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沙姓回族源流浅析
青州沙姓回族源流浅析
沙作军
沙姓在中国自古有之,据宋代的《姓苑》中记载,沙氏出自子姓,是汤王的后裔。商代末年,殷纣王庶兄开(一名启)被封于微,世称微子。武王克商后,封微子于商丘,建立宋国。《姓苑》中还说,出自神农氏,为炎帝之后,炎帝为部落首领时,旗下有臣夙沙氏,以国为氏,西周有沙候国,地望在河北涉县,涉县之称由西汉沙县而改。还有一说:称出自沙随氏,古代诸侯公爵,凡失国或没爵后,即称为公沙氏或沙随氏,其后省为沙氏。沧海桑田,时过境迁,现如今沙姓成为回族中的望族大姓,故《千家姓》称:“今回族多此姓,别为一族。”
回回民族使用汉字姓氏源于明初,据有关史料记载,洪武初年并没有对少数民族的姓氏进行正式局限。洪武三年(1370)四月甲子颁布的《禁蒙古色目人更易姓氏诏》说:天生斯民,族属姓氏各有本源,古之圣王尤重之。所以别婚姻,重本始,以厚民俗也。朕起布衣,定群雄为天下主,已尝诏告天下蒙古诸色人等,皆吾赤子,果有材能,一体擢用。比闻入仕之后,或多更姓名。朕虑岁久其子孙相传,昧其本源,诚非先王致瑾氏族之道。中书省其告谕之,如已更易者,听其改正。(《明太祖实录》51卷)也就是说,明洪武年间执政者,为了稳定统治局面,对外来少数民族还是比较宽容的。然而这只是洪武初年的情况,这种情况也只是洪武皇帝的一厢情愿,面对汉文化强大的渗透力,久居、滞留或入附中原的少数民族为了生存的需要,终究要采取多种方式,避开朝廷人为筑起的“藩篱”,向先进主流社会靠拢。靖难之役以后,明成祖朱棣为了巩固统治地位,开始推行禁止居住在内地的蒙古人、色目人、女真人穿胡服、讲胡语、姓胡姓。相对多数民族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侵蚀而言,作为少数人群的穆斯林,只能客观的面对历史事实。因此,广大久居、滞留或归附中原的穆斯林们,绝大多数都采取了经名(即:回回名)的首音、尾音、居住地名,甚至汉族母亲的姓氏为姓的办法,来应对当权者的要求。如哈只克,哈密回回,武宗正德中入附,十二年(1517)任桂林右卫百户,遂以哈为姓。子哈金、孙哈同贤。四世孙哈中华、五世孙哈应麒皆袭桂林右卫。(明)《桂林右卫选薄》元初的沙全,其父沙迪,世居沙漠,子沙全初名抄儿赤,甫五岁,为宋军所虏。年十八,留刘整幕下,宋人以其父名沙迪,使以沙姓,而名日全。(摘自《元史》)再如,马合马沙、阿思兰沙、木八儿沙之后裔多有以沙为姓者。《伊斯兰教民族》指出在回族经名中,带有“沙”的比较多,如《新元史》也黑迭儿,西域人子马谋沙生子密儿沙,次木八人喇沙等等,这都可能是回族沙姓的来源。另外“沙在波斯语中是王的意思。正如突厥语族称王为汗”,沙因沙,意为“万王之王”(《回回姓氏考》)因此,从字的发音和取名习惯而言,我认为回族沙姓族源应该是来自波斯。史料记载,沙姓中也有赐姓,如舍班,古里国回回,归附授南京锦衣卫镇抚。宣宗宣德五年(1430)出使西域,以功迁副千户,因“沙”、“舍”谐音,故赐之姓沙,名班。
回族脉系比较复杂,但大多数来自于十三世纪初期,他们中既有签发的军人、工匠、艺人、商人,也有学者、艺人、阿拉伯贵族和将领,甚至还有举族东迁的现象。如赛典赤·赡思丁家族、阿刺瓦尔斯、木沙刺福丁等等都是举家同族的进入中华大地。白寿彝先生主编的《中国回回民族史》称:明初就有纳、哈、马、速、忽、撒、赛、保、闪、穆、沙、苏、郝“回族十三姓”之说,而且皆是赛典赤·赡思丁之后裔。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沙姓回族形成的时间是比较早的,清朝以前,民间就有“沙姓回回是一家”的说法。