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姓播迁
毛姓播迁
毛姓一族得姓以来,最早在北方西至陕西甘肃东至山东黄河流域一带繁衍生息。目前全国各省市均有分布,有些毛姓后裔移居海外,已遍布世界各地。
毛姓是黄帝后裔,源于姬姓。得姓始祖毛叔郑是周文王的嫡子姬叔郑,其先祖在陕西岐山扶风周至一带居住,周灭商后,西周分封诸侯,姬叔郑分封在毛国,其后裔以国为姓,这就是毛姓得姓的由来。
发现于1972年(清中期首先发现,后流落民间)的西周青铜器“班簋”记述的就是在西周成王时期毛姓先祖毛伯被周王委以“六军统帅”屯师荥阳,讨伐东夷,“三年靖东国”的一段历史,在成王病重时以“顾命重臣”的身份辅佐周康王执政,成就了西周鼎盛时期的“成康之治”。毛公鼎是西周中晚期青铜器,因器中铭文有“毛公”二字而得名,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于陕西岐山(今宝鸡市岐山县)董家村,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毛公鼎为西周中晚期的器物,铭文长达四百九十七字,为目前所发现铭文较多的鼎。具体朝代(穆王、夷王?宣王?)尚待考证,为皇皇钜制,被郭沫若誉为“抵得一篇尚书”。其内容是周王为中兴周朝,革除积弊,策命重臣毛公,要他忠心辅佐周王,以免遭丧国之祸,并赐给他大量物品,毛公为感谢周王,特铸鼎记其事。《尚书。伯囧》《竹书纪年。摄命》与毛公鼎铭文高度吻合。从以上青铜器及铭文可以看出毛姓在西周时期是一个显赫的毛姓家族。周平王公元前771年东迁后,周朝的国都由长安迁都洛阳,史称东周。平王东迁后毛姓仍是国之重臣,毛国封地在成周洛阳附近,护卫京都。时间到了公元前524年至516年,毛国及毛氏家族先后发生了两件足以影响中国历史文化的重大事件,也是毛姓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一件大事是毛国内部权争,鲁昭公十八年(公元前524年)二月,毛得取代毛伯过为毛国国君,第二件大事是紧接着的王子朝事件,即公元前520年,当时的毛国国君毛伯得参与了周王室的王位之争,先是助王子朝夺取周王位,后毛伯得支持的王子朝失败,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等携带周朝典籍逃奔楚国,途经召国(今河南南召县)恰遇楚国内乱,王子朝、毛伯得一族被迫在南召、平顶山郏县一带隐居。此后毛国被诸侯霸主晋国携匡扶王室之名,被晋所灭,毛国亡。王权之争,往往伴随着灭族的风险!此次毛国被灭不仅有周王室的参与,而且还伴随着虎视眈眈的霸主晋国的觊觎!如果十年前的毛伯得取代毛伯过只是毛国内部权争,伤了毛姓的元气之外,那么这次毛国的被灭是毛姓家族的一次灭顶之灾!试想在王室与当时霸主晋国的双重追杀下,“国之不存,安有完卵乎?!”我们从几千年后元朝、清朝灭亡后很多当朝贵族甚至放弃自己的民族而隐姓埋名来看,毛国因不可赦之罪而被灭国,其后人的处境可想而知!被灭国后的毛姓后人除一部分提前预知事情败露匆匆逃亡楚地或者其他邻国者外,其余留在毛国原封地的族人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被周王室及晋国杀害,或者隐姓埋名改作他姓。躲过一劫幸存下来的另一部分毛姓族人则离乡背井避走他地,这部分毛姓族人一部分为避祸事改姓隐居,一部分人冒着生命危险仍然沿用毛姓过着提心吊胆的生活!目前河南、山西、河北、山东各地仍然存在着连汉字字库里都查不到的出头“毛”(音三)字的村名、庙名,千百年来给无数专家学者带来不少困惑,如河南郏县的数个“毛”(音三)郎庙村,河北的“毛”(音三)照村等。
