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氏家谱网 >> 高氏宗亲网

高步山:接续整理家族谱牒,希望后辈们能辨昭穆、明世系、别亲疏、传家风

时间:2024/8/15 18:01:02 发布:新闻编辑部

序(二)

温泉村属襄汾县邓庄镇管辖,距县城12公里,因早年村内有一常年流出温水的“灵泉”而得名。县志记载:灵泉,县东南温泉村,其泉平地勇出,汇而成池,虽旱不干,虽涝不溢,乡人以为灵异,故名。清朝中期因地下水位下降,泉水断流干涸。我们高姓人家来此耕读传家已600余年,子孙繁衍20多代,明朝出了大盐商高瑾、大英雄高邦佐,清朝出了留英博士高时臻(民国山大校长)。侨居外地当官、经商、工作的人很多,现在村中还有134户、653人,为村中第一大姓氏。

水有源而流长,木有根而叶茂,为人敬祖尊老爱幼则子孙孝贤,子孙孝贤则家庭和睦幸福,家和则万事兴顺。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过去,在我村高氏族内每逢春节祭祖、清明扫墓,长老们都会在子孙们面前念叨,“我们的祖先是从山东渤海湾来的”。但是,始祖是谁?

啥时来的?为啥来的?谁也说不清楚,时间长了就成了谜。

近年来,查姓氏文化资料得知;高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他是6500年前,三皇之首伏羲“正姓氏”时,采用的几十个姓氏之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姓氏排名第15位,全国有1300多万人,。高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河南宛丘(今淮阳县)一带的高姓称黄帝时期的建筑官高元为始祖;河南郑州一带的高姓称颛顼帝(高阳氏)和帝喾帝(高辛氏)为始祖;山东渤海湾一带的高姓称齐太公的六世孙高傒为始祖;还有少数民族兄弟进入内地,在民族融合中改称高姓的。我国历史上高姓曾建立过北齐、燕、荆南三个政权,有高洋等14人称帝。世人总结说,高姓根在河南,旺在渤海湾。

研读史书得知:我国撰修家族谱牒是从商代开始的,西周至两汉时期,朝廷还专门设有管谱牒的官员;两汉时期,朝廷选官、家庭婚嫁都要以谱牒为依据;唐宋时期,朝廷虽不再设掌谱之官,而私家修谱之风异军突起;到了明清时期,几乎发展到了“家家有谱”的境地。家族有宗谱,如国家有史志。国家无史志,则不知千年世事兴衰更替,家族无谱牒则不知血缘世系传承之源流,已成为社会共识。所以各家各户30年左右修谱一次,届时全族出钱出力,被认为是族中最重要的公共活动。

我们温泉村高氏一脉的家谱撰修也是从明初开始的,受当时条件限制,只是简单记录了人口繁衍和开荒种地运粮贩盐的情况。一世先祖高直、高均、高平三兄弟明初来温泉村屯田之前的人和事,久而久之成了传说。这主要因为明初的“大移民”,虽说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是一个大创举,但也是明王朝统治压迫人民的一大硬伤,明朝的正史不准记载此事。所以,我们的六世先祖高镗(侨居襄陵县城)作为国子监的太学生(今大学生)、全国有名的山西六大盐商之一,于明嘉靖庚子(1540年)四月,在南京请儿子的老师万善一同撰修家谱之前,心情很复杂。不修吧,朋友同僚跟前没面子,也愧对祖宗父母。修吧,来温泉村之前的人和事经多方探查,毫无结果,来温泉村的原因和时间又不能写,很难下笔,写写停停好几年。最终为了后辈们将来不像他一样作难,只能湮远详近,撰修了我族第一本质量较高、苏式欧式并用的家谱。四十六年后,他的次子高洧于明万历丙午(1586年)九月,在广陵(扬州)和儿孙们的老师李本培一起续修了第二本家谱。,这次续修主要是到温泉老家祖莹祭祖,详细查看了各辈祖先墓地位置,细心丈量作了墓纪;访问了他的三爷爷高珦等族中长老,更正了第一本的部分失误;接续了人口繁衍和事业发展情况。此后的几十年里,襄陵一支由八世高鸣楫(高邦佐二哥)主事,他们先后在上斤村西南和石门峪(黄崖村西)建了新坟,高鸣楫在他二叔高洧修著的家谱空页上,陆续记录了本支的人口繁衍和家族大事,没涉及温泉村老家。到了民国十二年(1924年)襄陵县修县志时,特邀高时臻(山大校长)为编审。此时高时臻也有修族谱的想法,所以回襄陵后顺便从高邦佐的后人中借回了上述两本家谱。后因工作繁忙,被日寇胁迫辞世,续修族谱的意愿没能实现,但他的手稿和两本家谱留在了温泉村。“文革”时期,破四旧立四新,平祖坟砸墓碑,古书、神祗、牌位全烧掉了。近年来,高凡曾下了不小的功夫搜集家族信息资料,村中本族六个支系,只有东支和西支保留了世系图(简单的家谱),高录祥和高东彪两家保留了神祗。东支的家谱是高学仁(十四世)手书的,内容有世系图;东支和西支分户祭祖上坟的过程;六世高仪侨居辛建村十代,因有女无儿清同治十二年(1837年)断代,后事处理情况详细记录于家谱;后页还有后辈续记了新中国成立后,五十年代合族修水井换大井口的过程,以及祖莹墓碑、柏树毁坏情况。东支和西支的世系图是高春和(十五世)传给儿子高时博的。

