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家谱网 >> 郭氏家谱 >> 浏览文章

山西省汾阳市郭村郭氏家谱

时间:2024/1/19 16:06:16 信息来源:本站综合

日前,郭氏宗亲向老家河南家谱馆捐赠一部《山西省汾阳市郭村郭氏家谱》。

下面是该谱的一组照片:

山西省汾阳市郭村郭氏家谱序言

国家修史,地方修志,家族修谱,乃我中华民族盛世之举。由于有史、有志、有谱,方使我中华民族牢牢凝聚。

云游四海而不忘其根,历经战乱而终归一统。

考我郭氏家族,从轩辕皇帝到周虢叔公;从周虢叔公到汾阳王令公;从汾阳王令公到如今,历经4700余年,与国家同兴,与民族同盛。郭氏先祖,叱咤风云,呵护乾坤,其丰功伟绩可喜可庆,可歌可泣;其思想品德世人不忘,代代相传。林宗振汉,子仪鸣唐,为朝臣典范,历史美谈。一出根据史实编演的戏剧《打金枝》,久唱不衰,人人喜欢。戏中情节唐朝代宗皇帝和汾阳王郭令公君臣之间所发生的故事,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以和为贵、以国为怀,功高不傲、位显不专,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仁义礼智、恩爱忍让的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它向人们揭示:如果上至国君大臣,下至庶民百姓,朝朝代代,家家户户,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国事,家事、夫妻事、邻里事,再天大的事,都能像戏中所演代宗皇帝(包括皇后)与汾阳王郭令公那样去对待、去处理,国家怎能不盛,家族怎能不兴,邻里怎能不和,夫妻怎能不亲?

正是基于以上情怀,为了弘扬中华文化,为了弘扬传统美德,为了弘扬郭氏家风;铭记过去以开创未来,缅怀先祖以激励后代,家族兴旺以为国疏才而撰修支谱。

撰修郭氏支谱,涉及姓氏来源、古今汾阳、子仪公祖籍、子仪公封王以及郭氏迁徙等诸多方面。而这些史实,正是郭氏寻根问祖、开展研究不可少缺的坐标。眼前的现实,恰恰就在这些方面争论不休,甚至有的以讹传讹,混淆视听。这种人为地造成的混乱,给郭氏寻根问祖和开展研究带来极大困难。海内外郭氏后裔,都切望对此有个准确的认定。世界郭氏宗亲总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郭时礼先生就撰文指出:“郭氏宗族起源于何地,受散居世界各地及国内郭氏后裔所关心与探讨,更受到山西省汾阳县(市)、阳曲县、陕西省华县等各地历史学者、地方首长、地方人士之关心,纷纷成立研究会,撰文研究、探讨。郭氏后裔,希望能得到没有争议性的结论,俾能做为郭氏后裔寻根祭祖之地;更盼望郭氏起源地,能成为世界各地华人考古、寻找遗迹与观光之地。”这是多么恳切、多么现实的愿望啊!作为郭氏后裔,我在撰修支谱中,从一开始着手,就将此列为重要考证内容。

撰修郭氏支谱,是由寻根问祖而引起。还在小时候父亲就告诉我,我们义丰村郭氏是从孝义县花寨迁来的。刚来的那一辈是我的曾祖父名郭光祥,祖父名郭生春。后来清明节上坟祭祖,又从曾祖和祖父的祭桌上,看到了俄必里三甲的记载。现今退休,又研究民俗,便想对自己的家族问个明白。开始给花寨去信联系,兆笏先生在回信中就提到他正在整理《花寨村郭姓家谱》。二次去信,兆笏先生便提出让我来完成修谱任务。之后,一次去花寨,三次去吕居堡,阅读了《家谱》,拜谒了祖坟,抄录了碑文,访问了族人。在考证我族确系子仪公世孙之后,便接受委托,大胆地担当此修谱重任。与此同时,还去榆次拜访了我的老领导汾阳爱子村郭氏宗亲郭守忠先生。他热情地讲述了好些家族情况,拿出台湾省郭时礼先生编撰的《环球郭氏宗谱》与《泰国郭氏宗族总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特刊》让我带回参考。又查阅《汾阳县志》、《汾州府志》、《孝义县志》、陕西《华县志》、《汾阳县金石类编》以及郭裕怀主编的《汾阳王郭子仪谱传》等有关书籍、资料。还去郭(崞)村、郭家庄查访,并追踪孝义临水村,拜访了91岁高龄在闺女家怡养天年的郭(崞)村人田勋虎老先生。

撰修过程本着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尊重客观的原则。不主观臆断,不牵强附会,不捕风捉影,不歪曲避嫌,有一是一,有二是二,实事求是,对人对事皆是如此。

