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姓源流
吕姓源流
《史记·齐公世家》云:“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封于申,姓姜氏。夏商之时,申、吕或封枝庶子孙,或为庶人,尚其后苗裔也。本姓姜,从其封姓,故曰吕尚。”《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吕氏出自姜姓,炎帝裔孙。为诸侯,号共工氏。有地,在弘农之间。从孙伯夷,仿尧掌礼,使偏掌四岳,为诸侯,伯号‘太岳’。又佐禹治水有功,赐氏曰吕,封为吕侯。吕者,齐也。”说明吕姓之得,荣光已在;吕姓之来,源远流长。吕姓于公元前21世纪夏民族在黄河中下游的河洛流域崛起、汉民族开始形成时就产生了。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袁义达《中华姓氏大辞典》载明华夏古今姓氏达11969个,吕姓排列前100个大姓第40位。2001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袁义达、张诚著《中国姓氏》称吕姓人口为564万,约占全国12亿人口的0.47%。第6次人口普查,吕姓人口约701.5万余,为全国第40大姓,仍约占全国13亿人口总数的0.47%。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一个姓,一部史,各姓族文化史汇融成华夏五千年的历史巨流。纵观华夏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历程,在每一个历史时期,甚至有遗迹可考,有文字可寻的每一瞬间,吕姓都留下为生存求发展而竭力拼争的痕迹,留下以巨大的代价换来的进步与文明的成果。炎帝开其先河,伯夷功贯寰宇,始祖吕尚兴周建齐,桓公创霸业,不韦倡一统,吕后主朝政,洞宾解人难。至宋,十相驰骋政坛……名宦鸿儒延绵相继,吕姓子孙勤劳耕读,形成我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血缘的和文化的泱瀼淙流。回顾历史,将跨越旷古的漫长岁月,连接起过去与现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寻找未来之路。本章据典籍和新近发现的史料,以朝代更替之序概述吕姓的源渊与流向。
吕姓起源
中华吕姓之源,主要有三:一是姜姓。虞夏之际,姜伯夷佐禹治水有功,誉为心吕之臣,得吕姓,在舜都蒲坂及夏都安邑附近(在今山西省乡宁县境内),建立侯爵国吕国,封吕侯,立吕国于南阳,春秋初被楚所灭。一支迁新蔡,建东吕国,春秋时被宋所灭,它们的后裔皆以吕为氏。姜太公吕尚为伯夷传孙,封于齐传20代,易32君皆为嫡传吕姓。本支得姓早、发展快,且有明晰的世系承传,成为吕姓主体。二是姬姓。春秋时晋景公大夫魏锜采食于吕邑(今山西霍县西南),其号为吕锜,来自姬姓魏国的始封地,子吕相以吕为姓,遂有山西吕。三是出自外姓和外族的改姓。
一、姜姓始祖炎帝及其族属集团
(一)炎帝家族
吕姓自姜太公吕尚,上溯可至伯夷、共工、炎帝,而炎帝出自羌族。
羌族,西戎的一支,在史前传说时期(夏朝以前),为中国西北部的重要部落集团,《史记·六国年表》说“禹兴于西羌”。其原始分布在河西走廊之南,洮岷二州之西,分布的中心在青海东部古之所谓“河曲”(黄河九曲)及其以西以北各地。《后汉书·西羌传》云:西羌“滨于赐支,至乎河首,绵地千里。……南接蜀,汉微外蛮夷,西北接鄯善、车师诸国”。《后汉书·西羌传》又谓,西羌始族无弋爱剑畏秦之威,“亡入三河间,诸羌共畏事之”。此三河,李贤注以为即黄河、赐支河、湟河。可知黄河上游所谓九曲之地及其以西以北各地是羌族最先居住的地区。
