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邹氏家谱网 >> 邹氏宗亲网

以国为氏邹姓的发源与发祥地——东鲁

时间:2024/7/29 16:49:02 发布:新闻编辑部

以国为氏邹姓的发源与发祥地——东鲁

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发源地。判定一个姓氏的发源地,大致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这个姓氏的开姓祖的主要活动范围是否在此地;(2)开姓祖的直系先祖是否与该地有较深的渊源关系;(3)开姓祖的直系后裔是否在该地生存和繁衍不低于五世以上;(4)这个姓氏的特色文化是否在该地的文化遗存有明显的表现。根据以上几点,我们便可以认定国姓邹氏的发源地为东鲁。

鲁,乃今山东省的简称。山东省的大部分地区在春秋战国时为齐国和鲁国所踞,故后世又称齐鲁大地。商周鼎革,周公东征,成王将殷六族和旧奄国(今山东曲阜旧城东)地,连同奄民,分封给伯禽所建的鲁国。鲁国实行周公典章制度最为彻底,成为“礼乐”之邦,备受诸侯各国景仰。故后世为宣示对周礼和儒家学说的推崇和景仰,遂将山东统称之为鲁。又因鲁国在中原之东,故又将鲁称之为“东鲁”。朱东润先生说得简洁明了:“鲁国在东方,故称东鲁。”(《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二分册,上海古籍出版社)以国为氏邹姓族人一直将东鲁视为自己姓氏的发源地。

为了考证国姓邹氏的发源地,我们除了查阅大量邹氏宗谱的相关资料外,还亲赴山东进行了近一个月的实地考察。我们认为,将东鲁作为国姓邹氏的发源地是正确的。理由如下:

(1)不仅国姓邹氏的开姓祖邹穆公改邾为邹的邹国位处东鲁,而且其直系先祖都同东鲁这片土地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

邹国乃改邾而来,因此,其疆域基本上是维持在原邾国旧地之上。邾国在曹侠受封时,其疆域只不过数百里方圆的弹丸小国,且为鲁国附庸。传至夷父颜时,邾国已发展为与鲁为邻,北至漷(今山东滕县漷水一带),东至沂(今山东省中部沂山),中踞邹峄的拥有离姑、绞茅、闾邱、虫漆、咸虚、虚邱等二十余邑的国家。由此可见,穆公虽改邾为邹,其国疆域仍在与鲁国为邻的旧邾国范围之内。穆公改邾为邹后,以国为姓的邹氏便又由此而生。如果再从邾国上溯至曹国,还可以发现,邹氏的直系先祖晏安所受封的曹国亦在今山东省范围之内。因此,将东鲁称之以国为姓的邹氏的发源地是符合史实的。

(2)楚灭邹国后,迁其君于楚,封其君为巨鹿侯,国姓邹氏的一部分人始离开故土,并由此徙往外地,与故国旧地的邹姓同时繁衍,但发源地仍为东鲁。

穆公死后邹国尚在,穆公之孤仍以邹为姓。《吕氏春秋》就有“邹公子启”的记载。因此,东鲁为国姓邹氏的发源地应无疑歧。又据《邹县志》载,穆公死后七世,邹国方为楚所并。楚并邹,封其君为巨鹿侯,迁其宗室于楚之禹王城而未灭其族。从这件事情看,楚并邹时,必未遭遇邹国的激烈对抗,否则,也就不会仅迁其宗室并封其君为侯。也正因此,邹之宗族方得以保全并传衍。邹国宗室被外迁后,邹国故地的邹国部分宗族和许多臣民仍以邹为姓。这也更进一步说明山东乃国姓邹氏的发源地。

