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家谱网 >> 王氏家谱 >> 浏览文章

王姓源流

时间:2023/3/11 11:04:51 信息来源:本站综合

王姓是中华民族影响最大的姓氏之一,又是人口最多的姓氏之一。当今王姓人口将近1亿,约占全国人口的7.4%,是全国第二大姓。王姓主要集中于河南、山东、四川、河北四省,大约占王姓总人口的36%,其次为辽宁、安徽、江苏、黑龙江、浙江、陕西和湖北七省,占王姓总人口的33%,其中最突出的是河南省,占王姓总人口中的11.5%,河南省是王姓第一大省。

王姓以出身和地位而得姓。王字的三横分别代表天地人,中间贯通的一竖便是天子后裔,充分体现了尊贵的含义。黄帝、虞舜以及商周诸王的后裔即以王为姓,源出多门。其主要来源有:子姓、姬姓、妫姓、少数民族改姓以及赐姓、冒姓、换姓和复姓简化等。子姓王氏来源于商朝最后一个王纣王的叔父王子比干。商的始祖契是黄帝的后裔,契因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分封在商,赐子姓。比干是商第29王文丁的儿子,被称为王子。纣王后期昏庸无道,王子比干为了商王朝的存亡,不避杀身之祸,犯颜强谏,被纣王剖心而死,葬在今河南卫辉市。其后代子孙为了纪念他,以王为姓,成为中国最早的一批王姓人。姬姓王氏是天下王姓中最大的支派,来源于黄帝嫡系姬姓建立的周朝,具体为: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周平王太子赤、王子成父、周灵王太子晋、周考王弟揭。其中周灵王太子晋一派在诸姬姓王氏中最为繁盛,是所有王姓人最重要的得姓始祖。妫姓王氏的来源较曲折,虞舜后人妫满在周武王时被封于陈国(今河南省淮阳市),春秋中期,陈历公的儿子陈完逃难到齐国改姓田,至田和建立了田齐王朝,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后为秦所灭,齐国末王建,被迁至共(今河南辉县市)。其长子在项羽反秦时封为济北王,子孙为了纪念,以王为姓。以上诸王姓发祥地主要在河南省。秦汉以后,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如乌桓、高丽、鲜卑、回纥阿布思、匈奴、羯、契丹、女真、蒙古、满、布依、白族等多支因不同原因改姓王,还有以赐姓、冒姓、换姓的方式为王姓。此外一些复姓如王狄、王父、王官、王史、王叔、王孙、王周、王子、小王等15个简化为单姓王。

王姓源流

王姓是中国各大姓中来源最复杂的一个姓。据《通志·氏族略》所载:王氏,天子之裔也,以其所出既多,故王氏之族最为蕃盛。最主要起源有子姓之王氏、姬姓之王氏、妫姓之王氏、各少数民族改入王姓,以及赐姓、冒姓、换姓之王氏等。虽云出自多门,然其得姓之祖根主要在河南。

子姓王氏

商朝末年的王子比干为开山祖。相传黄帝生玄嚣,玄嚣生虫乔极,虫乔极生帝喾,又称高辛氏,喾生契。契在帝舜时因帮助大禹治水建立功勋,官至司徒,被分封在商地,并赐姓子氏。从契十四传至成汤,灭夏,建立商朝。商朝自商汤至末帝纣王,共十七传,三十一王。比干是商最后一代王纣王的叔父。因他与纣王的父亲帝乙同为商第29代帝王文丁之子,所以被称为王子。比干在纣王时官至少师,与微子、箕子合称商朝三仁。纣王后期昏庸无道,国家衰落,比干十分痛心,他认为作为朝中的大臣,君主有过失而不谏诤,不是忠臣所为;因为怕死而不敢进谏,也不是勇敢的表现,君主有过则慷慨指出,不被采纳则舍身报国。他上朝强谏,对纣王说:“无休止地横征暴敛,人民已经到了不堪忍受的地步,您整天呆在深宫和妇人作乐,怎么知道百姓的死活?现在国家的命运已经到了生死关头,怎么还可以随便杀人?人心失了,国家也要跟着灭亡。我们的祖先当年是如何艰难创业,你把国家轻易断送了,能对得起祖先吗?”初谏纣王不听,比干就留在宫中,得空便谏,三日不走,最终激怒了视杀人如儿戏的纣王。纣王问他:“是什么力量使你这样固执?”比干回答:“修善行仁,以义自持。”纣王大怒,“我听说圣人的心都有七窍,但不知是不是真的,”当即命人把比干剖胸挖心。王子比干为国献身,死后葬在国都朝歌附近,即今卫辉市城北7公里的比干庙村旁。他的子孙世代居住在今卫辉、淇县一带,为他守墓,为了纪念,以王为姓,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批王姓人。随着历史的变迁,这里更名为汲郡。他们成了汲郡王氏。

