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家谱网 >> 殷氏家谱 >> 浏览文章

殷姓源流

时间:2023/3/16 10:50:19 信息来源:本站综合

以黄帝为远祖,以契为始祖

《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说﹕殷氏,契姓,封于商,后世迁于亳。为周所灭,子孙以国名为氏。《史记·殷本纪》对殷氏族系记载甚详,且绝大部分符合后来考古发现和甲骨文研究的结果。依《史记》、《世本》、《元和姓纂》等记载,殷商宗族是黄帝的后裔。殷氏先祖自黄帝至契的传承次序为:皇帝与嫘祖生玄嚣,玄嚣生蟜极,蟜极生帝喾,帝喾与简狄生契。契生活的年代,正是华夏民族开始崛起的时期。在帝尧、帝舜、帝禹的领导下,华夏民族战胜了自然灾害,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为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的过渡奠定了基础。契被帝舜任命为司徒,负责教化民众的工作,又扶助大禹,成为禹治水的重要助手之一,立下了大功,因此被封于商,都于亳(今河南省商丘市北),赐姓子。

商地在古黄河下游一带,自契受封于商地,其子孙开始于此生息、繁衍。为保持农业和畜牧业生产必须的地力和商业贸易的便利,其间要经常性的迁徙,到商汤灭夏建立新王朝,部族大规模迁徙共有八次,即契居番,昭明迁砥石又迁于商,相土东迁泰山下又迁商丘,上甲微迁于殷又迁至商丘,成汤灭夏定都亳。因此,殷商部族早期的生活区域和空间很大,《诗经》说其“海外有载”,势力范围达到了海滨。契为殷商部族的发展奠定了基业,所以《国语》说契(玄王)勤于商事,经十四代的努力,到了商汤才建立了商王朝。殷氏奉契为始祖,所以后世又称契为殷契。

传说汤是一位英明果断,文治武功都十分显赫的领袖,被后世尊为“成汤”、“武汤”、“天乙汤”等。汤之前,殷商族是夏王朝的属国,经几百年的经营发展,殷商族力量逐渐强大,夏王朝则日渐衰微,双方力量开始逆转。约在公元前1600年,汤灭夏建立商王朝。

汤灭夏后,把都城迁到西亳(今河南偃师市尸乡沟村,一说在今郑州市)。古书中把汤伐桀灭夏称作“革命”,并说这是一件顺乎天意,合乎民情的大事。传说成汤的一生,勤于政务,体恤人民,事迹如英雄史诗般辉煌,受到天下的拥戴,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具有卓越贡献的一代伟人。

自成汤立国20传至盘庚。盘庚继位后,率领部众由奄(今山东曲阜)迁都到殷。传说汤的七世祖上甲微时期殷商部族曾迁居殷地,部落在此生活过一段时间,因此盘庚迁殷是有历史渊源的。殷之地望在河、济之间,即今河南安阳、汲县、滑县及河北南部一带。其中心是位于安阳市小屯村的都城殷。

在安定秩序之后,盘庚继续行汤之政,加强王权,为商朝后期发展打开了局面。《尚书·盘庚》篇,即是他迁殷前的讲话纪录。盘庚迁殷至纣王(帝辛)亡国,整个商代后期以殷为都,共经8代12王273年,商王朝也因此被称为殷商。

商王朝最后一位君王名纣(帝辛),传说纣王非常残暴贪婪,因此,百姓和诸侯开始与商离心离德。于此同时,与殷商西域接壤的周部落更加强大。不满纣王统治的诸侯纷纷投向周族。周族势力到周武王时东南到吴越,中部已抵孟津,盟友深入到后来的三晋之地和殷商王朝北部各部族,对殷商形成了三面包围之势。纣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仍以“有命在天”的真命天子自居,不听谏阻,不顾危在旦夕的形势,对于宗室老臣比干、微子、箕子和大臣商容、祖伊等的劝说一概不听,悍然发动了对东夷族的战争,形成了四面受敌的危险局面。西伯姬昌去世后,昌子姬发继承父位,周更加强大。周武王姬发继位当年即出兵东伐,誓师于盟津(今河南孟津),逼近镐京。

周武王继位后的第四年(前1046)甲子日,殷商与周的部队在牧野摆开战场。战斗一开始,纣仓促拼凑的奴隶部队纷纷倒戈,周师势如破竹,攻入朝歌。纣自焚于鹿台,殷商亡国。

殷商亡国后才有了殷姓

从目前已出土的商代青铜器铭文和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中,商代人称自己的王朝和部族为商,还没有发现商代人自称为殷的资料。周灭商后,商朝和商裔才被称为殷。《史记·殷本纪》中有“契”之后有殷氏、北殷氏之说,商王族和商代诸子分封异地,被外族私下称之为殷、北殷、南殷、东殷、西殷是有可能的,而且也有可能这种称法在商亡后由私下变为公开,并最终成为习惯,演化为姓氏。根据商周交替时期的形势,我们判断这可能是周人与商裔达成的一种心理默契:周人在灭商之前一直是商朝的藩属,当时的周人自称“小帮周”,称商朝为“大邑商”、“天邑商”,周人在自己取得政权后当然更愿以地名代称前朝。同时商朝后裔们在亡国后,特别是在武庚禄父复国失败以后,被迫从殷地故国迁往他乡,以故乡、故地自称可以作为一种永久的纪念,这就是商人的后代也愿意称自己始祖契为殷契,称先朝为殷商的原因。地名之外,殷字的本意指盛大的乐舞(《说文解字》),《周易》说殷这种乐舞是用于供奉上帝的。上古时期,殷商族勤劳,因最早驯服马、牛驮运剩余产品货殖千里之外,富于他族,因而富裕也引申为“殷”,至今“殷”字仍有“富足”的含意。

