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国为氏邹姓流衍概述
以国为氏邹姓流衍概述
赵岐在《孟子题辞》中说:“邾国孟子时,穆公改曰邹。”按孟子的生卒年代推算,邾国改为邹国大约在公元前327年至公元前289年之间,穆公以国为氏是邹姓得姓之祖,其世系传承见《穆公改邾为邹的世系简图》,大至衍略是迄武王克殷封帝颛顼的后裔曹侠于邾(兖州仙源县,今山东曲阜东南南陬村)始建国,初都于邾,在周顷王五年(前614)由邾文公籧篨迁都于峄(今山东邹县东南纪王城)。”传到邾侠的七世孙夷父颜时进一步拓土开疆,把邾扩展到一个北包括今山东邹县,南包括滕县,东至费绎,西到济宁、鱼台、金乡,赋车600乘,方圆200余里的中等国家。邹穆公死后,邹国仍存有七世。
楚灭邾后,一部分人随国君及部分王室成员迁徙至楚国内地的邾城(今湖北黄冈县西北黄州禹王城)居住,邾城因此而得名,汉代还在此设置郡县。邾城遗民后代,因战乱兵燹和自然灾荒,其后裔分迁江西、湖广等地。另有一大部分邾国王族成员和普通邾人则留在东鲁。为求生存,图发展,有的又向北或西北迁徙,他们的后裔有的以旧国名“邾”为氏,有的以国名“邹”为氏,有的以“邾娄”的“娄”为氏,也有去邑以“朱”为氏的。邾国虽灭,邹姓仍在。
秦汉时期,一支邹姓迁至范阳,发展成为望族。西汉以后,范阳邹氏逐渐南迁。东晋十六国时,由于战乱,中原族人大举南迁,邹氏的一支随之渡江,迁至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的一些地方。
为了说明以国为氏邹姓的流衍,现将各地以国为氏的邹氏族谱中有关史料引述数例,供阅读参考。
山东烟台《邹氏谱书》记载:“根据初步调查,邹姓在烟台城乡当中分布规模较大,目前共有三支,第一支为海阳县儒林庄邹姓(即张格堡邹姓);第二支为只楚依留邹姓(即鸾驾庄、山庄、房家疃、南上坊邹姓)。据芝罘区只楚镇南上坊村邹德鑫讲,先人相言吾族邹氏自滇省云南县范阳村起兵到此,祠堂匾是范阳世家;第三支为登州邹姓,即巨盆李家邹姓。”(1988年《邹氏谱书》3~6页)
湖南省临湘县白羊镇1989年《邹氏族谱》载:“我族出自颛顼五世孙陆终第五子安。大禹赐曹姓,曹侠封于邾,战国改为邹。下传五十世至夔公,因公出仕江西,任南昌县尹,遂定居其地。夔公下传七世至和八公迁湖南平江北斗岭,和八公下传五世至道成公。道成公于明洪武二年(1369)自江西远徙楚北,绐隶古复,创造(疑为‘业’)已宏,沔(疑为‘屯’)田万余亩,于宣德四年(1429)复徙玉沙牛东垸居住,人丁繁衍,分住上中下湖四房,世世子孙耕读为业,迄今户益盛,族益繁,诗礼弦诵,人文起蔚。”
湖北荆州地区东流庄文英超群,在《邹氏源流七修宗谱序》中就有以国为氏邹姓源流的详细考据:“一世祖穆公改国号曰邹。二世祖孝公伯仁让国于弟襄公伯仲...二十四世祖都公朝暹迁江南。三十一世祖睿公(其兄赓公)迁江南岳阳南港桥。四十一世祖铎公定伯迁数州金华县(今浙江省金华县)东乡。四十二世祖植公甫贤(其兄极公)由州迁江西南昌府奉新县二十七都幸山,其玄孙达公(其兄迥公)迁通邑洋泗洞。五十世祖夔公讳伯王,于宋太祖建隆二年(961)迁江西南昌县乌源乡。六十世祖曾泗公,由江西南昌府丰城县迁蒲圻市南门外蒋家冲。曾泾公之孙法宝、利贞二公,由江西临江府新渝县迁蒲圻市南门外五洪、大凹等地。天一公迁崇阳横山。曾渊公后嗣显奎公,由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四都贺山迁湖南岳州府临湖县万里库法棠畈。曾澍公后裔万卓公,由江西九江府德安县迁崇阳白泉,万禄公迁通城县上阔里。愈公由江西南昌县经四川长寿县迁崇阳香山。六十二世祖道成公,由江西南昌府南昌县洞庭村迁湖北监利县白螺牛垸(邹码头)。六十五世祖廷高公,由江西南昌县迁崇阳洪上。”湖北省竹溪县洛河乡邹尚武提供的“正大光明,先德万年,人文蔚起,长发祯祥,世传信义,代守典章”,字派与湖北监利白螺镇字派完全相合,证实竹溪和陕西范阳世家是一脉相传。
撰稿:邹国恒
上一篇:以邑为氏邹姓先祖繁衍播迁举例
下一篇:宋代山东河南邹氏老谱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