羌族最初以畜牧、射猎为业,大部羌族在“河曲”活动;一支羌族从原居地分离出来逐渐向东方游牧,新石器时代末期,已游牧于中原地带。到西周、春秋时期姜姓封国已有齐、吕、申、许,是羌族在东方的新发展。这些部族,成为华夏民族的主体部分。这时的人类,已越过血缘群婚发展到族外婚。新的婚姻关系,使羌族少典部落之君主与诸侯有娇氏之女任巳(似)、又名女(安登)婚配于烈山生炎帝。可知,炎帝系少典、有娇两氏族之后裔,距今约五千年(姜竹:《始祖炎帝神农传略》推断为公元前5129年)。炎帝长于陕西姜水滨,身体魁伟健壮,名魁傀,又名轨,因以姜为姓,为姜姓始祖。《商君书·画策》载:“炎帝神农氏,姜姓之祖。”《帝王世纪》云:“炎帝纳奔水(赤水、承桑)氏之女,名听沃生二子临魁、柱,女名精卫。”
“伏羲氏没,神农氏作。”炎帝此时设“都”于陈(即淮阳),地处中原,创建“中国”,所谓“河南在华夏(华山、夏水)之中,故曰中州(华夏即中原)”;以火德王天下,以火纪官(春官为大火、夏官为鹑火,秋官为西火,冬官为北火,中官为中火),故称炎帝。《易·系辞下》云:“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故崇称神农。后神农迁徙山东曲阜,原名大庭,亦曰大庭氏,以此为中心建立“大神州”,在位120年,寿享140岁,葬长沙(湖南)茶乡之尾,是曰茶陵,所谓天子墓,西汉置县。
炎帝传位于2世帝临魁,奔水氏生,在位80年;3世帝承(临魁子),在位60年;4世帝明(承子)在位49年;5世帝宜(明子),在位45年;6世帝来(宜子),在位48年;7世帝里(来子),在位43年;8世节茎(里子);9世克(茎子);10世帝榆罔(克子),在位55年。榆罔与黄帝轩辕氏作战,(一说榆罔侄祝融部落与炎帝战),败于阪泉(今河北怀来《晋太康地志》说在河北涿鹿;《梦溪笔谈·辩证一》说在今山西运城市解池附近),两族趋于融合,黄帝成为统一的领袖,降帝榆罔于路(山西),炎帝系遂绝,合500年许。与此同时,黄河下游强大剽悍的九夷部落,在蚩尤(传亦为炎帝后裔)的统率下,以山东为根据地向西发展,勇猛进入华北大平原,在涿鹿山(今河北涿鹿县东南)于炎帝部落(一说与炎帝部落共工氏)遭遇,炎帝部落败而西退求助于黄帝,炎黄两部落结成联盟起兵东进,再度于涿鹿与蚩尤战,蚩尤大败,被擒杀于冀州之野。这就是炎黄五千年文明史的奠基之战—涿鹿之战。(参见冯克诚、田晓娜主编:《中国通史全编》,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版)。
炎帝帝系虽绝,炎帝部落也融入黄帝部落,但世系连绵,榆罔之后有钜及侄祝融、伯陵,祝融之后术嚣—勾龙—垂、信,垂之后15世伯夷,信之后15世夸父,第45代孙吕尚……
炎帝在位时所处的时代推断为新石器时代末期,父系氏族公社初期,原始社会趋入尾声。是时,中原一直有成千上万的氏族部发展了农业、医药、畜牧业和文化科学,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蚩尤战败后,包括蚩尤部落在内的中原各氏族部落进一步融合繁衍,在黄河流域长期生活下来,成为中华民族的主干,“炎黄子孙”的来历,正如顾颉刚说:“姬、姜者向所视为华夏中心者也。”现代考古也发现,中原古文化和北方古文化区系以各自的风格向前发展,长江流域同时也产生了先进的文化,在中华大地异彩纷呈,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
(二)治“国”之道
炎帝虽位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列,但他不是统治人的帝王,他领导、掌理部落和开创基业的方略、方法,可归纳以下六种。
1.计里分州—“地东西九十万里,南北八十五万里”,所谓“地以里计,始于神农”。分为九区,谓之九州,人居一方。所谓“南交趾,北幽都,东旸谷,西三危”是其封域。中国称“神州”出自神农。
2.设立明堂—即现代议会雏型。神农、黄帝皆有明堂,“盖合部(落)民议事之所”。所谓“神农之治天下也,月省时政,岁终献功,以时赏谷,祀于明堂。”
3.朴俗简政—“其俗朴、重、端、悫(确),不忿争而财足,无制令而民从;威厉而不杀,法省而不烦。”
4.创绘舆图—“白阜图”地形脉道。白阜为神农图画地形,通道之脉。所谓“舆地图,始于神农”。