尽管我们对回族沙氏的形成时间有了大致的了解,但是笔者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却很难寻找我青州沙姓祖先的真实历史足迹,现在也只能通过历史资料、民间传说及碑记牒文等线索,做一个合理的推断,希望能够较清晰的还原我们沙氏始祖的历史形象。著名滇南回族村庄沙甸族谱讲:授归安县丞,至正元年(1341年)其重孙完泽溥化弟之子拜普化(汉名沙彦博)和完泽溥化族弟伯颜普化(汉名沙景远)和完泽溥化之子帖古牒(汉名沙学海)同时以华亭籍考取乡贤。1357年,完泽溥化族子博颜帖木儿(汉名沙彦药)又一次以华亭籍考取乡贡。今江、浙沙姓回族多以沙全为始祖。
据元史记载:“太祖西征,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率千骑以文豹、白鹤迎降,命入宿卫、从征伐。”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家族曾经在云南、陕西、福建、广东、江浙、山东等省份做地方官,子孙众多,沙姓只是其中的一支而已。在山东、河南、河北的回族中间一直有“逢沙一家”的说法,(此说多为赛典赤后人)也就是说山东和云南的沙氏回族族谱,都可以追湖到同一个人。如山东青州、金岭、沂水沙氏族谱讲:沙氏自元世祖入中华,属波斯人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后裔,迁入山东青州沙氏子孙昌盛繁大,或宦游于他乡,或贸迁于异地,若官者济宁、临清、平原以及青、登、莱、沂等地,与云南沙甸沙氏族谱所追溯的先祖相同。
山东冠县沙村家谱记载,唐武德年间,西域波斯人沙侈里归顺唐朝,因战功受封官位,逐定居于冠县,成为冠县沙氏姓的开山鼻祖。有记载说,隋朝开皇已末年间,司官历元的西域人默沙伊黑(回族大儒王岱舆先祖),以善治历法著称,子孙世其官,明洪武朝后多有以沙为姓者。另外甘肃也有一支沙姓回族,主要居住在威宁县哈喇河和哲觉两地。哈喇河之沙姓,居住年代久远。哲觉之沙姓,原籍河南,因没有联系得上权威人土,无法考证其出处。云南保山沙澄保存谱文称:沙姓原籍南京柳树湾(今小营一带),洪武年间先人随军入滇,应属沐英旧部之沙氏。
回族沙氏分布较广,不仅是姓氏构成复杂的原因,同时也与当时战火纷飞,政局动荡,人民颠沛流离,统治者强令迁徒,有着很大的关系。追溯回族沙氏祖先的由来,确系外族异域迁入,当属无可争议的事实。回回民族有着“大分散、小集中”的居住特点。现在云南、山东、陕西、甘肃,河南、河北、北京、天津、上海、合肥、江苏、新疆等地均有沙姓回族居住生活,所以,我认为回民中间“逢沙一家”的说法,虽不可全信,但是,最起码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之孙沙迪·查尔丁以及沙全、沙侈里是真正意义上的回族沙姓始祖,还是可以值得认同的。
关于青州沙氏一族的由来,并没有可靠的历史资料能够佐证,据民间的碑记牒文记载:“自元世祖入中华,其先世无可考,隶青者有荣、瑾二公,昆仲二人。”(摘自《沙岗墓志表》)应该说交代得是比较模糊的,但是我们可以根据碑记牒文的片言只语,作如下合理的想象,元世祖忽必烈统治期间,西域在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统治下,他们奉元朝为宗主国,国家之间的关系相对比较和平,史料也没有大型迁徒活动的记载,因此“自元世祖入中华”的可能性值得推敲。忽必烈生于元太祖成吉思汗十一年(1216),他的确曾经参加过西征,但是,那时候他只是一名9岁左右的儿童,既不是主将又不是高参,不可能有大的作为和影响。1236年,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也曾经举行过征伐阿里不哥的战争,但是那只是兄弟间的内战,并没有大量迁徒人口的记载。