毛姓家族在不到十年时间里遭遇两次重大事件,而且还是发生在祸灭九族的西周王室时代,其打击程度,其对有关家族的创伤是在短期内不能愈合的。通过历史史料也可以看出这两次事件对毛姓家族的创伤之深!在公元前516年毛国灭国前的几百年里,毛姓载入史册的名人有十数人之多,可从毛国被灭到公元前230年,近300年的历史长河中竟然没有一位毛姓名人的出现?!而且像“毛公鼎”“斑簋”这些出土的青铜器上记载的重大历史事件在以后的许多典籍中很难见到,这应该与毛国的两次大变故中毛姓族人被杀、被掠以及隐性改名有着重大关系!当时的统治者有意将与毛国以及毛姓家族的有关史料的蛛丝马迹不入正史典籍,使后来的史官找不到毛国及毛姓名人的历史史料。直至300年后战国末期及秦末汉初毛遂、毛亨,毛苌的出现,毛姓才又恢复了元气。毛遂自荐是脍炙人口的一个成语,毛遂是赵国平原君门下的一个门客,自荐随平原君赴楚谈判,至楚国后,平原君赞颂毛说:“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将毛遂视为上客。至此毛姓一族重新崭露头角,战国末期至汉初“战国名流,赵人毛亨,作诗古训,称大毛公。”“西汉毛苌,谓小毛公,侍史工诗,汉室争宠。”
毛国经过以上两次重大变故,其造成的后果除了毛氏族人急剧减少以外,另一个重大损失是造成自此毛姓文化的断代和遗失,自东西周近千年毛姓文化的缺失,以及公元前516年至公元前256年周朝灭亡的近300年民间口传文化的断档,造成了春秋后期到秦朝以前几乎找不到毛姓文化的蛛丝马迹。
宋人毛渐在编撰的浙江清漾毛氏族谱中写到:“周衰,诸侯相吞而毛国亡,子孙因以为氏。秦并天下,罢侯置守,其地入于荥阳。后世因以为望”。在汉朝之前毛姓族人主要还在我国北方黄河流域中原一带定居,以荥阳为其主要郡望之地,春秋战国时期毛姓族人有迁徙到河北、山东一带定居的,晋唐之后一部分毛氏族人向南方迁涉。
毛姓先祖迁徙到河北、山东的,其代表人物有毛遂、毛亨、毛苌、毛泽。西汉山东泰山人毛莫如(字少路),他在哀帝刘欣执政时担任光禄大夫,是有名的儒者和清官,后来担任常山太守,有政绩;另外还有汉代庐江人毛义等。
东晋名将毛宝领兵南下,其八世孙毛元琼定居于浙江清漾,毛宝被称为江南毛氏一世祖,成为江南毛姓望族。
毛宝(?—339年),字硕真,荥阳阳武(今河南原阳)人,东晋将领。初为临湘令,后任温峤的平南参军。因攻叛军之功,任庐江太守。咸和三年(328年),毛宝守南城,贼军派韩晃来进攻,毛宝登城射死数十人,贼寇平定后,封为州陵县开国侯,食邑一千六百户。咸康五年(339年),庾亮筹谋北伐,于是诏任毛宝为监扬州之江西诸军事、豫州刺史,将军如旧,与西阳太守樊峻率一万人守卫邾城。后赵皇帝石虎派其子石鉴和部将夔安、李菟等率五万人进犯,毛宝向庾亮求救,庾亮认为城池坚固,没有及时派兵,于是城池被攻陷,毛宝溺水而死。
毛宝,是江北毛氏家族的第52代,为“江南毛氏”之始祖,毛宝的儿子因战功受封居信安(即今衢州一带),其后裔在此繁衍生息,称为“三衢毛氏”。毛宝的第8代后裔毛元琼,始迁江山石门镇清漾村,“清漾毛氏”自此为始,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清漾古村历史悠久,而且这里还是一个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在近1600年的历史中清漾毛氏家族耕读传家,人文荟萃,从这里走出去的毛氏后人出了8个尚书,83个进士和不少知名人物。近代国学大师毛子水、蒋介石的元配夫人毛福梅都是清漾毛氏后裔;另有国民党高级将领毛人凤、毛森也是从这里走出。
唐初,河南荥阳人毛俦,唐进士出身。因其在江西钱州定居,这一支毛氏称为钱洲毛氏。始祖毛俦,系江南毛氏始祖毛宝第12世孙。此支毛氏源于江西新建县松湖镇钱洲村,因种种原因回迁荥阳。据家谱记载:毛俦,字太参,河南荥阳人,唐代贞观二年(公元628年)任湖南岳州守,后升任江南道大使加参知政事,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因官入籍,遂将家眷从河南荥阳迁徙新建县松湖乡钱洲。为钱州毛氏始祖。其后裔先后迁徙江西、湖北等地生息繁衍形成毛姓一大望族。