5.结绳纪事—我国纪事法分为三个阶段:图画、结绳、书契。所谓“图画始于伏羲(八卦),结绳始于神农(重八卦复演六十四卦,含数学)”,“神农结绳为治而统其事”。
6.创立商业—集市廉行交易,定于每日中午集市。所谓“列廛(市场)于国,日中为市”。集市之时,以物易物,为中国原始之交易行。所谓“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同时修德行,通海盐。诸侯夙沙氏煮海为盐,不从神农之命,而神农不用武力,只自修其德,于是夙沙氏之民自攻其君而来归,海盐来源遂以畅通。
(三)发明创造
1.发明农业。“炎帝(神农)氏族,最早发明并发展了农业,已被历代学者所承认,而且尊之为农业之神。”(《中国通史》)《易·系辞下》云:“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当时的陆地,除了水、岩石、树木和其它野生植物外,不会给人们留下种植的空间。炎帝氏族在生活实践中,偶尔发现自然之火烧掉森林之后长出人们可食的植物,就领导人们去开垦、试种、收获。为了开拓种植空间,变森林为农田,便“烧山沃土”,所谓“刀耕火种,以启山林”。史书云:中国农业首创于淮汉间之丘陵地,最早志于厉山(湖北随县),即后人称谓的“烈山”,炎帝“以火德王天下,故称炎帝”。《史记·补三皇本纪》还说:“神农既育,九井自穿,汲一井则九井动。”说明水利已得以开发。其次,创制农具:烧山之后,有了生产空间,就需要松土种植。所谓“斫木为耜,揉木为耒(柄),”耜、耒就是神农最初发明的农具,为现代锄、犁之前身。
神农还亲尝百草、五谷,种植菽、麦黍、稷、稻,开始了农业。
这是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事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大进步,是祖先神农氏炎帝对人类的伟大贡献,故被后人尊为农业之神。
2.创立医学。炎帝还是中国医学之鼻祖。他“尝百草、定医术,试水泉,创针炙”,从认识到实践,“明察,知化,亲尝,辨别,判定,身行”,留下“日遇七十毒,百死百生”的传说,真所谓:“不耻身之贱,而愧道之不行,不忧命之短,而忧百姓之穷。”还试“水泉之甘苦”,分饮用之区别;创制针炙,所谓“神农制针炙,作巫方。”中医药和针炙是中医学的两大支柱,先祖神农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3.创陶制具。“神农作陶”始有罐、瓦器等陶器。“神农始作几、杖、床、褥、枕、剑等·····.”人们始有用具。这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又一大进步。
4.初兴祭祀:(神农)始作蜡(读乍)祭。古天子于年终,合聚万物而求飨于神,是神农过(谢)年之创行,所谓“祭祀始于神农”,秦后改为腊祭。纪念先祖的祭祀之风,流传至今。
5.制乐作乐。“以瓦为框,以革为面”,搏土作鼓,“削桐为琴,纠纠为弦”,始作五弦,所谓“作五弦之琴,咏丰年之歌!”
6.创制熟食。“民始有谷,加于烧石之上而食,”即在石片上烧烤食物,然后陆续有茶、酒、醋、盐、粉等食物发明。
(四)科研创举
1.研制历法:神农为中国“历法”始祖,他“定日、月、星辰、冬至,分昼夜。”以三十日为一月,十一月为冬至。
2.归藏易经:“炎帝重八卦之数,究八八之体为六十四卦,”名之曰《归藏》,所谓“伏羲作连山,神农作归藏,黄帝作坤乾,易之始自伏羲,三易之本自三皇。”
3.成书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为中物、矿物为主要材料的药物365种,并分上中下三品。
4.食经:《神农食禁》七卷,为禁饮食毒害身体之食物保健书;还有《杂子技道》二十三卷,《食禁》一卷。(以上参见姜竹《始祖炎帝神农传略》)
(五)炎帝族属集团
