事业中并不断进步发展时,抗日战争爆发了,日本侵略者占领了上海,又向国民政府首都南京

逼近。

1937年12月1日,日寇攻占南京。开始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1937年11月,上海失陷后,国民政府已迁都重庆,于右任先生随迁陪都,标准草书社的工作只得暂停。于右任对草书社的人说:“日本人已打到我们家门口,国难当头,我们再不能安心研究学问了。你们各自先回自己的家乡,待时局好转后,我们再继续研究草书标准化的问题。”

盐城是敌占区,日伪军烧杀抢掠,横行乡里。张本村的百姓深受其害。胡公石家因是富户,更是常受日伪军敲诈勒索,大宅院也在抗战期间被战火摧残得千疮百孔、断壁残垣。最令人伤痛的是,在胡公石回家不久,父亲胡毓彬在一次日寇下乡扫荡时,遭敌人追杀,并向他开枪射击,不日因受惊恐而染病,不治身亡。家仇国恨,公石先生义愤填膺。

1940年10月,盐城抗日民主政权建立。皖南事变后,1941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命令。1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盐城正式成立。在刘少奇、陈毅等人的领导下,盐阜区抗日民主运动得到蓬勃发展,盐城成为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

胡公石回到家乡后,积极响应民主政府号召,带头捐款捐粮,支持新四军敌后抗战。盐阜区参议会成立后,他被当选为参议员。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于1946年5月还都南京,于右任先生将标准草书社设在南京宁夏路2号他的公馆里。胡公石先生为了追求的事业,再次来到于先生身边。他和刘延涛等继续从事标准草书的研究。在于先生的指导下,《标准草书》先后修订六次,除第二次修订本外全部出版发行。上海书店印行的第六次本《释例》中的红字都是公石先生当时书写的。目前出版发行的《标准草书》就是以第六次本为底本的。

《标准草书》的问世,为中国文字史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它蜚声国内,远播日本和东南亚、欧美的许多国家。仅上海书店从1983年至1992年就印刷了六次,累计43.5万册。1992年后又印刷数次。

1949年1月,决定解放战争胜利的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已经结束,走投无路的蒋介石于1月21日宣布“引退”,由李宗仁“代总统”,实际操纵的仍然是他。深明大义的于右任先生,他坚持为了国家和民族,主张和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成立联合政府。

1949年4月,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的中共代表团与以张治中为首席代表的中华民国政府代表团在北平举行和平谈判。经过双方实质性磋商,4月16日拟定了《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并商定于20日签字,否则我人民解放军要渡过长江。

胡公石先生生前曾多次讲起:1949年4月16日,在毛泽东、周恩来的安排下,于右任先生准备飞往北平,代表国民政府在《国内和平协定》书上签字并留在北平。公石先生说:那天已经将有关资料,甚至连水果都搬到飞机上了,后因故未能成行。随后,周恩来又急派屈武(于右任的女婿)秘密到南京保护于先生,让他先隐居留下,等解放军过江后再接到北京。

国民党以和平谈判作掩护,背后在积极布置长江防线,企图与中共决战。4月20日,南京政府复电,断然拒绝接受《国内和平协议(最后修正案)》。4月21日,毛泽东和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渡江战役打响。23日,南京宣布解放。

4月22日,一位国民党军官匆匆来到于公馆,说共军已突破江防,请院长赶快离开南京,飞机已经准备好了。又说:“这是总裁的意思,情况紧急,请您一定离开南京。”边说边为于先生穿上衣服,然后架着就走,直接去了上海。然后又把他接到广州。此后又被蒋介石派人把于先生胁迫登上了去台湾的飞机。这一走,他就再也没能够回到大陆。

胡公石最后等到的消息是于先生已被国民党裹挟去台湾了。在以后的很长的一段日子里,公石一直沉浸在思念之中。他牵挂着已年过古稀的恩师,更为不能在恩师身边将标准草书事业继续出力而惋惜……但他也只能把思念和牵挂压在心底。

刚解放的上海还处于一片混乱之中,但是为了生计,公石先生不得不寻求工作。1949年6月,经人介绍,他被上海一家助升补习学校聘为教员。

1950年3月,经胡乔木推荐由上海北上天津,胡公石作为可以任用在政府部门工作的知识分子,在天津市人民政府秘书处任秘书。1958年又调至天津工商联工作。无论是在上海还是天津,工作之余,他仍注重于标准草书的研究。

