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氏家族的宏大叙事回族的缩影——《花埠圈沙氏家谱》序言
赛氏家族的宏大叙事回族的缩影
——《花埠圈沙氏家谱》序言
沙存强同志积极为发展家乡文化教育事业作贡献,写了不少文章,有的文章被中国回族学网推送,近日他又寄来咸阳世家《花埠圈沙氏家谱》书稿,多次与我联系,要我写序。花埠圈隶属山东省临沂市,山东全省回族535700人,历史上伊斯兰教山东学派与金陵(南京)学派和云南学派齐名,在中国伊斯兰教历史上留下光辉篇章;当代因《沂蒙颂》红嫂动人故事而广为人知的临沂,有回族48500人,约占全省十分之一;花埠圈为临沂一个村级社区有8350人,回汉民族杂居,其中回族8000人,分为27姓,沙姓为其中一大姓,世系清楚,有谱牒可循。
谱与方志、国史并称为中国史学三大支柱。回族家谱作为中华民族诸多谱牒中的一种,在回族史学中的地位尤为突出,如果谱在中国史学中三分天下有其一,那么回族家谱足可撑起回族史学的半边天。史志是我国文化传承的基本方式,如果没有24史等史志,我们就无从知道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更谈不上为之自豪。然而,由于偏见,历代官方史书鲜有包括回族等在内的少数民族的记载,或有记载亦不尽公允。回族有史无书,其历史只能靠口传,口传虽然不可少,但承载的信息有限,且时间長了会走样。所幸回族通用汉语文,受汉族影响,和汉族一样有续修家谱和收藏文物的传统。回族历史,有的传说,家谱和文物可为之印证;有的不见史书,可在家谱和文物中找到;有的史书记载简略或语焉不详,家谱和文物会有所诠释。回族历史与其说写在书本上,不如说藏在家谱和文物里。回族文物数量多,特点突出,保存完好,关联性强,形体小可移动的如谱牒,文献,墨宝,器具等,一般收藏于私家,形体大不便移动的如清真寺,碑刻,一般保护在公共场所。清真寺作为穆斯林永久的活动中心,是回族以往历史和未来历史的见证;碑刻镌刻着回族社会的重要活动、重大事件和功德;回族文献,尤其汉文伊斯兰文献闪烁着回族先贤的智慧;带有异域文化元素的器具留下了遥远的天方和丝绸之路的印迹;谱牒则记载着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回族家族史。家谱如经,文物如纬,把不计其数的家谱和不计其数的文物编织在一起,就是一部多彩的回族文化史。
回族家谱作为宗族秘史,一般不外示,但即使如此,破例问世和学界知道的已不在少数。在已知回族家谱中,最为悠久,最为著名的当数咸阳王赛典赤家谱。赛典赤家族藏谱因赛典赤子孙在全国大部分省区游宦落藉而分布广,数量多,仅云南一省已知的就达17个版本。不同版本的赛典赤家谱,内容丰富,相互印证,披露了《元史》等史书不曾记载,或记载不详的赛典赤家族的大量珍贵信息,丰富了赛典赤研究和回族研究。这些信息包括赛典赤家族从始祖穆罕默德以下数十个世系图谱,赛典赤优秀后裔及其子孙功绩,皇帝赞词,圣旨,以及名人撰写的碑记等。——有关赛典赤的信息。赛典赤,元代杰出政治家,全名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赛典赤意为荣耀的圣裔,赡思丁意为宗教的太阳,乌马尔意为長寿。赛典赤祖藉中亚布哈拉,王室成员,穆罕默德31世孙,少年随成吉思汗东迁来华,历任内蒙、山西、燕京(今北京)、中书省、四川、陕西等地要职,轻财爱民,多善政,甚有人望,晚年临危受命,担任云南行省首任平章政事(省長),再建”伟绩奇勋”,在云南任上逝世,百姓巷哭,如丧父母,追赠咸阳王。——有关皇帝赞词,圣旨和名人撰写碑记信息。皇帝赞词有三:唐太宗赞伊斯兰教“包罗天地,万象归真”,宋神宗赞伊斯兰教“诸恶不作,众善奉行”,明太祖对伊斯兰教情有独钟,其赞美伊斯兰教的“百字赞”,用词之精当,恐无人能及。皇帝圣旨有六道,主要内容是对赛典赤的追赠,以及包括对其女性家族成员的褒奖。清代伊斯兰经学大师,赛典赤15世孙马注撰写的《赡思丁公茔碑总序》和《咸阳王抚滇绩》赞颂了赛典赤丰功伟绩,记录了赛典赤后裔的姓氏和分布。——有关赛典赤子孙的信息。赛典赤有5子23孙,祖孙3代29人,封王5人,中书平章政事2人,平章政事1人,太常礼仪院使1人,行省宰辅5人,道路总管、宣抚使、都元帅6人,任职中书省和全国10个行省中的6个,多文臣武将,功勋卓著,纳速拉丁、忽辛、伯颜等多名子孙列传,载入使册。—有关赛典赤优秀后裔的信息。元末明初,回族形成,通用汉语文是回族形成的主要标志,赛典赤后裔姓氏由多音节外姓改为单音节汉性,主要分为沙、马、纳、忽、契、金、米、赛、丁、撒、哈、闪、海13姓。赛典赤后裔遍布全国许多地区,人数众多,亦不乏佼佼者。明代赛典赤六世孙,伟大航海家,外交家郑和奉旨7次出使西洋,历时28年,遍访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30多个国家,拉开了15世纪世界大航海的帷幕,创造了世界航海史的伟大壮举,在海上丝绸之路国家留下千古佳话,受到世界广泛赞誉,世界近千年百名著名人物榜上有名。清代赛典赤后裔马注,马德新,马联元是我国古代著名伊斯兰经学大师,他们经书两通,学养深厚,为伊斯兰教中国化作出了重要贡献。