姬姓王氏

是绝大多数王姓的本源。周的远祖弃,亦称后稷,出自黄帝之后,以姬为姓,其裔孙姬昌即是周文王,文王之子姬发即灭商建立周朝的周武王。其后不同时期的王子王孙,成为王姓的祖先。主要有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周灵王太子晋、周平王太孙赤、王子城父以及周考王弟揭等5人。

毕公高:姬姓之王氏祖先中资格最老。是周文王的第15个儿子,周武王的亲近重臣。武王代纣灭商时,他持小钺与周公一起护卫武王,又打开商纣王的监狱,释放囚徒,旌表被纣王废黜的贤人门闾。由于功劳在身,周公大封诸侯时,被封于毕国,所以称为毕公高。毕国的封地是其祖父季历的建都之地,古称毕原,在今陕西咸阳西北。周朝的文王、武王、周公等的陵墓均在这里,是周王朝的风水宝地,可见毕公高在当时受重视的地位。毕国最迟亡于春秋末年,亡国后的贵族们或留或走,四散不一。其中北迁诸人中有一人叫毕万的成了晋国的大夫,在之后三家分晋中,成了魏国和魏姓人的祖先。秦统一天下,魏国为秦所灭,秦始皇徙关东豪族到关中,魏诸公子被迁于霸陵。因其为魏国的王族,遂改姓王氏。又有文献记载,魏至昭王彤生无忌,封为信陵君。其孙卑子,秦灭魏时,逃至泰山,汉高帝刘邦封卑子为兰陵侯,时人以其原为魏国的王族,称其为王家。

太孙赤:唐王颜撰《王卓神道碑》记载:河东猗氏人卓,其子孙因王显姓,始自四十一代祖周平王太孙赤。赤之父为泄,泄未立而卒。平王崩,以赤为嗣,其叔父桓王林废赤自立,用赤为大夫。及庄王时,赤奔晋,其后代从此在今山西临猗一带繁衍。

王子成父:成父又作公子成父、王子、成甫、城父。据唐韩愈撰《王仲舒神道碑》说,王氏皆王者之后,在太原为姬姓,春秋时王子成父败狄有功,因赐王氏,以后世居太原。《通志·氏族略》,亦说王子成父出自姬姓。王子成父生活在春秋时期的齐国,大约在齐孝公至惠公时期。齐昭公17年(前616)北狄鄋瞞国王弟荣如率众侵齐,大夫王子成父将其打败,斩荣如,埋其首于北门外。在王姓诸望中,东莱王氏和太原王氏中的王仲舒一支,都自称为王子成父的传人。

