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胡氏家谱网 >> 胡氏宗亲网

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院长胡荣为胡氏族谱撰写谱序

时间:2024/8/27 10:57:08 发布:新闻编辑部

序五

胡荣

在寿宁胡氏宗亲理事会各位热心人士的精心组织下,工程浩大的《福建省寿宁县胡氏通谱》终于编撰完成,这实在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族谱便是各族群文化代代相承的一种重要载体。编修胡氏通谱意义重大。借此次作序的机会,我想以库坑这个寿宁胡氏聚居村落的变迁,阐明编修总谱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据家谱记载,库坑开基始祖敬十四公是由浙江庆元官塘迁来的,他生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十一月,卒于明永乐二十年(1422年)十一月二十日。家谱虽然没有明确记载迁居库坑的年份,但由库坑迁居始祖的生卒年份,推断迁居的时间应该在明初的洪武或永乐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库坑村小,长期以来一直是以自然村的形式先后归犀溪大队、犀溪行政村管辖。

自上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库坑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变化最大的是人口大量外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寿命的延长,库坑胡氏人口也有了一个快速增长的过程。到1980年,据粗略估计,村中的胡姓人口已达到200多人。随着后来的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和经济体制改革,年轻的村民陆续外出打工。有在本县的,有到福州、厦门的,还有到南京、上海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外出村民的成份也日益多样化,从最初的纯粹打工,到后来的经商、兴办实业,一个小小库坑村胡氏村民的足迹遍及了大江南北。除了外出经商和务工者之外,还有一部分村中的胡氏族人为了孩子的教育迁移到附近的泰顺县城或犀溪镇上居住,这样留在村里的人就越来越少了。据统计,目前在村里生活的都是一些上了年纪的村民,总数不到40人。在急速的城市化和全球化背景下,原来世世代代同居一村的胡氏族人已经分散到全国各地,以后还可能迁徙定居海外。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如何让胡氏的家规族训发扬光大,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议题。族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它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有了完整的族谱,胡氏族人无论身处何国何地,都可以找到自己的根,寻到自己的源,这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另一方面,村民教育程度的大幅提升,也为族谱内容的丰富创造了条件。胡氏族人在库坑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了600多年,筚路蓝缕,这中间应该有许许多多的故事。但目前仅有的几本库坑胡氏族谱,虽然能够让我们从中找到胡氏世代繁衍更替的脉络,但却没有更多的文献,能够让我们进一步了解我们先人在这块土地上演绎故事的具体细节。因为在过去的年代,教育不能普及,读书识字的人很少,除了族谱、山林地契,先人并没有给我们留下多少有价值的文献。不过,近几十年来胡氏族人的受教育程度的大幅提高,为胡氏后人留下有关我们这一代胡氏族人生活的更多有价值文献提供了可能。以库坑村为例,记得我小时候,村里还没有一个中学生,1978年我高中毕业的时候,我是村里的第一个高中毕业生。但是,这几十年来,村里出来读书的人可就不少了。目前有3位博士,大学生也有十几位。有在国内名牌高校就读的,还有到美国、新加坡等地留学的。随着教育的普及和村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除了日常的通信、总结、日记等个人文献之外,还有人著书立说、发表文章作品,这些都为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留下丰富的文字记录。这些东西虽然不一定能记入正谱,但却可以作为正谱的附录或补充,为我们的后人留下丰富的、有血有肉的生活故事。

库坑村胡氏家族近三十年的变迁是中国农村城市化进程的一个缩影。家族的兴旺与国家的富强息息相关。在此我祝愿我们的胡氏家族兴旺发达,祝愿我们的国家繁荣富强!

是为序。

2014年2月4日

作者胡荣系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院长、博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上一篇:寿宁县人民政府县长黄国璋为寿宁胡氏族谱撰写谱序

下一篇:福建省胡氏宗亲联谊会会长胡新煊为胡氏族谱撰写序言

胡氏字辈
胡氏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