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马氏家谱网 >> 马氏宗亲网

马宗佑:一个与教匪斗争的马氏家族

时间:2024/2/22 16:06:25 发布:新闻编辑部

一个与教匪斗争的马氏家族

马宗佑

前不久,笔者同民间文化爱好者刘羽先生一道,在保康县寺坪镇考察发现清同治《马氏族谱》(稿)以及《得胜垭保邑守侯马大老爷功德碑》等文物,印证了一个家族与教匪斗争的史实。

粉河(今称南河)流域马氏系战国名将赵奢之后。赵奢因功勋卓著,被赵王封“马服君”,子孙以马为姓,涌现出了诸如东汉伏波将军马援、蜀汉侍中马良等大批忠勇报国之士。明末清初,马虎、马林等四兄弟由江西平林迁鄂,定居于今保康县寺坪镇皮家坡村,后世逐渐向周边地区延徙。至清同治年间,先后从这个家族里走出1名恩贡、2名拔贡、4名岁贡和13名文、武秀才,成为当地的望族之一。人迁始祖亲历了“白莲会”等邪教为害江西,导致大批民众产业荒废、流离失所的情景,给后世立下了“黜异端,崇正学”的家规。

清朝中晚期,朝廷吏治腐败,社会矛盾加剧。鄂、豫、川、陕毗邻地区邪教活动猖獗,武装起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深受其害。从历史角度看,几次大规模武装起义,虽然对中国社会的进步产生过积极影响,但它终归是靠秘密宗教结社和以封建迷信愚弄群众的暴动组织,缺乏战略谋划和纪律约束,迅速蜕变为祸国殃民的教匪。其极端卑劣行径,不仅受到统治者的严厉打击,也被广大民众所唾弃,最终成为众矢之的。据清同治《保康县志新纂》记载,嘉庆元年(1797)白莲教动乱,保康县仅昭忠祠人祀殉难兵丁就达2086人,就地掩埋在各地“万人坑”中的死难民众更是不计其数。马氏家族数十人参加平乱,捐躯者、立功者不乏其人。居住于今皮家坡村三官庙的第六代祖马侯,就是抗匪的重要组织和领导者,其与田氏先祖田懋德联合抗匪的故事至今传颂在民间。

据传,马侯幼习武术,练就一身过硬本领,可单臂举起120公斤重的石掷子,有“脚穿红铧,头戴红锅”的功夫。田懋德精于法术,有“喷水成雨,撒豆成兵”的神通。二人各怀绝技,勇力不凡,由此盟誓换帖,结拜为兄弟。

嘉庆元年二月,教首“姚之富、齐王氏起襄阳,曹海扬、祁中耀起房竹,王兰、曾世兴起保康,众各数万,四出侵暴,屠戮不辜”(见《清史稿·列传·萧水清》,齐王氏即王聪儿)。粉河流域因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教匪轮番作恶的地域,许多人家财物被抢,房屋被烧,男人被虏,女性被辱。居住在木盘寨的一户山民,母女二人遭轮暴致死。

在百姓面临生灵涂炭的危难时刻,马侯凭着自已的独特社会影响,振臂一呼,纠集起数百人的乡团开展自保。在同一股教匪的战斗中,生擒匪首等重要头目送官府惩办,使乡里获得短暂安宁。 

然而,由于对恶劣形势估计不足,正当大伙儿在马家老屋马龙家里摆宴庆祝胜利时,另一股教匪乘机包围宴会现场,整个院落瞬间陷人一片火海,现场多人遇害,几个未成年的孩子也惨遭屠杀。教匪使乱棍将马侯等人击倒用铁链捆绑起来,带至三官庙曾福湾,又放火点燃马侯家的住房,吼道:“这几个大不是有‘穿红铧,戴红锅’的功夫嘛?今天让他们跟‘真主’较量较量!”于是,把吊锅烧红扣在头上,铁铧烧红挂在腰间,对他们进行灭绝人性地残害与折磨。与马侯一起抗击教匪的马龙、马虎(第六代)兄弟俩被活活烙死。个友从司

田懋德得知马侯等人面临生死劫难,组织附近乡勇翻山越丛林朝三官庙集结,自己端起一碗水和一升小豆,登上附近的田家寨。他口念咒语,一边喷法水,一边向山下撒小豆,顿时瓢泼大雨浇灭了熊熊烈火,成群结队的兵勇手执长矛冲下山来,吓得教匪四散而逃。马侯乘势挣断铁链,拾起长矛接连刺死多名匪徒,两名匪首当场毙命。