翻阅元史,元太祖成吉思汗倒是进行了三次大规模西征,而且从西亚、中亚带回了大量的土兵、工匠、艺人、学者以及归附的阿拉伯贵族和将领,相关史料称约有六、七万人之多,因此,我认为青州沙氏始祖“随元太祖入中华”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从沙氏历代续谱牒文中,我们虽然没有查找到有关沙氏一族由来的记载,但是通过积极的查询,我们还是基本理出了一些相关的头绪。沙氏族谱中记载,自青州繁衍出去的沙氏后裔众多,而且是青、登、莱、沂等地方,星罗棋布,实有繁人。沙氏族谱中记载,瑾公一支因为沙士俊、沙士杰迁徒外地无可考(相传迁徒莱地),画上了句号,但是,经笔者多方查询隐约有了发现。据《牟平地名志》记载,明代有沙姓迁居牟平(属莱州),以姓为庄,据知情人讲,该沙姓为兄弟二人,后来有一支迁居到沙家疃建庄,与沙士俊、沙土杰迁徒的时间、地点和人员状况极其相似。沙家疃字辈排序为:土、云、均、永、建、宪、守、述、宗、常、洪、恩、富、景、昌、天、运、肇、嘉、祥,也与士俊、士杰的字辈正好相符。同时有关专家还指出,该沙姓应该原为回族。其家谱亦称,先祖有兄弟二人,源自云南,西域回回沙迪·查尔丁后裔,而后迁居于莱地(明代登、莱地区有小云南之称),与沙氏族谱中记载的“青、登、莱、沂等地方,星罗棋布,实有繁人”相吻合。据明代迁居沂水的我族后裔所修家谱记载,我族属波斯人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后裔,迁入山东青州,沙氏子孙昌盛繁大,或宦游于他乡,或贸迁于异地,若官者济宁、临清、平原以及青、登、莱、沂等地方。(摘自沂水县《沙氏家谱》)更加证实了我的推测方向。通过对以上的记载来分析,我们整理出了一条较为清晰的思路,青州沙氏始祖荣、瑾二公的祖上系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后裔,是云南迁居或宦游到内地的,明朝中叶,始祖荣公担任“益之广文”,始偕弟瑾公迁居青州,尔后“因家焉,故望族”。查阅史书我们得知,“广文”是唐朝设置的国子监官员,后来被各朝代广泛用于教育界,明朝时府学、县学“教谕”(即儒学教官)也称“广文”,这一职位要求身有功名的进士,或者学识渊博的举人、贡生、世家子弟才可担任,那么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家族学识渊博、人才济济,其后裔担任这个职位的可能性极大,因此,我认为荣、瑾贰公应当是赛典赤·赡思丁的后裔。
至于荣、瑾二公迁居青州的具体时间和地点,从家乘、族谱的数篇序言中虽然均未确切提及,但是清雍正九年,张永盛乡老所立青州真教寺《新建二门碑记》中记载:“嘉靖辛卯年,长公汝继同沙思仁等大为创建。”从《沙氏家乘》及《沙氏族谱世系图》中查知,沙思仁是我沙氏第三世,为始祖荣公之长孙。回族文史专家赵潜老师推断说,由三世推及一世,应当较为准确,明嘉靖辛卯年即1531年,沙思仁与刘汝继大修真教寺,年龄当在50岁左右,若其祖父健在,亦当在百岁上下,能做儒学教官,年龄在三十岁左右。由此推断,沙氏一世族入居青州,应当是明天顺年间,即公元1457-1465年,从《青州通史》、《明史》、《刘氏族谱》中查知,刘铭子刘瓒字庭壁,青州人,回族。明成化年间丙戌科进士,初任青州司狱,后官拜江西道监察御史,转陕西汉中兵备道按察司副使,敕封文林郎,刘瓒子汝继是刘氏迁居青州的第三世。《刘氏族谱》记载:永乐元年(1403年),燕王朱棣为向北京迁都,昭迁南京富室充实京畿,次年,命兰公偕二兄长奉旨,同奉太夫人北迁至河北省沧州。景秦年间其六世孙刘铭徙步青州,为青州刘氏之一世祖。既然沙思仁与刘汝继同为三世,那么其一世的迁入时间应该基本相同。