1958年8月胡公石响应号召支援大西北,调至宁夏回族自治区。他先在县文化馆管图书,后又下放到公社教过小学生,在供销社站过柜台,养牛场收过牧草。尽管各方面条件极其艰难困苦,但公石先生心中始终坚信,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艺术总会有灿烂的明天。

在那二十余年的日子里,公石身边始终珍藏着于右任先生编著的《标准草书千字文》,无论走到哪里,一有时间就翻看这本书进行研究。

不久,胡公石又被迁移至更加贫困的固原农村接受“劳动锻炼”。他根本不会农业劳动,但好心的农民见公石为人本分,便把他的农活分担了。在文革审查他的历史问题期间,他一再说明在于右任先生身边不仅未加入国民党,也从未从事过监察院的行政工作,只是专门从事标准草书研究,在监察院实际上仅仅是挂名吃饷解决生活问题。但是在“四人帮”横行的那个时代,象胡公石这样出身不好的人,是不会让他轻易“过关”的。由于一时定不了案,于是胡公石就这样被“挂”了起来。

在胡公石接受审查期间,单位也派人到他的家乡江苏盐城县鞍湖公社及张本大队调查。由于时隔数十年之久,加之胡公石从外出读书开始,除抗战期间回老家一段日子,基本都不在家,家乡人对他的情况知之甚少,无法对其历史提供有力的证明,胡公石只得继续“靠边站”。后来,由于胡公石夫妇年老体弱,不能再在农村劳动,将他从固原农村调回银川,让他在宁夏图书馆古籍组做古籍整理工作。以后又将他发落到新馆建筑工地上看守工地建材。虽然条件艰苦,他仍抓紧一切空余时间从事草书标准化的研究。

一次偶然的机会,胡公石在整理报纸时,看到一条有关北京市西城区领导周一萍活动的消息。这位周一萍曾是当年担任过盐城县县委书记、新四军三师盐城独立团政委。胡公石在家乡期间,任盐阜区参议员时与他常有接触。他抱着忐忑的心理,给周一萍写了一封信,请他能就抗战期间本人在家乡的情况给予客观公正的说明。

不久,胡公石接到了周一萍的回信,附上了对他抗战时在家乡的政治表现等方面的证明材料。材料说明,胡公石抗日战争时在家期间没有剥削行为,并积极协助抗日民主政权筹粮筹款,为支援抗日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下放至宁夏青铜峡时的胡公石和夫人金秀章.jpg

宁夏相关部门根据周一萍同志提供的材料及有关证明,对胡公石的历史作了认真的甄别和澄清。被审查多年的胡公石终于"解放"了。后来胡公石与周一萍在其寓所红霞公寓相见时,谈起这段经历,感激地说:"我是因您的一封重要书信才得到解放的啊!”

台湾海峡将胡公石与他的恩师及师兄分隔两岸,他是标准草书在大陆的唯一传承人。他牢记于先生“为将来草书开一新道路”的嘱咐,发奋继承先师的未尽事业,把对草书的研究提高到新的水平。

从1958年胡公石到宁夏后直至文化大革命结束前,他一直处在逆境之中,他不能也没有条件公开研究整理标准草书。

他没有颓丧,没有消沉,他坚信“严冬过后尽春蕾”,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定会有灿烂的明天。

胡公石虽处逆境,但在书法界他早就是书坛上赫赫有名的大家了。1973年,宁夏银川成立了书法学习班,胡公石作为老一辈书法家被邀请加入,银川市的书法活动活跃起来了。公石先生不顾年老,处处身体力行,受到大家的尊敬和爱戴。

1980年,宁夏书法家协会正式成立。宁夏书法家协会是全国3个省级书法家协会中第一家成立的。胡公石先生因年事已高,他担任首届宁夏书协副主席、第二届名誉主席。但他在宁夏书法界的领袖地位是无可替代的。