目前,毛俦后裔分居在江西新建、安义、丰城、新余、宜丰、高安,湖南平江、岳阳、华容、汨罗、靖州,湖北通城、监利、枝江、宜都、长阳、五峰、巴东、恩施、建始,四川巫山、奉节、云阳,贵州铜仁等8省40多个县约18万人。形成以江西新建县钱洲毛氏族群。
唐朝时期,一支毛氏后裔经山东移居江南,后转徙贵州,后裔毛若虚为唐肃宗时期御隶中丞,其孙毛大年、毛大智唐封经略将军,葬贵州赤水,其曾孙毛巴,唐僖宗时期官南京凤阳府,后封经略将军,世袭余庆知州(土司)。这支毛氏后裔从唐朝至明朝可谓是官宦世家,其后裔元朝时期毛永杰封武略将军,其子毛应麟封经略将军,其孙毛文质、曾孙毛汝麟均世袭余庆知州官(应是世袭土司);从史料以及家谱可以看出这支毛氏族人从唐朝至明朝“改土归流”以前均为余庆州知州(土司)。明朝洪武年间毛德源、毛崇源兄弟先后被封为镇南将军和镇北将军。这支毛氏族人子孙世袭土司长达28世725年。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因播州宣慰使杨应龙谋反,被朝廷剿灭,其所辖土司均被改土归流,原余庆长官司与白泥长官司合置余庆县,余庆长官司毛守爵被改授县丞,世袭12世,于清末宣统三年(1911年)最后一任县丞毛文凤被废,毛氏世袭余庆1035年的土司统治宣告终结。这支毛氏族人毛仲良后裔先后播迁贵州遵义、桐梓、赤水、毕节、大方等处;毛仲康后裔则播迁余庆、凤岗、湄潭、务川、思南、德江、沿河、翁安以及四川彭水、酉阳等地。(部分摘自石阡县毛氏族谱)
毛氏土司时期,在余庆广施仁政,与当地土家族、苗族、仡佬族等土著民族之间不断融合交流,将中原先进的文化、教育与农耕技术带到余庆,致余庆地方政治、经济、文化有了长足发展,所产于官仓村一带的大米成为土司朝贡的重要物资之一。据《遵义府志》、《明实录》所载,仅在明代余庆土司就有三次向朝廷朝贡大米、大木、白蜡的记载。
山东莱州和河北迁安两支毛姓族人被称为“崇儒毛氏”,其代表人物毛纪是明正德年间礼部尚书兼东(内)阁大学士。毛纪的先祖系元朝时从淮泗地区迁移而来,号称”东莱崇儒毛氏”,毛纪是这个家族定居掖县后的第五代子孙。“东莱崇儒毛氏”成为山东毛氏的一大望族。河北迁安建有“崇儒堂”,也是当地毛氏一大望族。
广西秀水毛氏亦称“贺州毛氏”,始祖毛衷,系江南毛宝第30世孙。此支毛氏定居于广西富川县朝东镇秀峰村。是浙江清漾毛氏后裔。据家谱记载:始祖毛衷,原籍浙江衢州府江山县江郎村。唐开元13年考中进士,任刑部朗中,直言敢谏,被贬到广西贺州府任刺史。在贺州任内游历富川,见秀峰山秀丽,对其子曰“吾他日归田,必卜居于此”。意遂留居富川。毛衷被尊为富川毛氏之始祖。至今已1300余年。贺州毛氏历代人才辈出,子孙繁盛,登甲第者不乏其人,广西秀水被称为“状元村”。既然称为状元村,这里一定出过状元,查看秀水村历史。富川县志记载秀水村历代共有进士27名,其中毛自知高中宋开禧元年状元。状元村因此得名。
南唐时期,浙江衢州一支毛姓族人毛让,系毛宝第24世孙。此支毛氏从浙江迁徙于江西吉水县定居。据家谱记载:毛让,字伯逊,世居三衢,由后唐大理评事擢宋工部尚书,长子休官至银青光绿大夫、国子监祭酒兼殿中侍御史,太祖建隆三年(962年),出守吉州,迎尚书公及夫人薛氏就养官署。次子任随侍。因籍龙城焉。
唐朝末年,一支毛氏族人迁徙到山西离石柳林青龙一带定居,青龙毛氏有碑文记载的可追溯到元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当地香严寺无题碑刻中有“上留村局长:毛晖、毛通”字样。据传青龙毛氏在唐末已在青龙定居,其谱载:平王东迁时,一支毛氏在东迁途中留住华县,后其中一支沿黄河北上定居于柳林。