马德新不仅对伊斯兰经学作出重大贡献,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亦有建树,他从天方游学归来撰写游记《朝觐途记》和天文学著作《寰宇述要》。《朝觐途记》是研究中西交通史的珍贵文献。学者考证马德新是我国古代到海外研究自然科学并有著作(《寰宇述要》)传世的第一人。马联元从天方游学归来,设帐讲学,重振云南伊斯兰教,改革经堂教育,首倡”中阿并授”,破除数百年所谓“学汉文会变教”的传统观念,为中国化伊斯兰经堂教育的创新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现代赛典赤后裔纳忠、纳训精通汉语和阿拉伯语,留学埃及归来,潜心学问,报效祖国,纳忠成为新中国著名阿拉伯语教育家,翻译家,阿拉伯历史文化泰斗,纳训成为新中国著名阿拉伯文学翻译家,他翻译的《一千零一夜》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将中阿文化交流普及到中国民间。赛典赤家谱从古代庚续到近现代,跨越1400余年,数十个连绵不断世系的宏大叙事闪耀着赛氏家族的荣光,亦是回族的一个缩影,是研究回族族源,民族形成和发展,民族特点,民族优良传统,历史功绩和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的家国情怀的珍贵样本,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发扬民族优良传统,增强民族自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生动教材。
花埠圈沙氏首次修谱可追溯到清康熙年间、光绪年间各续修一次之后戛然而止,中断了百余年。改革开放,国运昌盛,一度遭破坏的中华传统文化回归,花埠圈沙氏续谱得以接上“香火”。在沙氏乡贤们的推动下,2005年沙氏16世孙沙心法作序的《沙氏族普》,2011年沙氏17世孙沙作宏、沙作軍作序的《沙氏家乘》和即将出版的沙氏18世孙沙存强主编的咸阳世家《花埠圈沙氏家谱》相继问世。咸阳世家《花埠圈沙氏家谱》集历次续谱之大成,更加完善,特点更加突出。主要特点,一是修撰过程贯穿着对沙氏源流的不懈探索,并最终取得花埠圈沙氏系沙迪·查尔丁后人的基本共识。赛典赤后裔众多,一般认为主要有13个姓氏,沙姓为其中一个大姓,全国不少省区都有分布,始祖系赛典赤之孙沙迪·查尔丁。元史记载:“沙迪·查尔丁,天资聪慧,幼举神童,为中制科进土,至元十六年(1279年)为大理安抚,后官至云南行省右丞……”。沙迪·查尔丁系花埠圈沙氏始祖,如是说,花埠圈沙氏血脉自穆罕默德始,迄今60代,自咸阳王赛典赤始,迄今29代。咸阳世家《花埠圈沙氏家谱》另一主要特点是内容丰富,有所创新。咸阳世家《花埠圈沙氏家谱》新增花埠圈沙氏历史与文化,花埠圈沙氏人物事迹和花埠圈沙氏世系图谱等内容,修撰坚持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而有所创新,全书由前言,正文和后记组成,内容丰富,结构合理,脉络清楚,主题突出,图文并茂,堪称家族史书。
咸阳世家《花埠圈沙氏家谱》是花埠圈沙氏族人的情怀与智慧的结晶。《花埠圈沙氏家谱》得以圆满编修成书,主要得益于社区党委和村委会的重视和支持;编修委员会和编审委员会的精心策划和正确引领;沙氏族人出钱,出力,尽其所能的积极参与;主编沙存强尽职尽责,四处奔波,寻根问祖,搜集资料,不遗余力的忘我付出;以及有力的宣传动员,续谱期间组织的“传家训,立家规,扬优良家风”宣誓活动,别开生面,开新时代优良家风教育之新风。续修家谱旨在学习先辈的嘉德懿行,继承优良家风。家风内涵丰富,其核心是“忠孝”,“忠孝”是一种责任,是家庭成员对家庭,对社会和对国家的一种责任。不难看出宗族文化是一种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敢于担当的道德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泉,数典忘祖,不敬祖宗,否定宗族文化,中华文化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续修家谱,扬优良家风应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回族社区,尤其人口规摸较大的回族社区,民族文化建设不仅有清真寺,有经书,还应该续家谱,修村志(社区志),建文化馆或博物馆。近些年花埠圈社区党委和村委会抓民族文化和红色文化建设,成果突出,成效显著。具有标志意义的咸阳世家《花埠圈沙氏家谱》的问世又添新成果,又有新作为,可喜可贺。是为序。
作者:高发元,曾任云南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回族学会会长
下一篇:青州回族沙氏谱牒考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