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氏家谱网 >> 高氏宗亲网

《中华高姓总谱》为什么要研究东夷族

时间:2024/5/16 16:26:58 发布:新闻编辑部

《中华高姓总谱》为什么要研究东夷族

中国殷商文化学会·高姓历史文化研究会荣誉会长

《中华高姓总谱》总编 高若敏

《中华高姓总谱》为什么要研究东夷族,特别是研究高夷族。传说在远古历史中,中国中原主要地区有四个氏族族系,即:华夏氏族(炎帝族系、黄帝族系)、东夷族系和苗裔氏族、百越氏族,周边还有巴蜀、百濮、西羌等,其中主要是华夏氏族(炎帝族系、黄帝族系)、东夷族系的活动。而炎帝族系、黄帝族系、东夷族系注①三大族系不但各自在远古历史中发挥的重大作用不相上下,后来开始形成的华夏族主要是这三大族系(有大部分夷氏族包括大部分高夷族在其中)融合形成。并(还有东夷族包括部分高夷族及其他各周边氏族)产生了许多历史中的少数民族,并经过历史的融合发展至今还有56个民族。再后来的汉族更是离不开这三大族系的构成,而且在历史长河中又有许多历史中的少数民族融入了汉族。

现在汉族中的主流高姓和25个少数民族高姓的产生和发展更是离不开东夷族,特别是离不开其中的高夷族。首先,是甲骨文中的“高”字来原于高夷族所建的房子,也就是来原于高夷族之名,高夷族的存在为以后高姓产生垫定了历史条件和前提;其次,是有了高字的产生,才有了古历史中(甲骨文记载的)殷商时期诸侯国“高国”、“高方”,甲骨文的这些记载对之前有“高夷族”存在以及以后的高姓产生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根据和意义;第三,黄帝时期的高姓是因黄帝族融合他族的策略(通过走婚、娶妻)也吸纳融合了高姓,但融合并未改变高夷族的高姓,如高阳氏族、高辛氏族的存在和黄帝臣高元(据《世本》)以及以后的高奔戌(据《竹书纪年》)、高渠弥、高克、高厚、高子容、高崎、高无丕(据《左传》)等;第四,姜太公先祖伯益(舜帝、夏禹时期的人)就是东夷族(24个凤族之一,伯益原是玄鸟族,即燕族,高夷族人,后也称凤鸟族)的领袖,可见伯益与高夷族有关联,而且伯益助禹治水有功,从伯益开始就曾被舜帝赐姓姜、封吕国,伯益的后裔姜太公既姓姜又姓吕,齐国高傒就是姜太公的第11世孙,齐国高强(姜太公第16世孙)也是齐桓公(姜太公第12世孙)的后裔;第五,当今25个少数民族高姓中,多认为自己的高姓出自高阳氏族(出高夷族)或高辛氏族(出高阳氏族,高夷族);第六,历史中的一些少数民族改高姓(后融入了汉族),其中有的也与东夷族中的高夷族有关系,如唐朝时(唐太宗、唐高宗时期)高句丽国灭亡后的王族高姓和 350 万百姓散迁时,有 150 万渤海国高姓,其中有贵族、还有百姓自愿随王族改高姓的,迁往异地(包括中原)的沿路有许多高姓的村落(如北京北部的一些村落),这只是其中之一起。注②高句丽国最后一位高藏王被解往洛阳后,被武则天招为侄女婿,生子高德武,高德武生子高文简,后裔庞大族系绝大多融入了汉族,这仅仅是高文简一支。所以,研究中华高姓的初始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研究东夷族,特别是离不开研究高夷族(包括高句丽)。只有汉族的他姓改高姓,与东夷族(的高夷族)关系不甚太大,但也不能排除有的其他汉姓也是出高夷族,如伯益的其他后裔姓氏。

总之,在我国历史长河中,至今形成的中华56个民族,与中国汉族高姓和25个少数民族高姓(归纳为高姓五大渊源)的产生发展历史过程是完全一致的。

注①:40多近50个夷氏族在当时也并非团结成了一个夷氏族集体,也是有分有合。曾分成几个,如:蚩尤氏族集团,东夷氏族集团,凤鸟氏族集团(24个凤鸟氏族,包括高夷族)等。还有少数个别独立的夷氏族,如:博姑夷、莱夷等始终留在山东没有他迁,随齐国后入汉族。

注②:公元676年,唐朝廷放回被俘的高句丽末代国王高宝藏回平壤让其担任唐安东都督府的安东都督,并册封其为朝鲜王。公元681年,高宝藏因阴谋策划脱离唐朝控制,而被唐朝廷削去官爵并流放到四川。高宝藏被唐朝俘虏回长安后,武则天将侄女许配高宝藏,生儿子高德武(后有孙子高文简),高德武被任命为安东都督,究其原因是因为高德武自小在唐朝首都长安出生及长大,深受中国文化影响,容易控制也不会背叛唐朝。(高文简后裔众多,据高文简后裔明嘉靖年首辅高拱亲记叔侄共68支,今散居山东、河南、浙江、江苏等各处,尤其山东、河南居多。高宝藏、高德武、高文简应有高夷族血缘高句丽族人,后均归汉族)

上一篇:《中华高姓大典》(福建卷)付梓,宣告了首部全方位综合展现福建高姓文化大型典籍著作的诞生

下一篇:《中华高姓总谱》是一部全面梳理并展现中华高姓历史文化的大型综合性著作

高氏字辈
高氏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