元末明初,战争灾难连年不断,江西省吉水毛姓的后人毛太华(被称为湖南韶山毛氏的先祖)远徙云南,后投奔朱元璋的队伍,在军旅中南征北战,从小卒升为百夫长一类的下级军官,云南归入大明版图后,朱元璋遂令自己的养子沐英世代治滇,毛太华就是留下来镇滇军人中的一员,后随军到丽江永胜地区驻守。毛太华娶当地少数民族姑娘为妻,并先后生育八个子女。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太华公”因军功封官进入湖南,“太华公”毛氏后裔自此花开两枝,长子清一、四子清四随父母赴湘,始居湘乡县县城北门外鲱紫桥,十年后迁至湘潭县七都七甲(即今日韶山)定居,从此在此繁衍生息;二子清二、三子清三留居云南丽江永胜一带繁衍生息。由此看来毛太华是从江西吉水后经云南永胜迁徙到湖南韶山的。1893年毛泽东在韶山诞生,从毛太华算起,毛泽东是其第二十代孙。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诞生,是清末民初的混乱局面发生了转机,毛泽东1921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1927年领导秋收起义创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后经两万五千里长征,再次创立陕甘宁苏区根据地,经过八年抗日战争及四年的解放战争,最终建立了新中国。毛泽东一生为创立新中国,牺牲了六位亲人,可歌可泣,彪炳史册!韶山也以其独特的魅力入选中国十个优秀国际旅游目的地之一。
清朝康熙年间的“湖广填川”,毛姓的一部分后裔迁徙到贵州、四川一带,在四川又形成了毛姓族人的聚居地。自清康熙十年(1671年)开始,到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之间,满清王朝针对四川人口与土地面积相较极不匹配,已呈现出地广人稀发展堪忧的状况,满清朝廷主导了一场史上空前的声势浩大的“移民运动”,进入一个“湖广填四川”的人口“机械性”增长时期。这场“湖广填四川”人口大迁徙,前后持续竟达百余年,成为四川历史上人口变化的重大事件。至今,去四川成都市周边的“洛带”古镇旅游的人们,还可清晰地看到“湖广会馆”这类极具历史纪念意义的旧式建筑物和遗址。史料说,当时当地因连年战乱,四川盆地人口锐减,洛带作为历史古镇也变得很是萧条。后来,“客家人”随湖广填四川大潮来到这里之后,“洛带”古镇才得以重焕生机,再现繁华。在“湖广填川”过程中有很大一部分毛姓族人从浙江、江西、湖南迁徙到四川、贵州定居,这是四川成为毛姓主要聚居地的原因之一。
明清时期有一部分毛氏族人或随军征战或为生计迁徙云南,除留在永胜的毛太华一支后裔外,在明洪武年间一支毛姓族人从江苏宜兴一带迁徙云南宜威定居;在中缅边境城市腾冲一支毛氏族人其先祖清初从四川调任腾冲守备,后裔一直在此繁衍生息。唐、明,清朝代播迁云南的毛姓族人已在数十个县市定居。
毛姓族人迁台湾省规模较大的是清朝雍正末年(1734—1735),有毛、郭、蔡、李、龙、陈六姓合垦今台湾苗栗县苑里镇等地区,随后又有漳州龙溪毛氏人迁台南县。道光年间(1821—1850),龙溪县田里乡人毛士剑以孝友祀台湾府学文庙,其后裔迄今仍盛传于台南县六甲乡。新中国成立前夕,蒋介石在大陆的国民党政权崩溃,一批毛氏文武官员和名流学者进入台湾,这些毛氏后裔中有一些迁居于海外各国。
毛氏人在香港,大部分是从大陆迁徙过去的,如著名学者、社会名流毛以亨,他是浙江江山人,早年参加过辛亥革命,后到法国留学,获巴黎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过上海法科大学、北京大学的教授,还担任过驻前苏联特罗邑领事馆的领事,抗战时期曾寓居香港,后回大陆,1947年任民社中央候补执行委员,1948年任过全国监察委员,1949年冬季迁居香港,任香港大学教授,1968年在香港九龙病逝,终年73岁,著有多部著作。大律师毛云龙,是广东东莞人,香港大学毕业,后创办毛云龙律师行。在香港土生土长的著名记者毛孟静,是香港毛氏较年轻的一代,她的祖籍为浙江宁波,不过从出生起大部分时光是在香港,为多家中外传媒机构采访,以敏锐的观察力与尖锐的词锋闻名。她所采写的访谈集成书,颇有影响,另外她还写小说,出版有《毛孟静小小说选》、《危城记》等作品。