1980年5月,“全国首届书法篆刻展览”(国展)在沈阳举行,这是一次空前的艺术盛会。展览共收录书法作品420件,篆刻154方。舒同、林散之、赵朴初、郭沫若、启功、沙孟海、沈尹默、费新我、潘天寿、尉天池等当代书法名家也参加了这次展览会。胡公石先生为这次书展送上了自己的作品,并担任了这次大展的主评委。在展览期间,他和书法名家们商讨了关于成立中国书法家协会的事宜,会后参加了筹备工作。经中国文联批准,中国书法家协会于1981年5月正式成立,胡公石担任理事、名誉理事长。

1983年5月,宁夏自治区任命胡公石为宁夏文史研究馆馆长兼宁夏书画院院长(正厅级)。公石先生,暗下决心,决不辜负上级的信任,不辜负同仁们的期盼,不辜负恩师的教诲,更不能辜负自己几十年来的追求和努力,决心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发扬广大奉献晚年。在公石先生的带动与领导下,宁夏的书画艺术焕发勃勃生机。

1983年6月,胡公石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并连任两届,直到1993年3月。同时,他还担任了宁夏自治区政协委员。他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在致力于书法研究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关心国家大事。他不顾年老体弱,以高度的热情参政议政,他经常与海内外的亲朋故友联系,还亲赴福建“海峡之声”电台作和平统一祖国的演讲,介绍祖国建设成就和改革开放以后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为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为促进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他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公石先生书艺精湛,人品高尚,堪称当今书坛德艺双馨的楷模。他淡泊自守,甘于奉献,为人正直,爱僧分明。他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他为人正派,待人谦和,没有任何不良嗜好。他的道德情操和精神风范是人们有口皆碑的。

在他的生前,海内外向他求字者很多,他总是不顾劳累,尽量满足求字者的要求,而从不谈钱。他为学校、厂矿、慈善机构、贫困或受灾地区无数次地捐赠作品和钱款,奉献爱心。1989年,江苏发生洪涝灾害,苏北贫困地区生活更加困难。公石先生在宁夏听到消息后,拿出历年保存的力作在银川市大街上进行义卖,将所得全部捐献给受灾人民。

公石弟子、宁夏军区司令员胡世浩将军,有一次与胡老谈及书法艺术进入市场时,他说:“现在向我要字的人很多,我是无偿赠送,以文会友嘛!若要价很高,求字者拿不出钱,望而生畏,我将脱离群众。我是以送为上。”寥寥数语,道出了一个老书法家的艺术品质。他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为书法爱好者无偿书赠作品达数千幅之多,而从不以求字者的身份区别对待。他参加全国政协会议住在北京丰台宾馆期间,就曾写字赠送服务人员。

胡公石的弟子很多,有许多成了很有名气的书法家。向他求教学字受他指导过的书法爱好者更不计其数。公石先生从来不求回报,没有任何索取。有人请他点评作品,他总是先予肯定,多给鼓励,然后再轻声慢语地指点作品的美中不足之处。

胡公石先生认为做人比学艺更难。他常说:"古人云:'字也,人也,字如其人,如其人行。'做人必须懂得仁爱得心、勤勉得智的道理。"他反对吹捧过誉,不许学生称他大师、泰斗。他为人恭谦,不求名大誉高,从不以老自居。他乐于与书友交流切磋书法技艺,听取别人对他作品的点评。他对弟子参加各种书展作品,都要亲自严格审定。他对弟子从不保守,无私地把他的书法技艺传授给学生,他经常对弟子们说:"我希望你们的学业能超过我,这是我最大的安慰。"

胡公石先生是于右任大师在大陆的入室弟子,在于先生身边长达13年之久,是创立标准草书的参与者,也是标准草书在大陆的唯一传承人。新中国建立后,胡公石虽与恩师及当年从事标准草书研究的同道至友分隔海峡两岸,但怀念之情日增,对标准草书更是一往情深。

1984年,在时任民革中央主席的屈武先生及胡公石先生的倡议下,在赵朴初先生、启功先生等著名人士的热情支持下,经中共中央统战部批准,又恢复成立了全国性社团——中国标准草书学社。当年6月,“标准草书学社”在北京国际俱乐部宣告成立,胡公石任社长,屈武任名誉社长,赵朴初、启功、杨辛任顾问,社址随公石先生设在宁夏银川。