相传炎帝的后裔有四支:“一是烈山氏部落,种谷物蔬菜,被奉为稷神;二是共工部落,能治水,奉为社神;三是四岳部落,其后发展成四个分支,即齐、吕、申、许;还有一支在汾水流域,后来残存的有沈、女、蓐、黄四部。炎帝部落早期以渭水流域为根据地,以后有一部分东移,沿渭水、黄河两岸发展至今河南、河北、山东交界地域。炎帝部落在东移过程中曾与黄帝部落和东夷集团的蚩尤部落交战,基本活动范围在中原地区。炎帝部落子孙繁衍昌盛,据说在东方建立了24个小国,势力相当可观,也说明炎帝部落是华夏族的主要组成部分。”(《中国历史三百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3月版)四岳等部落的分布状况是:
申:在河南唐河县境。《诗》:“被其之子,不与我戊申”;《传》:“申,姜姓之国。”
吕:在今河南南阳市境。《说文》:“昔太岳为禹心吕之臣,故封吕侯。”《国语·郑语》:“南有荆、蛮、申、吕”,“申、吕姜姓也。”
许:在今河南许昌市境。《广韵》上声语韵,“许”字云:“出高阳汝南,本自姜姓炎帝之后,太岳之胤。”
厉山:在今湖北随县,临近河南省。《礼记·祭法》:厉山氏,郑玄注:“厉山,炎帝也。起于厉山,或曰有烈山氏。”
也有分布在黄河以北,并散见于今山东境内者,如:
共:在今河南辉县境。徐旭生所著《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有详细考记。
齐:在今山东淄博市境。《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孙伯陵。”《左传》昭公二十年:“昔爽鸠氏始居此地(齐),季则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蒲姑因之,而后太公因之。”可知伯陵早在周代以前即定居齐地。
州:在今山东城阳。《世本》:“许、州、向、申,姜姓也。”《括地志》:“密州安丘东30里,古州国,周武王封为淳于国。”
向:今山东莒县南。《春秋经》隐公二年:“莒人入向”,疏:“向,姜姓。”另外,由炎帝神农氏姜姓开始,经王帝赐姓及诸侯命氏,至周朝封太公于齐止,历经二千余年,其间有史料可考的分支命氏者计有190个,其中单姓121个,复姓69个;齐太公(吕尚)以后又有263个姓氏,其中单姓159个,复姓104个,合计453姓。这些姓氏后来有的已入为他姓。
另相传,越、泰、寮、缅等国家,也有或自称炎帝后裔者。
二、吕姓得于伯夷
(一)伯夷所处的时代
距今约五千年之久,炎(帝)、黄(帝)时代,我国历史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化。继之出现了私有财产。私有制的出现,标志着原始公社制开始解体。
随着私有制的发展,氏族和部落联盟的首领,为了掠夺财富、土地和奴隶,便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
就在炎黄时代,黄河流域居住着一些著名的部落和部落联盟。有炎帝部落、黄帝部落、少昊部落、太昊部落等所组成的各个部落联盟。这些部落联盟,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侵吞财富,经常发生战争。传说经过“涿鹿之战”、“坂泉之战”等一系列的战争后,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组合在一起,长期生活在黄河流域,构成华夏族的主体,这就是华夏民族统称为“炎黄子孙”的由来。由于部落联盟之间的频繁战争,在部落联盟内部形成一种联盟首领的推选制度,选出的首领来领导战争和处理联盟内部事务。有关尧、舜禅让,舜、禹治水和对三苗战争的传说,就是这一历史时期的留影。
吕姓先祖伯夷是炎帝的后裔,为炎帝之15代孙,也有16代孙之说,为姜姓,是尧、舜、禹三代之治世良臣。《史记·五帝本纪》:“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龙、锤、益、彭祖自尧时而皆举用。”又“舜曰,嗟,伯夷,以汝为'秩宗'(掌宗庙礼仪的官)夙夜维敬,直哉维静洁”、“伯夷之礼,上下咸让。”《尚书·孔传》:“舜帝传位给大禹,伯夷佐禹掌四岳。”《史记·齐太公世家》:“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有功。”伯夷在三代时期的历史作用显而易见。
