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步成撰写小岱堡《武氏族谱》序一
序一
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意一也”。在中国,家谱有约三千多年的历史,素来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古人云,三世不修谱为不孝。家法坏,谱牒尚有遗风;谱牒坏,人家不知来处。故谱不可不修。许多名门望族,都有自己的家谱。《论语云:“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中国人重孝道,最根本的是讲求慎终追远,饮水思源,不忘血脉传承,不忘祖宗先人。寻根问祖,连祖连根,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国人自古重视家的根系源流。家谱,延续着家族血脉,更传承着祖上的遗训和期望,而为人孝悌,始终是治家的根本。
综观历史,国家可灭,朝代可更,家庭可散,个人可亡,唯有家族历史长存,生生不息。只有一个个家族存在和延续,才能构成整个民族的存在和延续。而家谱就是一个家族得以存在和延续的最好载体,因此自唐代以来,历代都对专修,研究家谱大力提倡和支持。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一个家族的百科全书,一个家族的历史文化总汇和历史档案。后人可由此了解家族的历史沿革,姓氏渊源,始祖源流,世系繁衍,人口变迁,居地变迁,每个家族成员的简历与婚姻状况,以及本家族成员在社会活动中的地位、作用与事迹。所以,新修
和续修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头等大事。此举善莫大焉!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我是谁?从哪里来?我祖是谁?在哪里?这是每一个人在人生过程中都必须要了解的问题。而能准确,清楚地回答这个问题的,只有家谱。通过家谱,可以查证自已的血统,知道同一家族中家庭之间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知道祖宗,才能尊敬祖宗;心系血缘才能孝敬父母、尊敬长辈。人从娘胎腹中十月怀胎,呱呱落地,在世百年,总归要悄悄离开人世。“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人生一世连个名字也没留在世,若干年后自己的子孙连先祖是谁也不知道,岂不天下憾事!换言之,你的子孙后代,也就此失去了根本。树高千丈,落叶归根,根在何处?万里江水,源起何处?连自已根都不知道,岂不负先人养你育你?可是,由于诸多原因有相当一部分人真连自已的祖父,父母的名字都全然不知,更遑论自己是哪支哪房。战乱,天灾,遗弃,孩童被拐,婴儿贩卖。不知者不怪。
古人云:“子孙不知姓氏所从来,以昧昭穆三序者,禽兽不如也”,意思是,姓氏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人兽之别,其一显著特点,就在于他们对于血缘关系的本族人,有一种生生相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家庭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一个人,无论他漂泊有多远,总是忘不了他的家乡,因为那里有曾经养育他的亲人,那里埋葬着他的先祖。因此,家谱就是“根”的代名词,是中国人尊祖敬宗的一种信仰,是一种证明自己宗族归属的“身份证”。
一个家族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形成凝聚力,但修谱建谱是最有凝聚力的途径。古人认为:“家谱有聚其骨肉以系其身心”的教化作用,通过修撰家谱过程中的反复登门拜访,不断了解情况,追根溯源,寻祖问宗,加强了家族内部人员和家庭之间的交流沟通,增进了家庭内部的彼此了解和信任,凝聚了人心,激发起了对祖辈的敬意与怀念。因为修撰家谱和逢年过节缅怀先祖的各种仪式,婚丧大事的请“陨谱”祭祀。使得子孙后代能更加自觉地做到尊老敬长,怜惜孤寡少幼,在族中崇尚亲热之气,倡导和睦家风,有利于家庭团结和幸福。“亲不亲,故乡情,远与近,一家人”。今天,人们纷纷走出家门甚至走出国门,遍及天涯海角,这也是时代发展,子孙后代的必然趋势,难免有时一家人不识一家人,有了族普联宗,本族同一血脉的同胞就能更进一步加深了解。游子在外,浪迹他乡,路人不如乡人,乡人不如亲人,有了家谱,哪怕你走到天涯海角,也都联结着那份血肉亲情,并且更加温暖更加深厚。