所以定为《汾阳郭氏郭村支谱》,是因《吕居堡郭姓家谱》这样记载:“吾郭家之姓,考其俄必里三甲,先祖唐朝宰相郭君子仪。”来源于“山西汾州府三泉镇西南乡郭村”,“明朝成化二十三年34世孙郭士维妻刘氏长子承永、次子承尊、三子承元”,“父子两代一同前来吕居堡居住”。又吕居堡祖坟现存清代诰授奉政大夫军功五品郭可宗咸丰七年(公元1858年)自序墓碑:“周虢叔之裔也,叔后改虢为郭,因以郭为氏由周而来。若汉之林宗、唐之子仪皆其后也。”郭承尊墓碑世孙排名也是自34世始。因此,由汾阳外迁的子仪公34世孙士维公即为这一支郭氏家族之祖,汾阳郭村为这一支郭氏家族之源,是庞大的汾阳郭氏的一个支派。再者,这样定名还便于与汾阳郭氏各支派建立联系,续修支谱;更为包括遍及海内外的郭氏宗亲联谊研究、回汾祭祖、弘扬祖德提供条件。

士维公一支子仪公之裔,迁居吕居堡以及后来又由吕居堡迁居花寨、由花寨迁居义丰村郭氏家族,牢记祖训,不忘家传,艰苦创业,奋发向上,均为当地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封建王朝,在复新社会,在战争年代,在建设时期,均有英勇参战,为国捐躯;施展才华,报效国家的人物业绩。对此,支谱中尽量搜集收入。尽管如此,由于年代久远,查询困难,只能凤毛麟角,略记一二,误记、漏记在所难免。谨请列祖列宗在天之灵不计其过,郭氏家族各代宗亲大度包容!

山西省汾阳市郭村郭氏家谱跋

支谱付梓,首先要感谢汾阳市领导及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感谢同仁好友的热忱帮助,感谢本族宗亲的紧密配合,还要感谢列祖列宗的恩德造化。

撰修《汾阳郭氏郭村支谱》,涉及古今汾阳、子仪公封王等诸多方面,其意义远远超越支谱本身。在使命感、责任感的驱使下,沉入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搜索寻找,考证推敲,去“沙里淘金”。好在天时地利人和,辛苦没有枉使,功夫没有白下,终于成稿问世。

说来也奇,早在去年春天,我还未识先祖,更未着手撰修支谱,就在夜间得此一梦:我来到孝臣村东,往南走不多远,见正东方一古老地方,有居民院落,有商家字号,街上人来人往,好不繁华。我去那里由北向南游了一番,发现此地西南方有一更为繁华形似城池的地方,我又去那里欣赏游玩,末了原路返回。往北一段就是东西大河槽,沿河槽西行不远,就到孝臣村边。记得很清楚,孝臣村紧靠河的北岸,进村要经非常古老、深而高大的门洞,村中皆是深宅大院。游完沿河边路而上,经聂生村北、巩村村南而归。后来修支谱参阅汾、孝县志,又去孝臣村查访,才发现去春所梦与今之考证惊人地相似:古虢虞河(今叫虢义河)就在孝臣村边,孝臣村就在河之北岸;虢虞河下是虞城,虞城西南是虢城;聂生、巩村两村之中,正好又是春秋时期古瓜衍县城所在。由此看来,虞城、虢城、虢虞河、瓜衍县,都与晋灭虞虢迁其民于此有关:虞民迁地叫虞城,虢民迁地叫虢城,为图吉祥,企盼虢虞裔族生息繁衍,兴旺发达,还将近河称为虢虞河;瓜衍县也可能由此而名,其含义与虢虞河应为一致。瓜衍县名,既可能后人为简笔而将虢虞二字演变,还可能因由汾孝口语而叫成瓜衍。

除了奇梦,还有巧合。谁能想到,第一封寄往花寨的问祖信件,就正好交到最了解族情并正在修补家谱年高76岁的郭兆笏先生手中。

正当接受兆笏先生的建议,着手撰修支谱之时,就有了去拜访老领导郭守忠先生的机会,而且在榆次停车问路,恰好就是门口。

第一次吕居堡之行,登门访问者一个接一个都是郭氏各支代表人物,都是能够提供资料的后来的编委成员,如果事先安排,还未必能如此周全。

吕居堡郭之玉两闺女在汾阳教书,在需要吕居堡给提供家谱、资料之时,恰巧有一闺女生孩子、过满月,之玉家人汾、孝之间来回走动,正好顺路捎办,省去好些不便。

郭村村名,正在疑惑“郭”与“崞”不同之际,在汾阳市博物馆院内,就发现有10月17日(2003年)五麟集团西贾壁工地挖出的一宋代墓志铭,正好提供了郭村之名的历史史证,由此而查阅《孝义县志》,确认今之崞村,民国之前就为郭村。

巧合太多了,不再赘述。连同奇梦,我总觉得,撰修支谱,好似先人安排,先人指点,神话一般。

再者,我那位贤惠老伴,是她独揽了家务,使我能脱身出来;是她关照了生活,使我能舒适操作。还有,儿女们个个奔波事业,孙辈们人人埋头学业,这都给了我极大的安慰,并在一定程度上起了鼓舞作用。

以上所述,是我撰修支谱的基础条件,不得不书写在案。

上一篇:河南省洛宁县郭氏家谱

下一篇:没有了

郭氏字辈
郭氏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