传说中的情节今已无法考证,但透过《郧阳府志》“保康士民集乡勇数万讨贼。是月十七日,复保康,擒曾逆献军门”等文字记载,还是可以从中找到答案的。

事后,朝廷议叙剿匪立功人员,马侯获赏戴蓝翎,功授五品衔。马侯在被教匪焚毁的住房原址,按武官宅第规格等级修建了悬山顶式宅院,正房檐脊走兽,雕龙画凤,门窗彩墨,并置有石鼓礅、拴马石、跑马道、旗杆台等。该房直到“文革”时期才破败殆尽,石鼓礅、栓马石和石旗杆、石掷子等物,有的遭破坏遗失,有的散落于民间。马侯的墓碑也被砸碎搬去砌了梯田坎。

时隔60年,马氏家族又一位先祖在同灯花教的斗争中立下奇功。现堆砌于简家坪村一民房砖柱下的《得胜垭保邑守侯马大老爷功德碑》载:“守侯马公,号益亭。大清成丰七年,统兵口口口口于此,遂以黄家垭之地名改为‘得胜垭’……叹其险阻,因商两邑县公及绅商里民等共捐资口不辞劳瘁,不避风雨,自甲申十月兴工,至乙酉七月告竣,将数百年崎岖之道,一旦而口口口大德于后乎!”民国《保康县志》(稿)载:“黄连树垭,咸丰七年破‘红巾贼’处,后改名‘得胜垭’。”

碑记中的马公名叫马永丰,号益亭,生于1813年9月18日,卒年未详。皮家坡马家包人,系粉河马氏第九代祖。初被官府委以团练长之职。

咸丰六年农历八月二十八(1856年9月26日),灯花教教徒在襄阳竹条铺竖旗起义,参与者头扎红巾,时称“红巾贼”。队伍发展到3万余人,先后攻破樊城、襄阳、光化、谷城和新野、邓州等城市。朝廷急命武昌道台常恩、松潘总兵德恩、延绥总兵龙泽厚分率鄂、川、陕官军5000余人,汇聚各地方武装乡团共同进剿。

在清军的征讨下,教匪于当年冬月中旬转移到保康与房县交界的大山中,又分兵东、北、南三路分别攻下保康、房县、竹山、兴山四座县城,所到之处惨不忍睹。仅保康一城,除焚毁县署、守备署、千总署、典狱署、教谕署、监狱、学宫、文庙、明伦堂等公共建筑外,还烧毁了大量商铺、药铺和民房。

教首张维邦(外号张瞎子)、朱长福(灯花教创始人朱中立之子)等率东路军洗劫保康县城后,在南河一带发展信徒,赶猪牵羊,烧杀淫掠,遭到民众的强烈抵抗。马永丰率乡团日夜巡逻在崇山峻岭中,并拆除了往来南、北二河的渡船和木桥,与教匪进行周旋和斗争,竭力减轻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

“成丰七年正月、常恩移军房、保错壤”(见清同治《郧阳府志》校注本2012年9月版第976页)。十三日,马永丰率乡团充当先锋,配合常恩率领的千余名官军,由珠藏洞向寺坪进攻,艰难突破黄家垭关隘,擒杀匪首朱长福及所部上千人。之后,随官军继续参加剿匪战斗,直至取得最终胜利。

此役,是清军与教匪正面战斗取得的首场胜利。之前因剿匪不力被成丰皇帝摘去顶带的常恩得以立功赏复,马永丰也被授赏六品军功,随即受命出任团总,统领全县武装团练防剿事宜,所部共有壮勇、团丁和保甲编民数万人。

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鄂西北地区教患得以平息。为改善保、房两县边界地区道路崎岖险阻的状况,年已古稀的马永丰分别与保康知县陈树菱、房县知县彭熙等商议,动员有钱的绅商里民捐资,亲自督工指挥,组织乡团经过10个月的紧张施工,于光绪十一年(1885)七月,建成今黄连树垭至柳园铺车马道,为晚晴时期鄂西北地区社会稳定与发展做出贡献。其《功德碑》系时任团佐、职员、生员、乡保和绅商里民共同倡议所立。

参考责料:

1.《中国通史》第十卷乙编第六章《白莲教和川楚陕农民起义》;

2.《武汉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太平天因革命时期震阳红巾军起义》。

(此文原载2017年4月《和氏型》总第16期)

上一篇:叶县回族马氏源流初探

下一篇:保康县马氏家族“四十八座坟”的来历

马氏字辈
马氏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