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家谱网 >> 史氏家谱 >> 浏览文章

史姓源流

时间:2023/3/4 17:32:08 信息来源:本站综合

史姓是源于河南的大姓之一,系以官为氏,即古代史官后裔之姓。“史”字的本意是指管理狩猎或者记录猎获物的人。甲骨文“史”字上部像捕捉禽兽的长柄,下部为手。《说文解字》释为:“史,记事者也。又从持中”。后来逐渐引申为记录国家大事的人,再后又演变为对史官的专称。史姓就出自黄帝史官仓颉之后。相传仓颉本姓侯冈,名颉,因创造文字,代替结绳记事旧法,被尊为史皇和“造字圣人”。黄帝感其对人类的大德,特赐姓仓,仓字繁体为“仓”,意即称其为“君上一人,人下一君”。自此,侯冈颉去掉复姓改为仓颉。仓颉的后代主要分两大支,其中一支以他的官职为氏,即史氏。另一支则为后来的仓姓。

史姓的起源有三:一是以官为氏,二是改姓或赐姓史,三是以国为氏。以官为氏的史姓是主流,其祖源可追溯到黄帝的史官仓颉。仓颉的故里在今河南省南乐县,南乐,就是史姓的祖源地。后两源则为兄弟民族史姓所出,其中唐初突厥族阿史娜氏所改的史姓,世居今洛阳一带,亦源于河南。

以官为氏

史姓是以官名为姓氏,即古代史官后裔之姓。史是官名,早在5000多年前的黄帝时代,已开始设置史官,到夏、商时,又分左史、右史。史官是在帝王左右的官员,左史记事(记载帝王的行动和发生的事情),右史记言(记载帝王的言论)。后来掌管祭祀、星历、卜筮、记事与文书、典籍等事。史姓就来自史官的后裔。据《路史》等古籍记载,“仓颉后有史氏”,史姓“系出史皇氏仓颉之后”。仓颉是黄帝的史官,相传是文字的创造者,在许多古书中都有关于仓颉的记载。传说他有四只眼,善于观察,他见人们用结绳记事很不方便,就模仿鸟兽形迹和万物生态长势,创造文字。如《世本》、《黄帝世纪》、《淮南子·修务训》等书都说“仓颉作书”、“仓颉作文字”、“黄帝史官仓颉取象鸟迹始作文字……”,又说“史皇生来就知书写”等等。史皇即仓颉,因能书写、造文字,故称史皇,又称颉皇。仓颉是否创造文字,姑且不论,但他极有可能是我国最早研究和整理文字的一位代表人物。又东汉灵帝熹平六年(177)仓颉庙碑载:仓颉天生,德于大圣,四目灵光,为百王作宪(法令)。可见,仓颉在当时确是一位很有作为和影响的人物。他的后代主要分两支,其中一支就以他的官职为姓,即史氏。

又据唐颜师古《姓氏急就篇》及宋郑樵《通志·氏族略》等书记载,史姓出自周大夫史佚之后。又说,周有史籀(音zhòu,宙),晋有史黯(àn,暗),秦有史颗,卫有史狗、史鳅,其后并称史氏。史佚是西周初年的太史,佚或作逸,称“作册逸”、“尹佚”。他博闻强记,常随天子左右,提醒天子遗忘或该办的事。成王年幼即位,有一次,与弟弟叔虞在一起做游戏,成王削桐叶为圭(用作凭信的玉,是诸侯国君朝见天子时手执的礼器),给其弟弟叔虞说:我以此封你为诸侯。在场的史佚就请成王择日举行封典大礼,成王说:“我这是给他开玩笑呀!”史佚说:“天子无戏言。你的话都要记入史册,都一定要实行的。”于是成王使封叔虞于唐,就是后来的晋国(事见《史记·晋世家》)。自此之后,成王便事事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终于成为一代明君。史佚也因为官严正,忠于职守,被后世奉为史官的楷模,还将他与太公、周公、召公并称为“四圣”。史佚因终身担任史官,他的子孙便以他的官职命姓氏,为史氏。西周的史籀和春秋时的史黯、史颗、史狗、史鳅,都是当时的史官,也都是有识之士,如史籀为宣王时太史,撰有《史籀篇》,相传是他模仿仓颉文字创造的籀文(大篆)。卫国史鳅为人正直,孔子赞扬他“直躬如矢”,就是说他行事像射出的箭一样直。他们的后代都以官为氏,称史氏。但有不少典籍并不认为西周的史佚、史籀等都是史姓的源头。如《古今氏族谱笺释》说,史姓“出自史皇仓颉之后,史佚为周太史”。《古今姓氏书辨证》则认为,春秋时史鳅、史朝及其子史文、史狗,都是卫国大夫,是史佚的后代。清人张湗在其《姓氏寻源》中说的更明白:史佚姓尹,史籀姓萧,黯、颗、鳅、狗皆在春秋世,史姓当出于黄帝史官之后。由于史佚之前史姓繁衍与活动不见于史,史佚又是后来史册记载最早的一位德高望重的史姓人物,故其后代便推崇他为史姓始祖。但周太史史佚并不是史姓的肇姓始祖,因为早在史佚之前,就已经有史姓了。如上古时有善占星象的史区。至于先秦诸侯国的史官是否都是史佚的后代,史无确载,然而他们都是世袭的,则是事实。追本溯源,史姓起始于仓颉之后,史皇仓颉才是史姓的远古始祖。

