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城王氏源流【虞城王氏系出太原】
虞城源流
(一)虞城王氏系出太原。据欧阳修《王洙墓志铭》记载:「公世可考,实太原人。后家于宋,遂以蕃延。】刘敞《王冲墓志铭》记载:【公讳冲,字景儒,其先自太原迁宋,居虞城】。欧阳修《王尧臣墓铭志》记载:[公姓王氏,其先太原祁人。其六世祖某,为唐辉州刺史,遭世乱,因留家砀山。砀山近宋,其后又徙宋州之虞城,今为应天虞城人也。]苏籀《王浚明墓志铭》:【谨按王氏本姬姓,在太原祁县者。八世祖项为后唐辉州刺史。子孙避乱徙居单州砀山,去应天不远,至国朝移家于应天虞城。】王钦臣在《韦苏州集序》结尾处更明确为[太原王钦臣记】。诸多资料证实,虞城王氏出自太原祁县无疑。清朝王庸敬清光绪二十年编写的《王氏通谱》,把虞城王氏编为【辉州刺史派自砀山迁虞城世系】,并记载始迁祖王埙世系太原祁县君子乡,避五世之乱,留家砀山,后又迁宋州之虞城,遂为应天虞城人。据二零一五年王听兰主编的《太原王氏总谱》记载,虞城王氏属太原祁县河汾王氏世系。
(二)綦连耀逆反,王氏家族避难。河汾王氏传承至第七代,子息繁昌,家族再次壮大起来,达到家族繁盛的顶峰。但受【綦连耀逆反案】牵连,家族走向没落。据《旧唐书》记载:刘义节的侄子刘思礼。在大周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正月,任箕州刺史的刘思礼,与洛州录事参军綦连耀互相勾结,图谋反叛,对綦连耀说:【您身上有帝王的龙气。】綦连耀也对刘思礼说:【您的姓是金刀,合当做我的宰辅。】他们用相术来解释符瑞图谶,就定下君臣之约。綦连耀还让刘思礼卖弄自己的相术,每当见到别人,都说他们[合当三品官位】。使得追求升官的人,听说以后充满希望。然后对他们说:「綦连耀符合天意,你等只要依靠他就能得到荣华富贵。J这事被酷吏吉顼、来俊臣侦知,上书告发,阴谋败露后他们被捕下狱,于是招供出很多朝廷官员,希图以此来减免自己的罪行。被诛连陷害的有三十多家,与綦连耀、刘思礼一起被处死。因为刘思礼箕州刺史的职位是王勃选任的,弟弟王助又无意将此事告诉了吉顼,结果王勔、王勮、王助兄弟三人同被告发,一并遭诛。其他族人隐姓埋名,奔波逃难。
(三)定居虞城,家族繁荣鼎盛。据(清王國柳《太原王氏宗譜》记载,虞城王氏祖世居山西太原祁县,从祁县随唐朝地方割据将领侯希逸南迁,遂居怀州(今焦作)温县。侯希逸平安史之乱,封淮阳郡王。王世祖人再次迁淮阳。据《淮阳志》记载,最早应是唐末王勃第三个孙王授因避乱迁于宛丘料马村。后分别迁往山东巨野和安徽砀山。唐昭宗光化二年设立辉州,置州在砀山,领砀山、单父、成武、虞城等四县,埙公任辉州刺史。虞城距离宋州比较近,又从砀山迁虞城。定居虞城后,凭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支撑着虞城王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历经磨难,一次次凤凰涅梁。至北宋年间发展至鼎盛。自王砺之后有“五代三十六进士,一状元一探花”,虞城王氏家族在应天府可谓首屈一指,乃宋朝名家大族。俱有声于时,实属罕见,虞城王氏是中国文化世家的代表。
(四)建炎南渡,虞城王氏分居四方。随着靖康之变】,宋朝最后一位皇帝在商丘短期设都。后【建炎南渡】,王氏家族官宦仕家护驾南迁。纵观清光绪二十年王庸敬编纂的《王氏通谱》,虞城王氏后人众多分支流落在江浙一带,少部分留守在开封、商丘、虞城。南迁之后,宋朝灭亡,一部分人又返迁回虞城,分散居住在以古王集为中心的周围村落。
(五)虞城王氏分布。北宋应天府虞城王氏家族,世代繁衍生息已有一千多年,历经唐、宋、元、明、清以及民国、新中国时期。虞城王氏自南宋朝覆灭之后,部分留在浙江、江苏一带居住,少部分迁回原租地虞城县古王集及散居在周围村落。洪水、灾荒,特别是元末明初,族人迁徙或者流落他乡。今古王集及周边大王庄、许楼、杨丕显庄、刘小庙,刘集乡小史楼,稍岗乡杨八楼,大侯乡杨楼村、张楼村、西张庄,原小侯乡王祖师庙,梁园区贾堂,宁陵县柿子王村以及江苏铜山黄山镇等王氏,皆为虞城王氏一族。
上一篇:?虞城王氏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