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毛姓起源的若干问题(乔文博)
关于毛姓起源的若干问题(乔文博)
乔文博
毛姓源自周初的封国,以国为氏。最早的记载见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昔周公。……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管、蔡、成、霍、鲁、卫、毛、聃、郜、废、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邗、晋、应、韩,武之穆也。凡、蒋、邢、茅、昨、祭,周 公之胤也。这里开列了一个周初所封二十六国的名单,二十六国中属文王之子的有十六个,属武王之子的有四个,属周公后代的有六个。很显然,前边所封管、蔡、毛、聃等十六国,是封给文王(姬昌)之子、武王(姬发)诸弟的。武王姬发是长子,那么按照顺序排在第七位的“毛国”应是封给文王第八子的,排在第八位的“聃”国应是封给文王第九子的。上述二十六国中,应该不会有一国两封的情况出现。但不知何时起,却有了两个毛国的说法,即:文王第八子叔郑的毛国在陕西岐山,文王第九子伯聃的毛国在河南宜阳。这种说法曾被包括笔者在内的许多论者采用。连新近出版的大型姓氏著作《黄帝后裔五千姓》(主编姬传东,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3月版)也沿用了这一说法。笔者现在认为:毛国只有一个,“二毛”说是以讹传讹。为了消除人们可能产生的一些疑问,笔者试从如下一些方面加以辩析:
封毛国于宜阳是为了“以蕃屏周”
宜阳作为周初毛氏封国,有其战略意义。封建亲戚以蕃屏周,这句话道出了周初分封的目的,是要在周人故地周围以封国的办法筑起一道屏障。岐山一带是周人始祖檀父“邑以居之”的发迹之地(《史记·周本纪》),也是周文王以之为都的地方,一向由王朝中央直接控制,不可能在其政治中心再划出一个“毛国”来。而宜阳古称洛西地,虽亦属周人控制区,但却远离周人故地岐山,属边境地区。因和殷商统治区接壤,文王曾拿宜阳之地贿赂纣王,“西伯乃献洛西之地,以请去炮烙之刑,纣许之。”(《史记·周本纪》、《宜阳县志》亦载:“西伯献洛西之地,请去炮烙之刑,因引以宜阳为商洛西地”(《宜阳县志·沿革》)。
宜阳位居河洛中心,地处周人向中原地区发展的咽喉要道之上,在这个地方建一个封国,不仅可以屏障王朝中央,还可以做为王朝东扩的桥头堡,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湖南籍学者龙剑宇在其所著《毛泽东的家世渊源》一书中在列举毛姓始居地的几种说法时,也把宜阳排在第一的位置,并且说:“考宜阳其地,位于洛河之滨,县城东北距洛阳市仅30多公里,北距黄河仅40多公里……处在西都镐京、东都洛邑之间,属于西周统治的中心地带”,可见人们对古代宜阳的战略地位是广泛认可的。
岐山说和宜阳说相比,显然后者的依据更充分,也更加符合历史逻辑。
二、毛公鼎与毛国