“标准草书学社”成立后,胡公石先生积极组织和动员有志于标准草书事业的同道好友,投身于标准草书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同时加强与台湾地区和日本等地书法届朋友进行深入的学术交流。先后在银川、兰州、西安、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台湾及日本等地举办标准草书展,仅在大陆就有中外草书展、海内外书法展、中日书法展、于右任同门书法联展等。

光阴荏苒,人事沧桑。胡公石先生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有了想法:准备把他对标准草书多年研究之成果,在于右任先生《标准草书》(千字文)的基础上,整理和充实后编写一部更加丰富、更加完善的标准草书工具书专著。在经过多年准备工作后,年已古稀的公石先生决定开始编写一部《标准草书字汇》。为此,他不论生活和工作条件多么艰苦,抓紧一切时间全身心投入了整编工作。

编书初期,他为工作条件感到为难,偶然的机会为他提供了方便。图书馆建新馆,发落他到建筑工地上看门。在建筑工地这个三不管的地方,他故梦重温,搞起了《标准草书字汇》的整编工作。他把看守工地上的三间平房当成他的工作室,白天秘密干,晚上和星期天的时间他可以大胆地干了。

他为编写工作搜集了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頫、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怀素、张旭、文征明、何绍基等历代书法大师的大量的碑帖,认真选字,然后用极薄的纸勾摹出来,再剪贴整理成书稿。门房里、宿舍里,到处都摆着书帖、勾摹的书稿。他没日没夜,废寝忘食,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标准草书字汇》的编写中。家人们都为他的劳累而担心。

1984年6月,《标准草书字汇》在于右任先生诞辰105周年和逝世20周年之际终于出版,1985年正式印刷发行。

《标准草书字汇》共收有常用汉字6000余个,极大地丰富了《千字文》的内容,基本满足了日常用字的需要。在符号上,不仅仅补充完善了代表符号(即由原来的74个增加到了91个,部首由原来的339个,增加到385个),而且首次提出了单独符号,使汉字草法的标准化、规范化更趋完整,基本覆盖了所有的常用汉字。从而使草书艺术的笔法得以拨乱反正,去繁就简,削难为易,趋于统一,更加实用和易于普及。为中国草书标准化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胡公石先生解放后长期寓居天津、宁夏,但对故乡始终一往情深。他情系桑梓,深深关心着家乡的建设和发展,怀念着家乡的父老乡亲。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他多次到盐城,来鞍湖,走张本。看到家乡的巨大变化,他打心眼里感到兴奋和自豪。

到了老家张本,他拜访故交亲朋。他乡音不改,见到人先自我介绍:“我是光历,毓彬家的大儿子。”对一些年迈患病的乡亲,他还送上点礼物。并和乡亲们一起座谈叙旧。在田间走访时,他站在蟒蛇河堤上,对乡亲们说:“这里的每条河、每个塘、每块地都很熟悉,对这片土地我是终生不会忘的。”

公石先生随着年岁的增长,思乡情结愈发强烈。当沈达人同志调至宁夏自治区担任党委书记时,公石先生经常与他接触,不止一次地流露想落叶归根、回到江苏工作的想法。1991年底,他回归故里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他被安排在江苏省文史馆任副馆长(正厅级),他担任社长的标准草社也随迁至南京。

1993年6月,胡公石夫妇俩再一次来到故乡鞍湖。这次回鞍湖,他是向他儿时的母校——张本小学赠送书法作品的。原来,他在两年前回张本时,特地到他曾经读过七年书的张本小学(他读书时叫鞍湖小学)去参观,看到农村相对较差的教学条件,心里有一些酸楚。事后,他与家人及朋友商量,决定捐赠一些作品,以表自己的心意。

捐赠仪式在鞍湖文化站举行,区、乡的领导也出席了仪式。少先队员们向胡老夫妇献花,佩戴红领巾,接着献词:

“七十年前您从这所校园走出,耄耋之年您又回到母校。岁月改变了您的容颜,但一颗恋乡之心却永远滚烫。您怀念着生您养您的故土,您牵挂着当年启蒙的母校。……敬爱的胡爷爷,您是我们学校的骄傲,您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公石先生激动万分,泪花在眼眶里闪动,他深情地说:“我是从鞍湖走出去的,张本小学是我启蒙的学堂,这是我终身不能忘记的……我为母校赠送一些书法作品,聊表一点感恩之情,为改善办学条件尽点微薄之力。”那次,胡老捐赠了44幅作品,至今仍珍藏着。