太子晋:太子晋又称王子晋,王子侨、王乔,是王姓诸望中最著名的太原、琅邪两大支派的祖先。太子晋为周灵王的太子,他的事迹散见于《逸周书》、《国语》、《楚辞》、《列仙传》、《风俗通》、《潜夫论》等文献中。晋生长在东周的国都成周(今洛阳市),据说他幼有成德,聪明博正,温恭敦敏。当时称霸于北方的晋平公派叔誉入周朝贡,曾与太子晋辩论,五称而三穷。回去禀告晋平公说,太子晋才十五岁,但才识过人,能言善辩,我不是他的对手,并建议趁早归还已侵占的东周土地,否则,会有祸乱降临到晋国。师旷在侧,很不以为然,请求入周,再辩太子晋。从天地万物,圣贤君臣,一直到立国之道,安民之策,最后师旷深为折服,并说:“王子,汝将为天下宗乎”?回晋国后,在平公面前赞不绝口。然而,周灵王二十二年,谷、洛水泛滥,威胁王城,灵王要派人雍塞二水,太子晋力陈不可,主张采用大禹治水之道,因势利导浚通水道。灵王非但不采纳,还废掉了他的太子名位。太子晋并未因此消沉,反而被抬升为神灵式的人物。如《逸周书》载,他可以预知自己寿命的长短。《列仙传》云:太子晋喜吹笙作凤凰鸣,神仙浮丘公将其接到嵩山上,30余年后,对人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缑氏山巅。”届时,果然乘白鹤驻立山头,向世人挥手,数日乃去。后人于缑氏山下和嵩山之上为其立祠碑,以为怀念与崇拜。《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因以为氏。”《潜夫论·志氏姓》云:“故传称王子乔仙。仙之后,其嗣避周难于晋,家于平阳,因氏王氏。”刘禹锡《王质神道碑》曰:“质字华卿,始得姓自周灵王太子晋,宾而天仙,时人号曰王子,因去姬为王氏。”无论官修史书,还是私撰名著,均以太子晋以王姓祖先。其后人是诸王姓中最为繁盛的支派,当今王姓人十之七八都自认是太子晋的后裔。

桓公揭:是姬姓王氏中得姓最晚的一支。王城是周成王时为加强对东部地区的统治和管理所筑的都邑,在今河南洛阳市王城公园一带,称为东都。西周亡后,平王东迁,王城便成了东周的首都,此后256年间不变。直到敬王时在王城以西又筑成周城,迁都于成周(今洛阳东白马寺一带)。考王时都成周,为了加强对故都王城的控制,把胞弟揭封于王城。揭受封后,史称桓公,桓公揭的国存在近百年,桓公的后人以曾在王城居住而得姓王,被称为王城王氏。

妫姓之王氏

妫姓之王氏的来源颇为久远曲折。《通志·氏族略》认为,王姓“出于北海、陈留者则曰舜之后也。其先,齐诸田为秦所灭,齐人号为王家,此妫姓之王也。” 追本溯源,妫姓之王氏,远祖是虞舜的后裔满,因舜所在的有虞氏部落姓妫,故而称妫满。满的父亲阏父,在周文王时任陶正,并为儿子满娶了文王长女太姬为妻,周武王灭商之后,大封诸侯,妫满因是王室姻戚之故,被赏赐到宛丘(今河南淮阳市)一带,建立了陈国。妫满的后裔因封地而改姓陈,陈国历20世,26代君王,立国588年后被楚国灭掉。其国势盛时,曾与郑、蔡同称中原大国,素有天下名邦的美誉。春秋中期,陈国发生宫廷之乱,陈厉公的儿子陈完逃难到齐国,因为在新地方“不欲称本国故号”,或是因为在齐国“始食菜地于田”,以陈、田二字声相近,遂以为田氏。陈完故又名田完,下传五代至田乞,任齐景公大夫,施惠于民,大得人心。后与人联合赶走齐君晏孺子,拥立悼公,独揽朝政。田氏历任简、平、宣、康四朝,皆为宰相,垄断齐国政权,至田和终于废齐康公自立,称齐太公,建立了田齐王朝。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共传八君,立国184年,直到为秦国所灭。齐国的末帝齐王建,亡国后被迁至共县(今河南辉县市),他有三个儿子,长子升的儿子安,在项羽反秦时被封为济北王,刘邦建立汉朝后即失却了王位,其子孙为了纪念祖先当年称王,便以王为姓。齐王建的次子田桓的后代也改姓王。第三子田轸因徙陈国故地而复姓陈。胡公满及其子孙称王于陈国,都于宛丘,是妫姓的黄金时代,因而宛丘(淮阳)被当作妫姓之王氏的重要发祥地。

外族改姓之王氏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个多民族不断融合的过程,曾有过多次外姓人改入王姓的记录,较有影响的有:

乌桓族:乌桓又称乌丸,是东胡族的一支。在汉初附匈奴,武帝以后附汉,迁到今辽宁南部及河北省北部一带,汉末曹操时曾迁其部万余落于中原,其中仕魏的乌桓氏投奔梁国,即冒姓北方大族太原王氏,自中书令王神令开始,不再提乌桓旧事。其后人在南北朝以后发展成一个影响较大的家族,显贵持续300多年。