岐山说源自何时已不可考,可以肯定的是,原来的岐山说不过是一种人云亦云的说法。而自清道光末年(1851)在岐山县周原出土了青铜钜制“毛公鼎”后,岐山作为毛氏封国的说法似乎又找到了新的例证。一些人甚至说:“毛公鼎”的毛公就是毛叔郑,其鼎在岐山周原出土,正说明毛叔郑所封之毛国在岐山。实际上只要我们仔细研究一下毛公鼎上的铭文,就会发现许多问题。首先毛公鼎是西周晚期周宣王时期的器物,鼎上的铭文长达499字,人称“抵得一篇尚书”,其内容是周王为中兴周室,命其重臣毛公革除积弊,辅佐周王,以免丧国之祸,同时赏赐给毛公大量物品,毛公为感谢周王,特铸鼎纪念。宣王时期距周初封国已过去了200余年,铸鼎的毛公只能是始封首领毛叔郑的后代,而决非叔郑本人。另外,从铭文中看,宣王时期的毛公同叔郑一样,也是在王朝中央工作的重臣,周人将此类有纪念意义的珍宝埋藏在国都附近,是很正常的事。不能仅因为在岐山周原发现了毛公鼎,就断定毛姓的封国也在岐山。
三、毛国始受封者为毛叔郑一人
说有两个毛国者,一为叔郑,一为伯聃,然而也有不少研究者指出,有关毛姓始封者的名字在各种文献中记载颇有出入:《通志·氏祖略》载:“毛,周文王之子,毛伯明之所封。”《文韵》中说到封者时则说:“为伯爵,史称毛伯郑或毛叔郑”;《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中则说:“毛叔郑即伯明”;《百家姓书库》中则说:“毛伯明即伯聃”;《百家姓探秘》则说:“武王封弟于毛,为公爵位,世称毛公”……以上引文中提到的伯明、伯郑、叔郑、伯聃、毛公等,无论其爵位为伯,称毛伯或是爵位为公,称毛公,或是先伯后公,实际上是同一个人,即毛姓最早的受封者毛叔郑。之所以出现多个称呼,不过是在辗转引述的过程中以讹传讹罢了。
笔者之所以在众多名字中首选了毛叔郑,是因为毛叔郑史载确凿,是个大名鼎鼎的人物。《史记·周本纪》中曾有一段记述武王灭纣后举行大典的文字:“及期,百夫荷罕旗以先驱,武王弟叔振铎奉陈常车,周公旦把大钺,毕公把小铖,以夹武王……毛叔郑奉明水,卫康叔封布兹,召公赞采,师尚父牵牲。尹佚策祝曰····.”这段文字中提到了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大人物,周公、毕公、召公,师尚父(姜尚)等,这些都是在大典中环护于武王周围有重要执事任务的大臣,毛叔郑赫然在列,任务是“奉明水”,和周公的“把大铖”,毕公的“把小铖”召公的“赞采”当属一个级别。
至于后来一些资料中出现的所谓文王第九子伯聃,有人指出应是武王同母弟中最少的冉,又叫季冉,季载。其封地在聃,聃国的位置在今湖北荆门。
四、毛国的位置在宜阳北部
《辞源》毛字条目下注:“毛,周诸候国名,姬姓,文王子封此。地在今河南宜阳。”又据多种资料和《中国历史地图集》的记载,毛国的具体位置在宜阳东北。应该指出的是,所有历史资料中说的“宜阳”是春秋后期韩武子所都之“宜阳”。古毛国,应在今韩城柳泉以北,直到和渑池、新安接壤的宜阳北部山区(古时宜阳曾辖新安、南渑池、洛宁三地)。
今宜阳韩城东北、柳泉西北还有一个毛沟村,应属古毛国地。笔者曾多次前往考察,虽然该村现已无毛姓后人,但其地面遗存中涉及毛姓之处甚多,如毛家坟、毛家坟圈儿、毛家窑院、毛家岭等。村前有一条河,现称弯河(汪洋河),系三河汇流而成。河北岸近村处有古泉一眼,水势颇丰。至今在泉上还建有水泵房,架有抽水管道,平时供全村人畜用水,旱时还可浇地。
另《姓氏寻源》中毛氏条下有“周采邑毛即河南籍水毛泉也”。又《路史国名纪戊》载:“毛,伯爵,河南籍水傍有毛泉,近上邦。”两则史载均指明毛伯所封之地在河南籍水毛泉。籍水和毛泉在哪里?
首先我认为此处的“河南”是狭义概念,指洛阳一带地方(洛阳曾称河南县,又曾是河南府治、河南郡治所在)。籍水又“近上邦”,上邦即是上国,春秋时期称中原诸候国为上国,诸候国也用上国称帝室,因而,此处的“上邦”我认为即指洛阳(平王东迁后,周王室所在)。在洛阳附近那条曾称籍水的河,有没有可能就是毛沟村前的那条河?