仓颉的故里在今河南南乐县。仓颉死后就安葬在他的故里昌意城。昌意城相传是黄帝次子昌意所筑,故址在今南乐县城西18公里的吴村,村北即仓颉陵和后人修建的仓颉庙。有人认为仓颉是陈仓(在今陕西宝鸡东渭水北岸)或冯翊(治今陕西大荔)人。但据有关专家考证,仓颉是今河南南乐人。南乐仓颉陵出土文物证明,该陵是一座新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遗址,是先民们的一个居住点。这座遗址的年代与仓颉及其后代活动的年代基本吻合。南乐史姓世居吴村一带,至今仍是史姓聚居的地方。可见,河南南乐是史姓的祖籍地和发祥地。

改姓或赐姓

北齐时东突厥阿史娜氏始毕可汗之子苏尼失,归隋后封康国公。后又降唐,封怀德郡王。及唐攻灭突厥,统一西域,于玄宗开元年间(713~741)改阿史娜氏为史姓,世居今河南洛阳一带。

唐代的史大奈,本西突厥特勒。隋炀帝时与处罗可汗一起归隋,曾跟随炀帝伐辽东,累官金紫光禄大夫。后投奔太原李渊(唐高祖),李渊与桑显和战于饮马川,诸军皆败退,大奈以劲骑数百大破桑显和军。又随李渊平长安,以功多赐姓史。后又从秦王李世民平定薛举、王世充、窦建德等,屡立战功,官至右武卫大将军,封窦国公。

又,唐《右神武将军史继先墓志》载:夏后氏之苗裔,殷商时迁于北土,曾祖牟雨可汗,祖墨啜可汗,其孙继先,至肃宗时赐姓史氏。

还有突厥族的史姓。历史上突厥族共有十个姓氏,所生子女皆以母族为姓,史姓是其中之一。如唐代史思明,就是宁夷州突厥人,原本姓史,初名穴卒 (音sù,素)干,唐玄宗赐名思明。史思明在“安史之乱”中叛唐称大燕皇帝,年号顺天,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父子前后在位六年。还有唐代的史宪诚、史宪忠,其先为奚人,后内迁灵武,遂为建康(在今甘肃)人。清代满、蒙古、土家、白族也有史姓。

以国为氏

据《北史》、《隋书》、《新唐书》中《西域列传》记载,汉代有史国,初时,史国人来中原居住,即以史为姓,如北齐的史丑多就属此支。隋唐时期,史国为昭武九姓之一。所谓昭武九姓,是当时对今中亚阿姆、锡尔两河流域九姓政权的总称。九姓是康、安、曹、石、米、何、火寻、戊地、史。康旧居祁连山北昭武城(在今甘肃临泽县境内),后为匈奴所败,迁居中亚地区,建立九姓政权。史姓是康国的支庶之一,故址在原苏联乌兹别克共和国撒马尔罕的南方。国王姓昭武,字逖遮,本为胡人,居民主要务农,兼营畜牧业,6世纪后期,隶属西突厥,唐高宗永徽年间(650~655),康等国皆内附,唐以其地设立康居、大宛等都督府和南谧、亻去沙、贵霜、安息等州,皆隶属安西都护府管辖。后来,史国人即以其国名为姓,即史氏。

祖地

南乐县

南乐历史悠久,现代考古证明,早在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同自然界进行着艰苦的斗争,创造着灿烂的文化。西周、春秋时其地属卫,后归晋,战国属卫又归赵。西汉初置乐昌县,东汉废,晋复置,更名昌乐。后又经数次省并,至唐武德中又复置昌乐县,五代梁改称南乐县,北宋元丰四年(1081),因避河患迁今城址。历金、元、明、清皆属大名府(治今河北大名)。南乐素有“矗如巨防,扼为要津”之称,为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著名的齐、赵“平邑之战”就发生在这里。汉末农民起义领袖张角与汉军战于县西。建安中曹操破袁绍于仓亭。唐代皇太子李建成与刘黑闼战斗在城北方山固一带,旧有“建成营”遗址。南乐人文荟萃,著名人物如唐代天文学家高僧一行,他创世界天文学史上三个第一,首次测量出子午线长度和首次发现恒星运动。明代魏允贞为官清廉,名振三晋,魏允孚弱冠及第,魏广微官居相位,魏家三兄弟世称“南乐三魏”、“河朔三凤”。现代著名的表演艺术家、河南坠子皇后乔清秀也是南乐人。名胜古迹有仓颉陵,亦即古文化遗址。仓颉庙,一在仓颉陵西侧,一在县城内文庙旁。还有仓颉造书台、仓颉故宅井、明仓颉画像碑和仓颉庙明代石刻。其他有赫胥陵、康王坟、汉堤、宋堤、平邑故城、三娘子台、十二牌坊、县文庙等。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史氏字辈
史氏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