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家谱网 >> 马氏家谱 >> 浏览文章

湖北粉河马氏族谱

时间:2024/3/20 11:17:58 信息来源:本站综合

日前,马氏宗亲向老家河南家谱馆捐赠一部《湖北粉河马氏族谱》。

下面是该谱的一组照片:

《湖北粉河马氏族谱》凡例

一、指导思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客观记述家族世系传承情况,进一步弘扬宗族文化,继承发扬先辈优良传统和道德风尚,激发爱族爱国热情,发挥族谱在寻根固本、教亲睦族、齐家治国、教化子孙等方面的独特作用,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与物质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添光彩。

二、断限。为全面反映家族传承发展历史与现状,以粉河马氏诞生特别是清同治元年(1862)以来为重点,上限尽量追溯至事物发端,下限断至2019年12月,个别事项延至搁笔。

三、体裁。本谱借鉴古代欧、苏式谱牒格式,运用图、表、述、记、传、录等体裁,设卷、目、分目三个层次,横排竖写,以表为主,列世系表并配瓜藤图。世系以得姓始祖起计,迁鄂始祖为第六十一世。世系表按四世五提雁行,依世次长幼顺序排列,按现代通行模式编排,力求规范严谨,层次清晰。

四、记述主体。记事以传承关系为主,关联事物适当延伸。族人不论男女均以主体录入,招赘者其子孙以马姓取名的,享有同等名分荣誉,若子女归宗别姓,改姓后不再简介;女子出阁者,简介中注明子女姓名,别姓子女不雁行简介;男子因出赘、托养、随母下堂等原因易姓者,子孙有归宗意愿的,按正常世次完整记述;养子女、继子女与亲生骨肉名分荣誉相同,但子孙以别姓取名的不录人本谱。再婚配偶以先后顺序记述,改嫁出族者不书卒年。夫妇因离异、死亡等原因导致子女改姓的,注明去处。个别远徙失去联系或失传年久无法查证的不在记述范围。

五、撰稿原则。除转引和附录文字外,统一使用规范汉字及现代语体文记述体。遵循“详今略古、继承创新”原则,秉笔直书,行文力求朴实、严谨、简洁、流畅,思想性与资料性相统一。

六、名称称谓。遵循族谱惯例,世系表中省略马姓,别姓写出全名,无字名者标明某氏,姓名失考者以虚缺号替代,有字号、曾用名或他名者在简介中标明。简介已故者用“公”“妣”代称,在世者用“夫”“妻”代称。收养子女称养子女,过继同宗子女称嗣子女,再婚配偶前次婚姻所生子女称继子女。地名以现行标准地名为准,历史地名与现名差异的,首次出现时括注现名。各个历史时期的党派、团体、组织、机构、职务等均以当时名称为准。

七、数字符号。执行国家标准和出版规定,除转引文字和附录资料外,数字以CB/T15835-2011《出版物上数字用法》为准,标点符号以CB/T15834-2011《标点符号用法》为准。点校、引用旧谱使用符号分别表示不同用意,以卷首说明为准。

八、纪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一使用公元纪年,历史资料中以干支、国号、帝王年号纪年的保留原纪年,国号、帝王年号加注公元纪年,干支纪年加注帝王年号和公元纪年。

九、注释。为体现学术规范,一般行文采用随文括注,引文和世系表采用页脚注,主要对历史事件、地名、人物、疑难字词以及纪年等酌加注释。

十、人物。本谱“人物传录”卷下设“传略”和“简介”分目。“传略”选录已故有一定影响的先辈;“简介”介绍在世的具有一定作为影响和为本次修谱做出重要贡献者。

十一、彩页。本谱设卷前彩页,主要选载马氏图腾、先祖像赞、根脉胜地、田园风光、村庄民居、坟茔墓碑以及本次修谱图照选登等。

十二、资料来源。本谱所使用的资料,公元前时期来源于《史记》《赵国史稿》《赵氏宗谱·上古源流暨世系图引》等史籍;西汉至明代采用江西乐平《扶风马氏族谱》资料,部分内容参阅《中华马姓》记载;清朝早期资料以本族同治《马氏族谱》(稿)记载为准,同治以后资料由本谱主编和各支系资料收集人搜集提供。重要资料的考证、鉴别和使用,参考历史典籍、地方志书、官方档案和碑碣、口碑资料等。

《湖北粉河马氏族谱》编后记

族谱是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其人物事迹的特殊文献,反映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历史轨迹,历来被视为“传家宝”和“传世宝典”。编修族谱乃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我粉河马氏曾于清同治年间草拟谱稿,迄今150余年未能续修。期间,许多先辈为此奔走呼吁,立谱修谱成为家族一件不可再拖的大事。2000年3月,宗祝兄历时五年联络访问家族,搜集整理出《马氏宗族初步普查统计户数人口册(表)》《马氏宗族皮家坡老屋分支到各地人口普查统计汇总表》等资料。由于当时受各种条件限制,该资料未能全面反映家族的历史与现状,我自此便设想为家族立谱的事儿,很长一段时间因此焦心劳思,时以为念。

2008年8月,传来宗祝兄辞世的消息,悲痛之余,感到自己作为一名史志研究工作者,有责任肩负起他的未竟之愿。2016年底,在积累一定资料的基础上,发起续修族谱的倡议,得到族人的广泛响应,从而揭开了立谱修谱序幕。