虽然,尧、舜时代为禅让制,然《史记·五帝本纪》却有“尧崩……舜辟丹朱(尧之子)于南河之南”的记载,也有“禹辟舜之子于阳城”之说。这说明尧、舜的禅让制潜伏着向君主世袭制转化的因素,君主世袭制与禅让制,两者之间的斗争是非常激烈的。而对这场社会变革,伯夷始终头脑清醒,顺应潮流,故禹逊位于伯夷,伯夷不受,然后被封到南阳宛西建立了吕国,稳步地从原始社会过渡到阶级社会。所以《墨子·所染》描述的那个时代的诸多英雄就肯定了他:“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独染丝染也,国亦有染,舜染于许由伯阳,禹染于皋陶伯夷,汤染于伊尹仲虺,武王染于太公周公,四王者所染当,故王天下立为天子,功名蔽天地。”
三代时,有东夷部落首领伯益,传说禹老时,按惯例,应推选伯益为继承人。但禹在长期持政中积蓄了雄厚的实力。《史记·夏本纪》载:“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竹书纪年》:“益干启位,启杀之。”启破坏了民主选举部落联盟首领的惯例,自己继承父亲的位置。从此,君主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中国历史由“公”天下转变为“家”天下,奴隶制社会夏朝产生了。
(二)伯夷得吕姓建吕国
《国语·周语》云:“共工崇伯鲧用封土的办法治水失败后,大禹继之治水,改用疏通的办法,共工之从孙四岳佐之······帅象禹之功,度之于轨仪,莫非嘉绩,克厌帝心,皇天喜之,祚以天下,赐姓曰“姒',氏曰“有夏',为其能以嘉祉殷富生物也。祚四岳国,命以侯伯,赐姓曰“姜',氏曰“有吕',为其能为禹股肱心膂,以养物丰民人也。”《说文解字注》称:“吕,脊骨也,昔太岳为禹心吕之臣,故封吕侯,以心吕之意命其地,而侯之。”“心吕”系赞誉之义,因有功受赞誉而得氏,可见吕氏之由来非凡。伯夷襄助大禹治水,历时13载。洪水平定之后,伯夷被封宛西(今南阳西)而得国。从此吕氏家族扎根于此,故称吕国,因氏而得国。《元统志》云:“今南阳县西有董吕村,即古吕城。”《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云:“吕城在南阳县西30里,今名董营。”《明统志》云:“吕城在府城西30里,虞夏时,封吕望先祖于此,今名董吕村。”《路史·国名记甲》载:“吕,侯爵伯夷之封,杜预谓在南阳宛西。”
先祖伯夷在这里带领子孙生息繁衍,建造了自己的家园。到周穆王时,吕国的君主吕侯,既是吕国的君主,同时又供职于西周司寇。故唐代颜师古注曰“吕侯,周穆王司寇也”,负责掌管刑狱、纠察之事。此职即后世的刑部尚书之职。周穆王四十年,天下大乱,次年公元前951年,周穆王为了稳定国家政局,命吕侯作《吕刑》,为我国周初的一部刑书,因系吕侯所作而故名。吕侯秉承先祖抑虐爱民之遗风,目睹故国一带广大奴隶饥馑役毙,禽兽不如,随时都有被宰割的悲惨遭遇。所以他在《吕刑》中明确宣称政令的威严性,使臣民均不敢触犯刑律,法教彰明,使臣民均明白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吕刑》的制订,说明吕国在当时诸侯国与诸侯部落错纵复杂的环境里,已成为一个文化发达、社会体制相对先进的诸侯强国。故《吕刑疏》称:“吕侯为司寇之卿。”郑玄云:“吕侯王命入为三公。”又引书说:“穆王以吕侯为相,并命吕侯作《吕刑》。”《国语·郑语》说:“申吕方强”。在南阳的吕国衰落灭亡后,部分遗民被迁到湖北蕲春,另有一支则迁于新蔡,故《国名记甲》引图经说:“新蔡为古吕国”;又注云:上蔡有郙亭又有郙乡。郙与郘同。盖吕加邑旁作郘。《左传》成公七年:“取于申、吕以赏田。”沈钦韩《春秋左氏传地名补注》卷六称:“按续志,汝南新蔡有大吕亭。”注引《地道记》曰:“故吕侯国。”《水经注》:“新蔡县青陂之东有大吕亭,西有小吕亭。”新蔡县南临的淮滨县西有闾河,亦即吕河,由正阳流入淮水,河东又有吕台,都因吕人分布于此而得名。而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卷二十三吕云:“吕侯国在蔡州新蔡……周宣王时改吕为甫。”从此吕、甫分开,在南阳的叫吕,在上蔡的叫甫。上蔡之吕又叫东吕,南阳之吕又叫西吕。东吕当系吕人拓植之地,到东周前期被蔡国所并。新蔡吕国灭亡后,遗民主要分布今河南南部及安徽北部。