毛沟村前的那条河今天称弯河,有的地图上又注为“汪洋河”,《水经注》中则称之为“厌然水”、“五延水”:“洛水又东,与厌然水合,水出县北傅山大陂,山无草木,共水自陂北流,屈而东南注,也谓之五延水。又东南流经宜阳县故城(即今韩城)东,东南流注于洛。”这条河从厌然河、五延河、汪洋河,直至现在俗呼弯河,可能是读音上的误传。傅山在今渑池境,这条河流经宜阳县西北广大地区,域内丘陵沟壑纵横,该水在入洛之前又汇集了众多支流(仅毛沟地就汇集了三条支流:李沟河、后河、古寺河,所以又称三岔河),可以想见在古代气侯温润的条件下,这一带应该是水系纵横交错的,而“籍”有纷纷交织之意,古代的毛沟河是否叫过“籍水”这个名字呢?如果毛沟河曾称“籍水”,自然现在村边的这个泉就应是毛泉了,不过由于气侯原因,这个毛泉的水量已大不如从前了。
五、西河是毛姓郡望,并非发源地
在诸多毛氏家谱中,均标有西河字样,《韶山毛氏族谱》就在其扉页上赫然注明“西河堂家藏”。毫无疑问,毛姓的祖上曾在西河一带成为望族,因而就以西河作为自己的郡望。但有人却据此认为西河是毛姓始居地(《毛泽东的家世渊源》:“毛姓自己也确是以西河为始居地的”)。甚至以西河的位置来确定古毛国的位置,这是很片面的。一个姓氏不一定会在始居地形成望族,反过来,成为望族的又多不在始居之地,这是常识。
因为毛姓以西河为堂号,不少研究者也就到处寻找西河,什么内蒙准格尔旗、山西离石、山西汾西、河南滑县等等。我看还是《辞源》的说法更妥贴些,“古称黄河上游南北流向的一段为西河”,在进一步的解释中,又注明西河即“今陕西东部黄河西岸地区。春秋时子夏居西河,战国时吴起为西河守,皆即此。”《辞源》给的这个西河范围较大,因而涵盖面也较宽。恰恰有的研究资料中又有如下说法:“西周时周文王之子郑从最早的封地,今陕西华县转封到今河南宜阳(即毛泉)的毛国后,便以国为姓,产生了毛姓。”这段文字言之凿凿,说叔郑始封地在陕西华县,华县地处陕西东部,是否毛姓人的西河堂号就产生于此呢?遗憾的是,上述说法,即叔郑始封于华县的说法,笔者未能探明其出处,也找不到其它佐证。
六、原阳与毛姓的渊源
在对毛姓发源地的探究中,有两个地方是不能回避的,首先是岐山,笔者已在前文中否定了古毛国在岐山的可能性;其次是原阳,《毛泽东的家世渊源》一书中在列举河南宜阳、陕西岐山诸说之后,又特别指出:“据最新考证,古毛国之地或说中华毛姓发源地在今河南省原阳县。”这一说法因来自毛泽东的家乡,因而也格外引人注目。但斟酌了“原阳说”的一些依据后,笔者认为“古毛国在原阳”的说法是十分离谱的。
“原阳说”的史料依据来自浙江《清漾毛氏族谱》,此书中载:武王克商而有天下,封建宗亲,以弟郑封于毛。逮至周衰而国亡,其地入于荥阳,子孙因以为姓焉。毛姓之始,其源于此也。这段文字中“封于毛”,并未具指“毛”在何处。“至周衰而国亡,其地入于荥阳”,是说周朝末年毛国已灭亡了,毛国的地盘被划入了荥阳。地入荥阳并不说明荥阳就可以称毛国。另外“其地入于荥阳,子孙因以为姓焉”两句属于表述不清、逻辑混乱。正确的表述应该是“以弟郑封于毛,子孙因以为姓”。总之,仅以上述文字,既不能说明古毛国在荥阳,更不能以此来否定古毛国在宜阳。相反,倒是在很大程度上佐证了古毛国就在宜阳。因为,宜阳属洛西地,荥阳在洛阳东,在区划上两地相邻,因此其地可以“入于荥阳”,如果古毛国在岐山,并入荥阳就绝无可能了。