高丽族:汉武帝时在朝鲜设置四郡,乐浪为其一。乐浪人不断西迁,进入中国内陆。北魏时在今山西大同一带,太和时随孝文帝迁洛阳。河南洛阳有不少乐浪人拓王氏改姓王。如后魏镇武川的伏波将军王秉、王兴、王盟等。出于高丽族的王姓在北魏有散骑常侍王洛儿、安康公王瑜等,在北齐有都督王怀等人,北周有新阳公王勇等人,在隋有少府卿王伯益等人,在唐有永宁公王奉、霍国公王毛仲、王思礼等人。

鲜卑族:鲜卑族起源于今内蒙古科尔沁的鲜卑山,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以后逐渐南迁,依附汉魏,西晋末年进入中原,鲜卑族的可频氏在北魏孝文帝时改姓王氏。如周泾州总管庸国公王雄、北周柱国大将军王仑、益州总管王谦、安乐伯王震等人均是。

除以上来源之外,其它姓氏来源中都有赐姓、冒姓、换姓而成为王姓。赐姓多发生在两汉之际王莽新朝时,王莽称帝,对文武百官多赐以王姓、以培植拉拢,对汉宗室也有许多被赐姓,而改刘姓王。唐朝安东都护府有一支回纥阿布思族人成为武将王武俊的部下,改姓王氏,世称安东王氏。其他民族如匈奴族、羯族、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满族、布依族、白族等均有因不同原因改王姓者。例如蒙古族在元朝亡国后,大批蒙古贵族转仕于明朝,许多被朱元璋赐以王姓。如默色特轸尔等。明朝初年,吴兴谢氏本是世家,因建文帝与成祖矛盾获罪,为避害其后人改姓外家(母姓)王姓。冒姓者如隋唐之际王世充,本西域胡人,因收养关系变化而改姓王氏。后梁郢州刺史刘非归后唐,任行军司马,不久改名王保义。在冒姓王氏中有一特别现象因音讹而改姓王,如黄姓。另有一些是从历史上的复姓简化而来,计有王狄、王义、王官、王人、王史、王叔、王孙、王周、王子、成王、威王、五王、西王、小王、乐王等十五个。

祖地

卫辉市

卫辉市是最早的王姓——子姓王氏的始祖地。卫辉市历史悠久,殷商时属牧野地,西周时属卫,战国时属魏,始有汲邑之称。西汉高祖二年(前205)设汲县,至今已有二千余年。历史上曾先后为侯国60余年,为郡治、州治600余年,为路治约100年,为府治约500年,为道治10余年。卫辉名称是因元世祖中统二年(1260)将原卫、辉二州合并称卫辉路而来,路治汲县,明朝改卫辉路为卫辉府,清承明制不变,府治均在汲县。1988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将汲县改称卫辉市。

洛阳市

洛阳市是姬姓王氏始祖太子晋与桓公揭的发祥地,位于河南省西部,横跨黄河中游两岸。有近5000年的城市文明史,是国家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八大古都之一。

洛阳素称“九朝古都”,从我国第一个王朝夏朝起,先后有商、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等13个王朝在此设立国都,建都历史长达1529年,其建都最早、时间最长,位于我国八大古都之首。洛阳从东汉历北魏,至隋唐时发展到顶峰,成为国际性大都会,人口达百万,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以洛阳为起点。洛阳文化积存丰厚灿烂,作为中原文化发祥地和长期辉煌鼎盛的古都,洛阳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夏、商、周、汉魏、隋唐五大都城遗址举世罕见,被誉为“五都荟洛”。龙门石窟是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有“释源”、“祖庭”之称。市北邙山被历代皇家贵族视为风水宝地,保存着自东周以来诸朝陵墓并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帝王陵墓群,现已出土40多万件珍贵的文物,并在此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古墓博物馆。博大精深的河洛文化,又使洛阳成为海内外游子寻根问祖的热点。

上一篇:河南省密县来集东王堂村王氏族谱

下一篇:山西省中阳县王氏家谱(王家庄乾泉都上八甲)

王氏字辈
王氏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