历经夏、商、周一千多年,见于文献最早的历史人物,是伯夷的传人吕尚。他是姓氏混一的第一吕姓,辅周灭商,封为齐君,一脉相传,成了吕姓的嫡裔支系,故当代吕人共称吕尚为吕姓始祖。有的古谱记载太公为伯夷30代孙;浙江上虞县《吕氏宗谱》记载太公为伯夷45代孙,伯夷至20代石人均为侯,自21代亦山起不再为侯。所以《史记·齐太公世家》说:“夏商之时,申吕或封支庶子孙,或为庶人,尚其后苗裔也。”实际上,以上两个族谱还只是比较直线和单一的世系记载,据《姓纂》、《姓考》、《世本》、《通志》、《史记》、《路史》、《吕氏同宗及支系源流考》、《炎帝神农姜姓诸氏渊源顺序考》等姓氏典籍记载的伯夷支庶姓氏还有37个:
伯:伯夷之后有以伯为氏的。
噎:共工生噎鸣,是为伯夷。伯夷之后有以侯名“噎”为氏的。
鸣:伯夷之后有以“鸣”为氏的。
岳:伯夷为四岳侯伯,尊称太岳。伯夷之后有以官名“岳”为氏的。
公孙:太岳伯夷之后。春秋时诸侯之孙以族“公孙”为氏。
玄氐:太岳生先龙,先龙生玄氐。伯夷之后有“玄氐”氏。
氏:出自氐羌(种族名)。氐羌族之后有“氐”氏。
羌:玄氐氏之后有“羌”氏。
羌戎:玄氐氏之后有“羌戎”氏。
休:羌氏之后有“休”氏。
纯:西羌之后有“纯”氏。
浪我:西羌酋长有“浪我”氏。
造:西羌之后有“造”氏。
布:西羌之后有“布”氏。
乞:玄氐氏之后有“乞”氏。
彡:西羌氏之后有“彡”(sa)氏。
函井:羌氏之后。旱林氏所改。
同蹄:羌复姓,望出北海。
杨:氐族之后有“杨”氏。世居仇池。
旅:伯夷之后有“旅”氏。
礼:伯夷典三礼(官名),其后有以官职为氏的。
锡我:太岳之后有“锡我”氏。
止:太岳之后有“止”氏。
文:太岳之后有“文”氏。许文叔之后谥为“文”氏。
苴:太岳之后有“苴”(ju)氏。
且:“苴”氏所改(且音ju)。
冻:且氏之后有“冻”氏。
刑:古刑官(伯夷作刑,又有吕刑、甫刑)之后,以官职为氏。
许:周武王封太后伯夷之后文叔于许国(今河南许昌)男爵,其后以国名为“许”氏。
鄦鄦:国名,通许或作无邑。炎帝太岳之胤,甫侯所封(在颍川)。后人以“鄦”为氏。
鄦叔:侯名,太岳之后文叔封于许,其子孙有以“叔”为氏的。
函:太岳之后有“函”氏。
容城:许文叔之后有迁于容城的,其子孙以地名“容城”为氏。
甘:夏时侯国,姜姓。洛阳南有故甘城,世为之鉴城。
申:伯夷之后封于申(今河南南阳县有故申城),其后以国名“申”为氏。
申屠:申氏之后有居安定屠原(甘肃固原县)者,以“申屠”为氏。
南宋学者朱熹于淳熙十四年(1187年)所撰《吕氏源流图谱序》还记有伯夷后裔的支庶姓氏100个:符氏、氐羌氏、马氏、隗氏、狄氏、皋、落氏、戎子氏、戎氏、袁讫氏、解律氏、解批氏、乌获氏、讫骨氏、一利吐氏、异斯氏、回讫氏、仆固氏、浑沌氏、拔野古氏、同罗氏、思诰氏、契苾唐神着氏、阿思布氏、骨嵛屋骨氏、思高车氏、泣伏利氏、叱卢氏、一族氏、大连氏、窟贺伏氏、达簿干氏、阿嵛氏、莫允氏、俟分氏、副伏罗氏、乞表氏、希淑沛氏、路子婴儿甲氏、路氏、路中氏、甲氏、榆氏、墨氏、墨胎氏、默怡氏、怡氏、台氏、伊挚氏、耆氏、伊耆氏、伊氏、尹耆氏、阿氏、衡氏、衡伯氏、孤竹氏、竹氏、竺氏、纪氏、荆列氏、隽氏、彰氏、淳氏、淳于氏、于氏、列氏、厉氏、麓氏、神氏、灵氏、农氏、夷氏、节氏、烈氏、乐氏、山氏、邹屠氏、戎子道朔野有葛释氏、宇文氏、宇氏、普氏、俟豆氏、库莫氏、费氏、头氏、阿会氏、莫贺费氏、李氏,还有列、舟、骀、戏、恰、向、州、薄、甘、随氏等。
上一篇:吕心惠:研讨族史 与时俱进
下一篇:吕氏字派(统一字派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