不过,原阳(古时属荥阳郡)作为毛姓繁衍壮大的一个聚居地,对毛姓来说,地位十分重要。《清漾毛氏族谱》等江浙一带的几部毛姓族谱都明确记载:江南毛姓之祖即荥阳阳武人毛宝。旧《阳武县志》新《原阳县志》均载:毛姓以晋代辅国将军毛宝为始祖。有关毛氏族谱也记载了毛氏的迁徙过程。毛宝下衍至十四世孙毛让,又迁至江西吉州吉水,而毛让正是韶山毛姓确认的宋代祖宗。
至今原阳仍是毛姓聚居之地,毛姓分布于全县70多个自然村,其中以“毛”字命名的即达13个。原阳是毛姓聚居地,又和江南毛氏乃至韶山毛氏有直接间接的渊源关系,因而,作为毛姓发展繁衍之地,是可以在“毛姓研究”上做一些文章的。但一定要把原阳“研究”成古毛国所在,则不仅十分牵强,而且有炒作之嫌了。
七、毛国的灭亡
毛叔郑获封毛国的时间,一般认为是周武王四年(公元前1043年),就当时来讲,叔郑的爵位可能仅为伯爵(所以又称为毛伯郑、毛伯明等),是周初五等爵位中的第三级,因而其封国毛国的级别,同姜尚的封于齐,周公的封于鲁,召公的封于燕相比要低不少,所以在春秋时期数百年的历史中,关于毛国及其国君活动的记载甚少。不过关于毛国的灭亡,有关史料倒是给予了约略的描述。
公元前524年(周景王二十一年),毛氏家族内部发生内乱,一个卿士叫毛得的人,杀了毛国国君毛伯过,取而代之,史称毛伯得。当年,周景王驾崩,景王原欲立王子朝,但另一王子叫子丐的联络部分诸侯与王子朝争夺王位,并获得了胜利,是为周敬王。在王子朝与王子丐的王位之争中,毛伯得是站在王子朝一边的。公元前519年,王子朝在毛伯得等的支持下登上了王位,但仅仅在位4年,便被支持敬王的晋国军队打败,王子朝只好于公元前516年10月携大臣毛伯得、尹氏固等投奔楚国,过起了流亡生活。这样,由于毛伯得介入王位之争,又以失败告终,致使毛国被宣布灭亡,其地被并入东周版图。(《清漾毛氏族谱》中所载之:“其地入于荥阳”和此并不矛盾,春秋直至秦汉时期荥阳一直归以洛阳为中心的三川郡或河南郡管辖)。
毛姓自公元前1043年立国,到公元前516年灭亡,共历427年。
附记:
1.宜阳有周初召伯听政的甘棠,甘棠村曾建有召伯庙(《括地志》),至今“召伯听政处”古碑尚存。召伯奭,文王庶子,曾奉命巡行南国,辅佐武王伐纣。成王时位列三公,为太保。因封地在召(岐山),其子孙以召为姓。今之邵姓仍以其为始祖。召伯奭和毛叔郑是同一时期人,两个人都以岐山为封地的可能微乎其微。
2.宜阳柳泉镇北有个村庄叫尹村,专家考证为古之尹城—一尹姓发源地。周敬王时期,毛国的毛伯德和尹国的尹氏固一同参与了王子朝的叛乱(见前文),失败后又一同逃往楚国。此或可作为毛、尹两国同在宜阳、互为毗部(一在柳泉西北、一在柳泉东北)的依据
上一篇:毛国故地在河南原阳新解(毛渊祥)
下一篇:毛姓主要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