沙氏始祖迁入青州前的居住地,也是我们需要考证的大事,自古以来海上说,陕西说,南京说,云南说层出不穷,但是并没有确凿证据,我们只能通过别族谱牒为参照,来做一个合理的推测。1381年朱元璋派傅友德、蓝玉、穆英征伐云南,沙迪·查尔丁后人,战败无奈归顺明朝,编入傅有德、蓝玉部,忠于蒙元的贵族勋戚或阵亡或被斩杀(如梁王等),所俘世家少年子弟阉割后入王府为奴(如郑和入燕王府为太监等)。洪武十一年(1379年),沙迪·查尔丁后人跟随蓝玉征伐北元,蓝玉“获罪”先后赐死,沙迪·查尔丁后人所部又划归燕王朱棣部统辖,之后,又参加了两次征伐的战争。第一次是1390年,朱棣奉帝命讨北元太尉乃儿不花,在迤都降俘获其部众数万人、性畜数十万头。第二次是1396年,朱元璋又命燕王讨大宁的元军,史书称“大败元军,俘虏数十人”。看来这一仗真的不大。1399-1402年,沙迪·查尔丁后人参加了靖难之役。1402年朱棣登基称帝,随即入籍南京,朱棣夺取皇位之后,更倾向于民族同化政策,《皇明实录》所载,“永乐元年九月,上谓兵部尚书刘俊日,各卫鞑靼人,多同名,无姓,以别之并宜赐姓,于是兵部请如洪武中故事,编置勘合赐姓名,从之。”据推断,沙迪·查尔丁后人应该是在这个时期,确定采用沙姓,理由之一是,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敕封咸阳王、纳速剌丁敕封延安王、伯颜察儿敕封奉元王,波斯语“王”即是“沙”的意思。理由之二是,沙迪·查尔丁支系后人为纪念先祖,故而取沙迪·查尔丁名字的首音以“沙”为姓。理由之三是,纪念故土和曾经的辉煌,故而以“沙”为姓。1421年朱棣迁都燕京,因燕赵大地经常玉春伐元和靖难之役人口大减,明成祖迁都北京时,命富户大族从迁河北,沙氏族人奉命迁居燕赵大地,因此北京、保定、沧州、孟县、天津、张家口等地都有沙家庄、沙家营、沙各庄等回族村庄存在,因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断定,青州一世祖沙荣出生于河北,他于1460年左右奉旨赴青州任府学“教谕”,那么沙荣的出生时间应该在1430年左右。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的三世孙沙迪·查尔丁出生于1256年,沙迪子矣郊生于1280年,矣郊子捏古伯生于1305年,据此推算,沙荣应该是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的十世孙,而中间缺失的一百二十五年记载,却湮没在了不断的迁徙和征战中。
诗曰:“不是他山无寄处,乡音每向梦中亲。”每个地域都有自己的民俗、方言和乡音,据笔者了解,河北沧州、孟县一带回民的民俗、方言和乡音,与山东青州回民的民俗、方言和乡音有着极强的相似度,而一个地域的民俗、方言和乡音,是需要一定数量的人群,经过不断地传承才能保存下来。据此推测,我青州沙氏始祖由河北迁入青州的可能性极大。中国古代有举族迁徒或朋友相约共同迁徒的特点,两晋时期的王氏、谢氏、桓氏等都是举族南迁;北宋岳飞回迁河南汤阴,牛皋、王贵、张显、汤怀等兄弟随行;清末山东人闯关东之时,也大都是朋友搭伴、兄弟同行;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特点。齐鲁学者、回族史学家赵潜,也认为青州沙氏、刘氏、赵氏、杨氏、法氏、脱氏等回族世家,是在不同时期,分批次自从河北迁徒而来。
注:本文的部分内容引用了《元史》《明史》《青州通史》《元代回回姓氏考》《青州回族沙氏谱牒考析》《金岭回族姓氏由来》《刘氏家谱》《赵氏家谱》以及部分网络文章,在此深表谢意!
本文作者,1967年9月出生,中国齐鲁石化公司职工,淄博市伊斯兰教协会副秘书长,临淄区伊斯兰教协会秘书长,神州文学院副秘书长。
上一篇:青州回族沙氏谱牒考析
下一篇:沙姓族源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