1995年4月,胡公石先生应日本著名书法家金泽子卿的邀请出访东瀛。日本高崎市的金泽子卿先生是于右任至台湾后接收的一位日本门人,也是同门师兄弟中唯一的异国弟子,是日本书坛有重要影响的著名书法家。他与台湾的李普同都尊胡公石为师兄,对他精湛的书艺、高尚的人品和对标准草书事业所作的贡献钦慕不已。所以,金泽子卿一心想邀公石先生访日,以增进相互友谊,促进中日书法艺术的交流和发展。经过一番筹备,金泽先生及时发出信函,诚邀胡公石赴日访问。4月1日,胡公石一行从上海虹桥机场登机,两个多小时后,飞机降落在东京的羽田机场。一出大厅,即受到从高崎专程赶来东京迎接的天田研石等人的热烈欢迎。

胡公石一行到达高崎时,以高峙书道会会长金泽子卿为首的书道会的同仁早己在等候。他们把公石先生作为最尊贵的客人,以当地民间最为隆重的礼仪欢迎胡公石一行的到来。在欢迎宴会上,金泽子卿首先介绍了胡公石的简况,特别对胡公石先生的书艺人品及对标准草书事业的执着精神和重大贡献给予高度的评价和赞扬。通过这次访问,在加强中日民间文化交流和两国的民间友好工作上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意义深远。

胡公石感谢主人的热情邀请和盛情接待,同时阐述了中日文化交流的悠久历史和渊源关系以及标准草书在中日书法艺术长河中的影响和地位。他坚信,通过这次访问,不仅能增进相互间的友谊,更能把中日两国的书法艺术提高和发展到一个更新更高的阶段。

在高崎,胡公石与高崎书道会及书法家们举行了一系列的活动:4月2日,中日标准草书联展在高崎美术馆隆重开幕,同时还展出了高崎其他书法同道的书法、篆刻作品;大家在欣赏胡公石书法作品的同时,还特请他对日本书家的参展作品逐一作了点评,给大家很大的启示和指导:举办了座谈会,相互通报了两国的书法现状,共同探讨了今后发展书法艺术的途径和方向。在高崎期间,胡公石一行受金泽子卿夫妇的邀请,前去他家中作客。在他书房于右任的画像前,两国弟子共同缅怀恩师,交流书道体会,诚挚友情,恰似兄弟。高崎的活动一结束,胡公石一行又赶赴京都参观了日本的名胜古迹,会见了同道好友,并与京都的书法名家举行了学术交流和笔会,向日本朋友赠送了自己的书法作品。

出访台湾,是萦绕胡公石心头数十年的夙愿。建国前夕,恩师于右任去台后,一直被分隔于海峡彼岸,音信全无。当年的许多友人也远居台湾,难以交往。亲情、友情、爱国之情,一直困扰着公石老人的心。在海峡两岸刚刚实现人员往来之时,他就向有关部门提出访台申请。今天,他终于实现了这一愿望。1996年7月17日,85岁高龄的胡公石先生在长子胡熙民等人陪同下,不顾酷热天气,毅然从南京登机,绕道香港,飞赴台湾。

经过四个多小时的飞行,飞机在台北桃园机场降落。当胡公石一行步出机场时,于右任在台湾的真传弟子、著名书法家李普同和书道同仁们早已在场外迎接。

台北标准草书研究会在宴请胡公石一行时,特地选择在于右任先生生前经常宴请宾客、接待友人并亲笔题写的"悦宾楼"举行。几十位新朋旧友、书法同道欢聚在于右任题写匾额并陈列着于先生墨宝的宴会厅内,畅叙兄弟离别情,两岸同胞情。浓烈的友情、亲情和文化氛围,感动了每一个人。

谒师、会友、弘道,加强两岸文化交流,促进祖国统一大业,是胡公石先生梦寐以求的愿望和责任。他这次访台是应台湾同门师弟李普同及台湾书法同道之邀,去台湾作学术访问、举行展览、开办讲座,以促进两岸书法事业的发展。台湾的标准草书传人,对发展和传承标准草书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胡公石先生倾慕不已,热切盼望与他加强相互间的交流。所以,胡公石访台,是大陆赴台书法文化交流活动的第一个团队,在台湾岛内引起了强烈反响。