毛氏在海外,尤其是东南亚地区有不少后裔,据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人抗日史料记载,1942年被日军拘杀的就有华侨毛其贤(33岁)、毛开松(23岁)等人,在日本主要集居于琉球群岛,据何光岳先生考证,有一支毛氏从河南宜阳毛泉迁徙至临海郡(今浙江临海市)后漂海至琉球,现在仍有毛氏族人在日本定居。
留居中原河南一带的毛姓族人,是全国毛姓族人三大聚居地之一,因河南荥阳历史上是毛姓的主要郡望之地,郑州、新乡就聚居了近6万毛姓族人,占河南毛姓总人口的近三分之一,其中原阳毛姓更是名人辈出,源远流长,新乡原阳毛姓族人就多达两万余人。河南毛姓在各个市县均有分布,滑县太和毛氏、郑州毛庄毛氏、登封天中毛氏、荥阳河阴毛氏、孟州毛氏、西华毛氏、柘城毛氏、南阳毛氏都是河南毛姓的主要聚居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河南的毛姓人口有二十二万之众,在河南姓氏人口排名中占据79位。
纵观毛姓的发展脉络,西周时期是毛姓的第一个鼎盛时期,春秋中期,毛姓经历了两次重大变故,沉寂了数百年,使毛姓遭到重挫,毛姓文化出现断代缺失。汉唐以后毛姓逐渐恢复了元气,并相继出现了西河堂、荥阳堂、舌师堂、注诗堂等众多堂号。汉唐以后随着毛姓向全国各地的辐射,分别向江浙、江西、湖南、湖北、云南、四川、台湾以及海外等地迁徙,目前毛姓以遍布世界各地,人口达330余万,是毛姓文化发展的第二个鼎盛期。
毛姓在历史长河中名人辈出,《中国名人大辞典》收入了毛姓历代名人142名,占总名人数的0.31%,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七十四位。毛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37%,排在第六十一位。毛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21%,排在第八十六位。毛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28,排在第七十二位。
江山市《清漾毛氏族谱》被国家档案馆收藏。2002年3月8号,中国国家档案局按照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入选标准确定了首批48件国家级珍贵档案文献遗产,江山市《清漾毛氏族谱》位列其中。成为唯一一件入选的民间谱牒,因《清漾毛氏族谱》的入选,一夜之间名闻天下,成为媒体和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上世纪末,一套散落在民间的清同治版《清漾毛氏族谱》被无捐贈给江山市档案馆,而正是对着这部民间族谱的研究,使得人们对毛氏的起源发祥有了一个个新的发现。
2002年3月,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国家资讯委员会对清同治版《清漾毛氏族谱》研究认为,该谱相当系统和完整,对于研究中国古代人口迁移、家族繁衍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特别是据专家考证,毛泽东的先祖系清漾毛氏的后人。2006年11月29日,为进一步梳理毛氏源流,江山市毛氏文化研究课题组出发,对这一问题进行实地访问调查并有所收获。
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毛氏主要聚居地各省市人口一览表:
全国毛姓324万排名第76位,约占全国总入口的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