为了解开始祖之谜,我们走进县志办,查阅了明清成化、康、雍、乾和民国五个版本的县志;三番五次研读、比较、分析家世资料;到书店、图书馆、书摊查找元明清的名人轶事和野史资料,分析时代背景查找相关线索资料。功夫没有白下,终于在县志中查到,襄陵四十六个望族姓氏源流篇记载:“高氏,渤海齐太公六世孙高傒,以王父字为氏”。高邦佐墓前神道碑(碑文为吏部尚书何宗彦手书)记载:“高之先出齐高之后,在唐有南平郡王,崇文官平阳,为平阳人,后自平阳徙襄陵”。这说明在明早、中期成为全国有名的六大盐商(太原闫家李家、平阳范家、襄陵高家、乔家、河津刘家)之时,我们的四世祖高俊、六世高镗、七世高溱、八世高邦佐先后回山东的长清县、临清州、沂州、寿光县当官,高溱和高邦佐父子又前后在户部工作多年,总算查清了我高氏一门的始祖是山东烟台渤海高家湾高傒。唐朝时,高傒的后人中出了个高崇文,因他的文治武功,被李唐王朝封为南平郡王,后外放平阳(今临汾)当官,其后辈宋、元时期在临汾城内经商做事。到了明洪武年间,大移民时将大量难民迁返原籍,难民开垦的荒滩荒坡闲置,所以高氏三兄弟弃商屯田来到温泉村。由于他们有文化懂经营,明永乐年间,朱棣迁都北京,修长城建边镇,实行“召商输粮与之盐”的开中法,他们较早地进入盐商行列,并迅速扩大到江浙、两淮、汴梁、京津辽等地,成为富甲一方的晋商翘楚。

我们的山东始祖是高傒,临汾始迁祖是高崇文,温泉村一世先祖是高直、高均、高平三兄弟。

我们的先祖高氏三兄弟到温泉村商屯,先是高崖凿洞而居,后开垦荒滩荒坡种地,再运粮贩盐成富商。四世高俊(文杰)官运兴;五世高瑾一生遨游江湖,行走商路四十余年,扶弟弟高瓒、高珦人仕途,带堂兄弟、贩盐挣钱,温泉家业兴盛,他功劳最大;六世高鉞、高镗兄弟侨居襄陵,这一支前后当官的有三十多人。明清全族共出了四个进士,五个举人,三个国子监太学生,二十二个贡生(秀才),这说明我们高氏一门厉来重视子女的文化教育。我们的先祖们,无论是开荒种地的,还是经商贩盐的,不管是推荐当官的,还是科考入仕的,都能世代传承淡泊为心、耕读传家、诚信经商、扶贫济困的家风。经营盐业发家后,捐钱救灾、修城、修路,建会馆,做好事历代都有。因此,明皇敕建的牌坊有三座、门额挂匾一方;敕赠高瓒路州指挥使,谥号“忠肃怀远”将军;当官的人中,因勤于政事积劳成疾卒于任上的有高镗、高邦佐、高晫三人;为保卫国家领土而死的高邦佐,救赠大理寺卿、官三品、谥号“忠节公”。在北京、太原建有三忠祠、扬州建有“双忠祠”襄陵县城建“忠节公祠”祭祀;在温泉祖莹、石门峪新坟、东柴村东岗(离晋襄公陵不远)三处建骨灰衣冠墓冢立碑祭祀;族中所为的“配金头、防盗墓贼”的传说有误。

“文革”浩劫之后,幸存的家族资料已经很少了,过去家家户户有神祗传世,现在家族人丁兴旺,支系必然增多,子孙创业也会远离家乡,然而却没有任何传承家世家风的载体,若再不修谱则一脉之裔将如同路人。高凡曾振臂一呼“成立宗亲联谊会续修族谱”,全族拥护相应。二零一九年元旦族人集聚朝辉饭店,高氏家族宗亲联谊会正式成立,选出会长、副会长、委员十一人,修谱工作正式起动。接续整理家族谱牒,主要是希望后辈们看了能“辨昭穆、明世系、别亲疏、懂礼貌、知孝节、好学习、勤劳动、撑起家、做榜样、传家风”。尽管由于年代久远资料有限,有个别先祖的名讳湮没或误记,有部分侨居外地的族人年久失联,但拼接起来的世系图(七大支),基本完整可靠。这次应属抢救性续修,试想再过几年或丢失一件,再来修谱,将不会有这样的效果。

由于时间紧、资料少、文化水平有限,先祖的美德功绩难以表全,缺点错误一定不少,敬请族人指点完善。

盼望全族宗亲:

尊祖敬老莫忘本,耕读传家须勤俭,

厚德自强睦宗亲,互相帮扶耀门庭。

是为序

温泉村高氏十七世孙高步山沐手叩书

公元二零二二年腊月

上一篇:临汾市三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高建录为高氏族谱撰写序言

下一篇:高凡曾:续写《襄汾温泉高氏族谱》,延续高氏族人的繁衍变迁,弘扬先祖的丰功伟绩

高氏字辈
高氏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