为了保证访台的圆满成功,胡公石在赴台前即作了精心的准备。他对标准草书的发展历程、起源、特点等作了认真的梳理,创作了百余幅书法精品。他与台湾同道在国父纪念馆举办了“台北中国标准草书比赛优胜作品及胡公石书法作品联展”,同时在台北和日月潭等地作了专题演讲。在台湾,胡公石的作品陈列馆内,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大家对他精湛的书艺给以高度的评价。

缅怀师恩,拜谒于右任先生陵墓,是胡公石先生期盼己久的事,是访台的一项重要内容。7月21日,即展览开幕的第二天,胡公石一行即赶往了巴拉卡山,祭拜恩师。高耸的巴拉卡山,海拔近800米,青松挺拔,于右任先生的墓碑矗立山巅,面向祖国大陆。胡公石不顾年老体弱,手拄拐杖,艰难攀爬。到了半山腰,老人实在不能再走了,是台湾朋友请来消防队员把公石先生背上山顶的。来到恩师墓前,他点上蜡烛,摆上供品,低头默哀许久。遥想当年,风雨沧桑,数十年过去,不禁浮想联翩。在恩师墓前,公石先生凝视墓碑,仿佛在告慰先生:您创立的标准草书后继有人,标准草书事业一定会发扬光大!

祭罢陵墓,公石先生手扶山崖栏杆,面对祖国大陆,沉思良久,不禁想起于右任先生1962年所作《望大陆》诗歌:“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胡公石抵台后,特地赶至刘延涛寓所,拜访当年同在于先生身边、志同道合、年近九旬的师兄。1949年他随于右任去台湾,居台北永和。数十载后于台湾相聚,真是喜出望外。回首往事,恍如昨日。如今均已是耄耋之年。追思恩师当年恩德教诲,不胜感慨。

胡公石先生从日本、台湾访问、交流、讲学回国后,他踌躇满志,规划着标准草书事业的发展和普及的蓝图,可他已是86岁的高龄了。他原打算6月1日参加胡乔木塑像在盐城市图书馆的揭幕仪式,不幸在5月30日突发脑溢血,经全力抢救无效,于1997年8月25日凌晨2时10分在南京逝世。

8月29日,胡公石先生的追悼会在南京石子岗殡仪馆礼堂举行。灵堂内挽幛长垂,花圈环放,公石先生静卧鲜花丛中,神态安祥。哀乐悠扬,花雨泪飞,人们悄步绕灵,深情凝视着这位仿佛熟睡的老人。江苏省委、省政府、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协、省委统战部、江苏文史馆以及有关部门,国家及外省、市、自治区相关单位和个人也送上了花圈或参加追悼会。

胡公石先生生前留有遗嘱,他死后骨灰安葬到故土张本村。遵照先生遗嘱,1998年春,胡公石的家人回家乡联系安葬事宜,镇、村领导热情支持,在蟒蛇河堤坡上安排了墓地。清明节前,举行了胡公石骨灰安葬仪式,省、市、区有关部门的领导同志、生前友好及故里乡亲近百人参加了安葬仪式。

胡公石生前有个愿望,准备将自己创作的书法精品赠给盐城市。公石先生逝世后,其家人遵照他的遗愿,将家中大部分遗作捐赠给了盐城市博物馆,数量达二百多幅。2000年盐城市政府建立了由赵朴初亲自题写匾额的"胡公石书法艺术馆"。胡公石的作品即珍藏在该馆。

2012年6月29日,是胡公石先生诞辰100周年。中共盐城市盐都区委员会、盐都区人民政府主办,盐都区委宣传部、鞍湖街道隆重举行了纪念胡公石先生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

胡公石先生在书法艺术实践方面,以行草驰名,尤精于标准草书。其草书的主要特点是:法度严谨,劲妍相济,将质厚与洒脱尽收腕底,于雄浑凝练中时见流丽,乃于派一脉真传。他花甲之年后,草书更趋神融笔畅,法韵两胜,人书俱老,炉火纯青,兼有“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之境界。欣赏公石先生的书法作品,使人心旷神怡,是一种特别甜美的享受。

(完)

上一篇:胡毓彬(爱国爱乡的绅士、盐城县建设局局长)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