家谱中包含的祖训家规,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文化的精髓,家谱中记载先辈族人们孝敬老人、热爱祖国、造福乡梓、刻苦学习、奋发拼搏的典型事迹,都是对族人和后代进行人生启迪教育的生动教材。治国先治家,治家先治人,正人先正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家庭,要想自立于世界,自立于人群,最根本的还是要培养出众多品德高尚,能力出众的人才,好的家族作风、精神、祖训、家规传承能够弥补现代教育重知识才能,轻品德修养之不足。用心良苦,精心修撰家谱正应有着这样的功能。
改革开放以来,许多海外华人,热心回国寻根问祖,以求连根连祖,造福乡梓;有的外省外地事业卓有成就的族人,千里迢迢返乡祭祖,为家乡兴学办校,广施善举;有的扶族济困。他们寻根问祖,最信得过的就是家谱佐证。对于因各种原因迁居他乡的普通人士,家谱就是他们的祖籍,族人间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是他们思乡念祖的象征。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尊祖敬宗,追本溯源的文化传统。武氏家族何时何地迁徙到朔州、迁徙到小岱堡,一直没有文字记载,只是世代口口相传。据老人们传说,小岱堡武氏一族是从朔城区滋润乡罗瞳村搬迁而来,至今大约有300多年历史。
小岱堡武氏祖茔最早在村东四集围,后来两支分赴吉地,长子迁到嘴道上坟茔(后又分两支,其长子迁到马祥窝坟茔,次子搬到南曹村老坟);次子迁到阴政府坟茔(后其长子迁到亲圪蛋(瘩)坟茔):三子迁到平鲁王家湾村老坟。
小岱堡武氏一族一直有陨谱,记载详细。因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破四旧”下落不明。所以后人无法追溯先辈名字,至少有四五代。在1996年重修陨谱,因年长者谢世,后人无法追溯,在世的人只能从记忆中的昌字辈排起,这就是现存的陨谱。
此次修谱,以昌字辈开始为一世,繁衍到祖字辈为第九世。现在的行字辈为:庆祖恩泽远,显荣乾运祥,瑞弘士煜浩,世锡永承常。为了弘扬家族美德,世代昌盛,后代子孙知书达理,知大识小,识记有别,今后凡武氏家族成员,都要遵照此二十行辈字取名,每代常三字,依辈取二十字之一为中间一字。此次修谱,为了分清行辈,小岱堡村把现在没有按行辈字取名者一律以乳名出现,另冠以行辈名字。建议今后如有此情况一律按此方案执行为宜。此次修谱共收录了三个村,二百多户,约八百多人。还有迁徙到外地的部分族人(兰州、广州、四川、原平等各地),因联系不上,无法载册,实属遗憾。待联系上后补录为盼。修家谱是家族的一件大事,望今后武氏族谱六十年一大修,三十年一小修。大修以甲子为期,小修以甲午为期。小岱堡村武氏族谱已审批为朔城区档案馆永久收藏家谱,后人如有需求可去查询。修家谱是我族人多年来的强烈愿望,为了实现族人夙愿,我们几次远去……外地寻访族人,还去省博物馆、市文化馆、档案馆等处查寻资料,并与各地的武氏族人联系,共同探讨,在筹备中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2019年修谱工作全面展开,历时三年,终于完成了这一家族盛事,以告慰先人,启勉后代。
修谱过程中,我们以尊祖敬宗为宗旨,以教育当代,启勉后世为目的:以反映时代精神,展现当代风貌为特征,基本依据传统家谱体例,努力想有所开拓。但由于资料难集等诸多因素,心有余而力难尽,深以为憾。总之,小岱堡武氏家谱,是武氏家族发展,发迹的记录,是天涯游子,叶落归根的精神寄托和寻根依据。愿我们的子孙成人成才,愿我们的家族兴旺发达,愿我们的族人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建功立业。
家族修谱,我们尽心尽力想为族人做些工作,但难尽人意,值此谱成之日,聊表心迹,谨以序。
谱序撰写人:第六世裔孙男武步成谨序
上一篇:小岱堡《武氏族谱》修谱工作组
下一篇:武步峰撰写小岱堡《武氏族谱》序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