(3)邹文化在齐鲁大地得以传承和发扬,并被后人与鲁文化并提而称之为“邹鲁文化”,这也从侧面证明了东鲁就是国姓邹氏的发源地的论断。

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特色文化,如陈姓的守信之义,吴姓的贤让之德等等。邹姓的文化特色是非常鲜明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邹姓文化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有不可缺少的地位,是中国姓氏文化中色彩绚丽的奇葩之一。邹姓文化特色虽然涉及面较广,但仍可以用“守义秉礼,仁爱利民”八个字来概括。这八个字虽然不是儒家学说的全部,却是儒家学说的精髓之所在。这种“守义秉礼,仁爱利民”的文化特色,在以国为氏的邹姓中表现尤为突出。对此,唐代大学问家韩愈曾有长文彰显。韩愈曰:“邾其犹有圣人之泽欤?春秋之初,克(即仪父克,邾侠十二世孙)之未命,犹以字称,克之既卒,始以子禄,其得齿于列国者。后鄫子见戕,须句蒙耻,而威虐是肆,庶其窃邑黑肱(叔术之裔孙,滥国国君,后以国投鲁),专地而奸宄,内讧会盟属齐,厚敛私吴,君为晋俘,国习卫讨,宋壘在郊,我兵狎鄙,而强大外陵藐然之,邾亦几于无足称者矣。然君子所为犹有取于邾者,岂谓是欤?考之经数(原文为二,乃传抄之误。邾之受国至穆公改邾为邹至灭国,共传二十九世,长达七百来年。故将二改为数。——编者注)世,百余年间,小国之睦于交邻,谨于事伯,最为有常者,莫邾君若也。其君臣之贤,多足称纪。而守义秉礼之风,类非当时之大国之所可及。吁!亦有所自来矣。且我自桓公之世,邾称人以朝之者一;宣公以来,邾称可以朝者六,会公者一,奔丧者一。自其他近之小国,虽时有好鲁之事,盖未能邾之有常者,非交邻之睦欤?齐桓之伯,首从北杏之会;宋襄之伯,亦与曹南之盟;晋文之伯,亟听于温之役。定公之会晋者十一,宣公之会晋者十七,庄公之会晋者一,自其他畏晋之小国虽鲜有不从晋之事,盖亦未能如邾之有常者。非事伯之谨欤?仪父盟蔑之举,首能亲贤以修好。籧篨(即邾文公)迁绎(一作峄)之谋,不惮亡身以利民,皆卓为贤君。求之当时诸侯,往往纵兵残民,信鲜俪矣。叔术(夷父颜之弟。颜被周宣王诛杀后,宣王命叔术继任邾君。叔术不盲从周室,即位不久即率邾军为兄报仇,将害死夷父之元凶鲁国大夫鲍广父和梁买子诛杀。叔术还娶寡嫂盈氏,并生有一子名盱。当侄儿夏父成年后,叔术乘周宣王去世之机,将邾国君位拱手让于夏父。夏父感激叔父之恩,欲将邾一分为二,与叔各治一半。叔术坚拒。夏父欲将三分之一的国土让于叔,叔又拒,四分之一亦拒。最后,夏父硬将邾国五分之一的滥地<今山东滕县东南虑昌乡>封给叔术。叔术再三推辞不得,只得率其子及家人移居滥,建立一个附庸于邾的小政权,即滥国。滥国至黑肱时,叛邾而降鲁——编者注)治国之仁,足以及其子孙。茅彝(名鸿。邾姓时鲁伐邾至于城下。鸿束帛垂城乘舟至吴求援。吴为之出师伐鲁,鲁乃释还邾君退兵。——编者注)之义,足以存宗社,皆卓为贤臣。求之当时,列国大夫莫非徇利背君,抑可谓绝无而仅有矣。孰谓区区之邾谫焉?若不是以自存,而君臣上下之间顾有是邪?异时捷菑,介晋以求立,郤克以八百乘之众至于城下,邾人以一辞以却之。盖昔时者宋之得施于郑,戎之得施于曹者,晋鲁不得以行之于也。楚灵合诸于申以称伯,汰心虐熖震摇中华,宋、郑文侯,奔走恐后,邾人亦独晏然,恃鲁以不会,盖昔者,楚成共所能令于蔡、郑,吴夫差所能会于鲁、卫者,灵王独不能以加之于邾也。吁!蕞尔之邾,果何以得此于晋楚邪?庶几守义秉礼之风,亦略可观矣。吁!鲁之击柝闻于邾,其始密迩。洙、泗之地濡染儒书之习,有闻周公仲尼之教而兴起者乎!盖至穆公之时,邹与鲁関(哄),民不死难,而仁政之言,亲上死长之训犹得闻于先生大儒之口,则邾之为国犹未至于空虚也。不然以微国而介于齐、晋、宋、鲁之间,何啻若豕在馁虎之侧,何以寿其国至于久而不倾哉!”(引自《邹县志·国君志》)