殷商时期,其子孙以子为姓,商为国号,除国都集中了大量人口外,还有“侯、甸、男、卫、邦、伯”等不同等级的多子诸侯国,部族分布广泛,即所谓“邦畿千里,为民所上,肇域彼四海”。虽然自盘庚迁殷以后,其它部族私下也称契的子孙为殷、为商,但殷并未形成一个单独姓氏。根据目前考古和甲骨文研究的结果,尚未发现殷商族自称为殷的记载,相反,商王朝时期将殷地也称为商,进入殷都叫“入于商”。殷氏真正成为姓氏是在殷商王朝灭国之后,子孙荡析离居,为纪念故国,于是以国都之名为氏。参照《左传》、《史记》的记载,旁证衣姓由入齐殷氏讹音而得姓的情况,可以推断当时以殷为氏的不只一个支脉。

周灭商后,武王为笼络殷民,封殷纣王之子武庚禄父为殷侯,都邶国,祀殷。周武王6年(前1064)死去,其子周成王继立,因其年少,由叔父周公旦摄政,姬姓诸兄弟不服,因而造成了西周内讧。奄亳侯劝殷侯武庚禄父举事复辟,于是殷侯武庚趁势发动复国之战,蒲姑、奄亳、熊盈、徐夷、潭、鬲、榖、州、绞、郦、萧、费、弦、黄、葛、秦、齐、郯等诸侯纷纷参加战争,支持殷侯武庚,姬周诸侯管叔、蔡叔、康叔也倒向殷侯武庚,为其提供军械物资。周师苦战三年才平定殷侯武庚之乱,诛殷侯武庚禄父。殷侯武庚禄父后裔为不忘祖,以祖先封号为氏,称“殷氏”(这一支脉因属于契后代帝胄中的“大宗”,其迁居陈郡长平的一支东汉以后被列为士族)。周公旦平定殷侯武庚之乱后,以周成王之命封弟姬康叔为卫侯,居河、淇之间殷墟,并将殷人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饥氏、终葵氏七大宗族划分给卫国,由此这支殷人成为卫国的臣民。

箕子的后人中也有殷姓,至今朝鲜族中殷仍是较大姓氏;战国时宋国灭亡之后,微子后裔中也有不少人姓了殷氏,至今在河南东部、安徽北部、山东东南部殷姓中,仍有奉微子为祖先的。无论武庚、箕子、微子之后,还是其它契裔殷氏都是同根同源的。

史载契裔之外,殷氏还有其它两个源头

据史料记载,殷氏还有另外两个源头。根据汉代史游所着《姓氏急就篇》的姓字注所说,颍川(颍河)的一条支流叫殷水,住在那儿的人以水名为姓氏。又据《元丰九域志》卷一载,宋代建隆元年,改陈州殷水县为商水县(今河南商水县)。殷水是因“殷人”而得名还是“殷”以水而得姓?居住在殷水沿岸的居民又是从哪里来呢?殷水是古颍河的一条支流,目前殷水这条河流的名称已经不存在了,但河南商水县的地名应该可以证明,这条河流就在古代陈州境内,而颍河正是从今天紧邻商水县的周口市折向西南,汇入淮河。从殷商的祖先王亥、上甲微开始,其迁徙和生活的范围已经达到了今天商水县的境内,商王朝时期,商水县近域是其重要的政治文化基地。商全盛时期的帝王高宗武丁的陵墓就在与商水县比邻的西华县境内。西华县是殷姓郡望所在,正是古殷水的近域,历史上不仅这里、而且全国也没有一位殷姓人士或殷姓家族自称由殷水得姓的。周灭商后,殷商王朝的遗族被迁到各诸侯国,陈、许、蔡、郑等殷水周围的诸侯也接收了不少的殷遗民。因此,殷水的得名,应与殷商部族有关。殷水两岸的居民,也应该是殷商部族的遗民。

殷姓的另一支出自其它少数民族改姓而来,清满洲八旗姓音佳氏后改为单姓殷。今彝、回、朝鲜、满等少数民族中也有此姓。

祖地:殷是一个古老的姓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如果从殷氏始祖契算起,则源渊更深厚,因此在殷氏祖居地河南,殷氏先祖的足迹几乎无处不在,商丘、郑州、偃师、安阳、淇县、沁阳、汝南、西华等,都是殷氏祖先们奋斗过的地方。

商丘市

商丘是殷商族早期生活繁衍的地方,契始封于商,都亳(北亳,商丘市北),商汤都南亳(商丘市南),微子封于宋。商丘地处黄淮平原,上古时期就是一块土地肥沃、农牧业发达的热土,在此生活的殷商祖先们在生产的东西有了过剩以后,才到外部落去交易,使“商人”的名称沿袭至今。

安阳市

安阳市上古时称殷,是殷姓的得姓之地。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到这里。

淇县

文献记载,淇县为殷纣王之都。淇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古称妹乡,亦称沫邑,商纣时易名朝歌,传说曾为商末四代帝都和卫国国都,具有3000多年的文明史,是河南省首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西华县

西华县古称长平,隶属陈郡,是殷氏的祖居地之一。西华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相传女娲在此炼石补天。境内有女娲城遗址、箕子台遗址、商高宗陵等名胜古迹。故西华又有“娲城”、“箕城”之称。

上一篇:湖北省红安县殷氏宗谱

下一篇:没有了

殷氏字辈
殷氏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