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于氏家谱网 >> 于氏宗亲网

80岁老人于喜连谈家族兴衰史:​新旧社会两重天

时间:2023/7/25 15:47:38 发布:新闻编辑部

新旧社会两重天——80岁老人于喜连谈家族兴衰史

我们于氏家族代代兴旺,尤其解放后这几代,可以说是人才辈出追根溯源是因为我们的数代先人都是读书人,正如现在寻找到的几位先人的墓碑上所称作“土”。读书人知书达理,恩德广布,给我们留下了优良的传统美德,后人才得以发扬光大。

然而,我们家族也有过不幸的历史,尤其晚清时代,帝国主义的鸦片大量涌人我国,对我们中华民族毒害深重,造成多少个家庭家破人亡的惨景。我们家族中一些人也深受其害。

据说,“老三门”弟兄分家时,为给我们三门的先人于文斗盖一座高质量的瓦房,很是下了番功夫。当时,为强调质量,每天只准瓦三排瓦,然后用小磨盘在上面拉,若拉掉一个瓦角,便视为不合格而返工当年,三门也是成片的瓦房,我家后边的德显家门前大片的砖铺地一直保留到 70 年代;喜海和元兴家的宅基下还有瓦房砖基遗留。就是这么一座高质量的瓦房后来竟被“光”宇辈一位爷爷因吸大烟急困而扒掉卖给泰山庙用作盖笼门了。今日之后人每提到此事也感到齿寒那时候,地广人稀,三门也该有数百亩土地,然而因吸大烟,大概还有天灾人祸,卖掉了大量的土地;随着人口发展,致使再后之人缺少了养家糊口的土地,不少人家只好外出谋生。一些男丁因贫穷娶不了媳妇,没有了后代,三门的人丁便不太兴旺。

解放前夕,三门已是多少人家漂流四方。我们家和喜德家当年到邓州去开鞋铺,字号分别为:“履记”和“履华”,生意也曾兴旺了一段时间。后来日本鬼子打到了邓州,生意萧条了,我爷只好回到新野县城开个杂货铺过日子。可生意不久又不行了,只好回到家中,在贫病交加之中含恨去世。喜德一家也回到于营,其弟喜林坚持了下来,至今落户在邓州市。

喜云一家兄弟三人,老大喜口到邓州跟一家药铺当二把式,一家人至今落户在邓州;老三喜云招亲在西南山,他们的老父亲也因贫穷无奈投奔老三而死在了山里,直到 1953 年,老二三喜才将其尸骨迁葬回于营。

明显叔伯兄弟四人因无以为生而纷纷逃往他乡谋生。明显、冬显兄弟二人到湖北南漳县给人家放牛;另一兄弟青显则远去贵州谋生,其一家至今落户在那里;老三春显也是四出谋生,解放后在樊城氧气场参加了工作,落户在樊城。

我一位三伯群堂,年轻时,流落到新疆奇台县给一家财主看养马场,直到1954 年才只身一人回到家乡。我们三门人自己说,“三门净出些溜光蛋”。不就是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成了社会上的无业游民了吗?“溜光蛋”一词饱含着多少辛酸啊。

我还有一位三哥喜恩和五哥喜朝,在镇平等地搞缝纫谋生。留在家里营生的,一家靠榨蜂蜡为生,后来人们称“榨蜡门”;一家靠磨粉为生,后来人们称“粉坊”。还有喜海一家。

所幸的是,新中国成立了,旧社会灭亡了,天下穷人得解放,我们三门的受苦人这才结束了旧社会那种在外流落的苦难生活。更可喜的是,三门的年轻一代坚决跟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树雄心壮志,发奋图强,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有为青年。

在此,很值得称颂的是喜德家我三嫂,在解放前那样艰难的境况下,仍严于教子,供儿读书,把四个儿女都培养成为国家的优秀干部老大元兴,17 岁便被土改工作队领导人庞中锡看中,先是带他到驻马店板桥水库工地修水库,后来,也是元兴争气,历练成为一位优秀的国家干部;老二元俊 1959 年高中没毕业便参加了工作,也历练成为一名优秀的国家干部;老三元魁下学后参了军,在部队刻苦锻炼,直干到副团级,后转业到南阳市工作,也是一位优秀的国家干部;姑娘凤兰也不示弱,一直在地方努力工作。

元学,1961 年上初中时便参了军,在部队刻苦磨砺,成就卓著,直干到正团级干部,后来转业到南阳市任计生委副主任之职。元学之三弟元朝一直在新野计生办工作,成绩很不错。

喜海是一个读书人,很懂得培养子女,把三个儿子都供成了大学生。儿子们也很争气,老大元明在母亲病逝,家境十分艰难的情况下克服自身多种疾病而发奋读书,历经挫折而毫不松懈,终于考人河南师大;参加工作后仍继续奋斗,又读了硕士研究生,才有他今天在理工学院后勤处长的地位。老二元亮河南财经学院毕业后,在南阳市煤炭公司工作。老三元霸也是一位实干家,参加工作后,刻苦钻研业务,而今在南阳市税务界是小有名气,并升任为市国税局副局长。

元义,在家境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刻苦读书,率先考人内乡师范其精神,其志气,很是令人赞叹。元义参加工作后,努力工作,学教的好,已升任为歪子乡中副校长。元义的女儿世燕重庆大学毕业后,紧接着又读研究生;其儿子世楠现在郑州防空兵学院上大学。元义之弟元伟,多年来一直任村干部,工作热情,责任心强,很受群众拥护。

元贵一直在歪子街开自行车修理铺,近年来又经营其它生意。元荣之子世超,从新野卫校毕业回村办起了卫生所,济世救人,几年来的艰苦奋斗,而今,其经营的卫生所效益颇佳,在周边村庄中享有声誉。我原本于1958 年在河南省安装公司参加工作,1960 年国家困难时期工业下马,公司共 109 人就有 106人被下放,我被留用,任陶瓷厂主任。1971 年受命回新野参加化肥厂创建工作。后来,我的四个儿女都分别在化肥厂和纱厂参加了工作。小儿靖波工作期间还考上了焦作工人职业大学。现在虽说化肥厂破产了,可他们都各自有自己的事业。我的两个孙子于峰和世航分别考人郑州工业大学和重庆大学;于峰已毕业在石家庄某研究所参加工作,世航也正准备考研。

往事已矣,未来靠的是年轻一代。晚清改革家梁启超先生曾言“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立则中国立。”我这垂暮之人多么希望年轻一代传承家族文化之优良传统,树雄心立壮志,奋发图强,事业有成,光耀祖宗。

二00八年八月

上一篇:于云身谈家谱

下一篇:于云湘谈家族兴衰史:兴衰在于人事

于氏字辈
于氏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