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家谱网 >> 相氏家谱 >> 浏览文章

相姓源流

时间:2023/3/13 11:10:03 信息来源:本站综合

在众多姓氏中,相姓颇为少见,在《百家姓》中更是排不上位次。据了解,相姓在历朝历代更替延续中,只占全国人口0.1%的比例,可见天下相姓者血缘纯正,始于同一宗族。

相姓源出有二:一脉出自姒(sì)姓,是夏朝王族的后代。据《姓氏大全》记载,夏有帝相,是夏王仲康之子,其支庶子孙便以祖上的名字为姓,称相氏。另一脉出自子姓,是商朝王族的后代。据《姓氏考略》记载,殷商时代,商地有古城相,在今河南省内黄县东南。商王河禀甲原属于相,后又迁都,留居相地者便以地为姓,称相氏。相姓名人,北齐有名士相愿,晋代词赋家相荣,元代有江淮行省左丞相相威,明代有刑部郎中相世芳,明朝洪武进士相振,清代名僧、诗画家相润等。

“相氏家族”在四千年的漫长繁衍中,饱经风霜,不断地大量分支和迁居更适宜生活区域,如山西、山东、浙江、福建、安徽、湖南、云南、广西、陕西、甘肃、新疆、北京、吉林等地区。在家谱的延续中,各自为政。河南内黄县早年有一支系迁至山西省离石县生活。明朝初期,以洪洞县大槐树为出发地迁移至全国各地生活至今。据查阅相氏散居异地资料得知,其中一支就在山东省平原县。

笔者在平原县民政局地名办查阅资料得知,本县张华镇相庄(即笔者所在村庄)为明朝初年,山西洪洞县一相姓人氏迁至此地,故名相庄。可见,此相氏为河南内黄县相姓分支,宗族为子姓的可能性较大。但又据了解,源自夏代帝相的一支,一向比较兴盛,我国相氏家族中绝大部分都是夏禹的后世子孙,故帝相为相姓的得姓始祖。到底相姓源自何朝何代,已无从考证,但相姓遥及夏商几成铁证。

笔者常听村内几位老者说起,当时相氏祖上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移过程中,为亲兄弟三人,一位留在高唐县尹集镇(现属人和街道办事处),一位留在平原县张华镇,另一位则落脚于平原县王庙镇(原苏集乡),且均取村名为相庄。应在笔者祖父辈时,三个相庄逢年过节尚有人员往来。这在平原县总工会党组书记相中华(家为王庙镇相庄)处得到印证。据相中华介绍,其在幼时,常见村内长者过年时到张华镇相庄祭祀祖上、敬拜“家堂”(祖先的神位)。

通过参阅“家堂”得知,王庙镇相庄最早一位祖上名为相盈,而张华镇相庄则为相柏皋,至于两人是否为兄弟辈分,已无从说起。因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两村家谱皆化为灰烬,两村相姓祖上为谁,几百年间又分支多少,已不得而知。

因高唐县隶属山东省聊城市,故对该县相庄了解甚少,听张华镇相庄村民提起,前段时间,高唐县相庄有村民来本村续家谱,可见两村早年确有往来。为弄清三个相庄祖上是否为同胞兄弟,上几年,笔者与县总工会党组书记相中华及同村友人相付光,驱车赶往高唐县人和街道办事处相庄。在该村,我们受到支书相廷木、文书相文虎及几位村民的热情相待。据该村87岁高龄的相廷俊老人介绍,确实有相氏同胞三兄弟迁来之说,且听说本村相姓辈分较大。

在高唐县相庄村口,我们见到了一方村名碑,上曰:明朝初年,相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立村相庄,祖上名为相应观或相应照。该村有人口250余人,除近年来迁至本村李、王二姓外,其余均为相姓。无独有偶,张华镇相庄有人口300余人,除近年迁来韩姓外,均为相姓。王庙镇相庄也是300人口左右,除近年来迁来韩、代两姓外,也均为同一相姓。三村中高唐县相庄人口最少,可见该村人口繁衍较慢,说其辈分较大也就不足为怪了。三个相庄均为明朝初年在山西洪洞县迁至,且三村方圆不足百里,加之祖上传下来的三个相庄为亲兄弟的“口谕”,三个村庄相姓为同宗家族已是板上钉钉。

得知三相庄为同宗,甚喜。因三个村庄下辈均已无辈分,遂约定为后人续上十辈。上些年,张华镇相庄村有威望者,曾请本村工作于北京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相子良老先生求人续辈分,结合本村实际及对后世的美好祝愿,北京有位精通周易的教授经认真推敲研究,取辈分十个:诗书志业成·龙凤环宇声。意为后辈通过读书事业有成,相姓男女在世界各地均有名声。可谓字字如金、恢弘大气。经商议,三村均一致同意以此十辈顺延,也算是后世一桩大事。

相姓几千年,笔者所了解的相氏文化只不过是凤毛麟角,且部分资料无据可查、无从考证,权当是了解相氏宗系的一个窗口,以丰富我相氏史料,仅此已足矣。

上一篇:从相氏寻根溯源谈姓氏文化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

相氏字辈
相氏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