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努力,终于编篡成书。

《粉河马氏族谱》的问世,主要归功于族谱纂修委员会的正确领导、精心组织,归功于全体族人的热情支持、积极参与,归功于各资料收集人的广泛联络、深入调查。本次立谱修谱,虽然耗资耗力巨大,但所有参与者不计得失,无私奉献,未向每个家庭摊派款物,实属难能可贵,得来不易。这些成功经验,必将成为我马氏家族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

修谱动议之初,感到巨大的压力与困惑。其一,迁鄂始祖祖居地“江西平林”地名失考,先祖身世来历不明;其次,族间虽然有人传抄清同治族谱资料,但也仅是始祖出身赞诗和马氏宗派等简要文字,信息有限,世系传承情况不清;再次,各地先祖墓碑较少且遭到严重破坏,既往人文资料无籍可查,口耳相传的说法又似有以讹传讹之嫌,许多先辈难知名号、生卒、子阴、功绩等详细情况,厘清世系几乎不可能实现。

这里必须强调,清同治《马氏族谱》(稿)的传世,是我马氏家族的最大幸运,假若没有这个族谱残稿的存在,整个家族的传承世系根本无法得到厘清。俏如此,我粉河马氏犹如无源之水、无名之山,岂不悲哉?正是这个手写残稿的发现,才使我们有了立谱修谱的基础与前提,全体族人都应向守谱护谱的先辈今贤致敬!

启动修谱程序后,族谱纂修委员会成功组团前往江西乐平寻根,与广大资料收集人一道广泛走访家族,深入挖掘采集信息,付出了大量心血与汗水。作为主编,我本人利用业余时间做立谱修谱工作十余年,撰稿期间每晚加班两三小时,利用节假日分别同宗敏、维平、维进、维友、宗林、维华、宗和、宗明、宗权、宗文、宗友、宗奎、宗金、维军、维珍、维峰、维兵、维才、启国、贤军、元明等众多宗亲遍访各地,考查有残存文字的先辈墓碑数百处,与族内长者座谈交流,部分对象进行复访,通讯联络上万次,积累访谈笔记数十万字,终于完成立谱修谱之业。《粉河马氏族谱》出版后,除要向纂修委员会(理事会)和捐款出资、资料收集等为立谱修谱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与个人赠阅外,将赠送国家图书馆和相关地方档案馆收藏。

纂修族谱是一项异常艰辛的工作,个中酸甜苦辣只有经历者才会体味。好在业已完成立谱,今后的续修将容易些许。古言道:“三十年不修谱则有失孝道。”“三世不讲谱下流也,三世不修谱不孝也。”“失谱牒以乱世派者、修谱吝费而自甘弃祖者为背义。”作为立谱修谱的组织与参与者,不得不郑重提醒马氏后人,续修族谱是家族的千秋大业,每一个家庭、每一位子孙都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其中。后世子孙务必牢记“三十年小修,六十年大修”的祖训,自觉做到知恩报本、出钱出力,确保届时修续延承,万万不可延误。

走访联谊中,获得了大量宗族历史信息,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内心感慨颇多。尤其在同部分易姓、离散宗亲的交流中,了解到许多催人泪下的生活故事,鉴于族谱的体例、篇幅以及编纂宗旨与原则所限,难以尽现于书中。因而,这里必须正告马氏子孙,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浓厚宗族情怀,始终相信“血浓于水,宗族情深”的真谛,牢记“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的古训,张扬“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风骨,前传后教,知根报本,热爱家族,心怀感恩,为光大马氏家族,守住自己应有的本分。外迁远徙的马氏子孙,一定要与祖籍地宗亲保持联络,加强联谊,代代延续。

本次修谱,发现一支于清末由河南禹州迁鄂的马氏,随了我族宗派,充分证明粉河马氏的向心力、凝聚力由来已久。然而,该支人迁祖兄弟三人传至贤字辈男丁过继出族、女丁纳婿改姓,故未收人本谱,遗憾有加。

修谱过程中,得到省内外许多单位、团体和姓氏文化研究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著名马氏历史文化学者、已故原世界华人宗亲研究会副总会长、中华马氏研究院长(后改任名誉院长)马善田,世界马氏联谊总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兼总会长助理马伟,中华马氏研究院院长马典瑞,中华海内外马氏联谊总会会长马延光,著名马氏历史文化研究者、江西省景德镇市瓷城书画院副院长何德山等给予了及时指导;江西省乐平市招商局、市史志办、众埠镇楼前村马廷鸾公祠等单位和中华马氏研究院、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等社团组织为寻亲活动进行了多方联谊,并给予了热情接待;来自江西、安徽、河南等地马氏宗亲马易良、马光忠、马立中等对相关资料查证工作给予了鼎力帮助;保康县知名史志评审专家万承刚对书稿进行了认真审阅,并提出宝贵修改意见;民间文化爱好者刘羽对资料收集查证工作给予了有力协助。在此,对所有为立谱修谱付出辛劳与汗水的宗亲、专家、学者、社会人士和各相关单位、团体,表示真挚的谢忱!

由于时间仓促,资料收集异常艰难,加之编者水平所限,谱中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主编马宗佑

2020年3月28日于保康

上一篇:河南省叶县回族乡马氏家谱

下一篇:没有了

马氏字辈
马氏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