从以上引文中可以看出,韩愈认为邾(即后来的邹)这样的蕞尔之国之所以能“寿其国至于久而不倾”,就是因为“其君臣之贤,多足称纪。而守义秉礼之风,类非当时之大国之所可及”。邾国“君臣之多贤”,韩愈列举了迁都之文公,改邾为邹之穆公和让国的叔术,他们不仅守义秉礼,而且亲贤利民,广施仁政。而贤臣虽仅列举了茅彝,但从邾(邹)历史上看,这类贤臣比比皆是。因此,韩愈将“守义秉礼”,“仁政”“利民”作为邾(邹)寿国至于久而不倾的原因是非常中肯的。韩愈所言“守义秉礼之风”的“风”,尤其值得我们深思。所谓风者,即风气和风俗,而风气和风俗又称之为风俗习惯。一种风俗习惯不是短时间之内所能形成的,而是必须经过一个长时期的“从众”过程才能成“风”成“习”。而风习一旦形成,便成为一种文化。所以,“守义秉礼”“仁政利民”就成为邹姓文化的特色。在探讨邾(邹)这种文化产生的原因时,韩愈很自然地将邹文化同洙、泗之地的重儒风习结合起来了。“洙、泗之地濡染儒书之习,有闻周公仲尼之教而兴起者”正是邹文化产生的条件和环境。由此可见,韩愈是将以“守义秉礼”“仁政利民”为特色的邹文化看成是对儒家思想的实践和传承。正是韩愈对邾(邹)文化的恰当评价和定位。这不仅是因为邹国同鲁国同居于“洙、泗之地”,“有闻周公,仲尼之教”,而且号称儒学的亚圣孟子本身就是邹人。邹文化不仅是对“周公,仲尼之教”的实践和传承,还对儒学和周礼起到充实和丰富的作用。孟子之先本鲁人,后迁于邹,故为邹人。所以,当邹与鲁哄,邹国官员死三十三人,而百姓“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使穆公十分恼火,便问计于孟子,孟子便劝穆公“行仁政”,如此则“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穆公采用孟子之言,行仁政,视民如子,从而使邹国之治“路不拾遗,臣下顺从,若手之役心”,成为儒家心目中“行仁政”的理想之国。正因如此,所以后世将邹与鲁并提,使“邹鲁”成为文化和文教的代名词。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开姓祖和开姓祖的直系先祖,还是开姓祖的后裔,抑或是姓氏的特色文化等几个方面来看,都说明了以国为姓的邹氏的发源地是在东鲁。发源地和发祥地虽有一定的差别,“发源”乃起始,“发祥”乃兴盛。但邹国为楚所灭之后,除部分邹国宗室被迁至楚国外,还有大量邹室宗亲和邹国臣民仍留在东鲁,继续以邹为姓。后来,随着时代变迁,又有大量邹姓回迁东鲁,其中包括许多以邑为氏的邹姓人。如宣靖公之裔孙曼父就从宋举家迁鲁,曾被孔子之父叔梁纥引为嗣子。又如卫人邹颜浊,为向孔子求学来鲁。至战国,邹忌、邹衍、邹奭皆聚于齐,使邹姓大盛于东鲁。所以,将东鲁称之为邹姓的发祥地亦理所当然。

撰稿:邹绍志

上一篇:以国为氏邹姓出自曹姓——晏安

下一篇:邹氏历代祖先的两次大迁徙

邹氏字辈
邹氏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