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小生在河南步氏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2019年7月27日,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步姓委员会成立大会在郑州举行。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石小生出席会议并讲话。
下面是石小生副会长的讲话摘要:
很高兴受到邀请参加今天的大会,我首先代表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以及林宪斋会长对步姓委员会的成立表示最热烈的祝贺。
姓氏,是我们每个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身份符号,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须臾不可离开的生活要素,中华民族尤其是汉民族的姓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它的形成、发展、演变的漫长历史过程来看,则是构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尤其是漂泊在海外的炎黄子孙,都对“家”、对“根”有一种深深的渴望。时至今日,姓氏文化已经成为经中央批准的中原经济区五大战略定位的华夏历史文明创新区建设的重要内容,省委领导就曾经多次明确提出:进一步巩固农充分发挥河南根亲文化优势,增强海内外华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巩固国家统一、人民团结的文化基础发挥了独特作用。而流行的”老家河南“的广告语正是基于河南是中华姓氏主要起源地史实的精准表述。
一、姓氏文化是传承文明、解读历史、透视社会的窗口。
中华姓氏源于上古,延续至当代。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中华姓氏发展演变,延续传承,升华凝练,形成了一种内涵丰富、体例完备、超越历史时空、跨越地域界限、包容社会各个层面的文化体系,并以其人人皆知的普及性、世代传承的持续性、兼容并包的统一性、博大精深的系统性,纵贯了中华文明的进程,涵盖了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从某种意义上讲,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就是不同血缘姓氏的宗族在各个历史时期繁衍生息、播迁交融、兴衰更替的总汇。姓氏文化是一门很有趣、内涵很深的学科,涉及到社会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字学、地理学、编辑学、民俗学、遗传学、人口学、地名学等众多社会科学。以血缘姓氏为脉络的姓氏谱系,具体载录各姓氏宗族的渊源世系、兴衰荣辱及其历史功业和文化特色的重要文献,是中华文明进化的轨迹,社会历史发展的缩影。因而使中华姓氏成为传承文明、解读历史、透视社会的独特视角和窗口。所以,我们不要以为成立“步姓委员会”就是拜祖宗、修家谱、联谊宗亲,我们更重要的工作是搞研究,研究家族的起源、迁徙、分布、名人、遗迹分布等等,做好这些学术研究工作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又是一件必须要做、首先要做的事情。如果我们连自己的姓氏历史都搞不清楚,岂不愧对先人,如何启迪后世?
二、姓氏文化是中国人传统“家国情怀”的基础。
汉语中“国”与“家”连在一起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是有特定含义的,在姓氏起源阶段的先秦时期,“国”其实是某姓氏家族,例如:秦、楚、晋、卫等等。比“国”小一些的则是“家”,例如韩、赵、魏三家(氏)。这些“国”“家”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大多都演变成了姓氏。例如咱们步源出于姬姓,以封邑名为氏。春秋时期,晋国公族大夫谷豹有个三子:称,芮,义。义之子孙子名扬,他的封邑在一个叫步的地方(今山西省临汾县),因此又被称为步扬,后代就改为步氏,故步氏后人奉占扬为步姓的得姓始祖。中国古籍中出现的“国家”并非西方近代民族国家的观念,今天“国家”的概念当时称为“天下”,而“天下”则是更大的一个“家族”。我们今天研究各个姓氏起源的脉络,可以很容易的把各个不同的姓氏连在一起,往上追,总能找到一个共同的祖宗,直至最后的“炎黄子孙”。所以,“家国情怀”实际上就是以家族为基础进而兼济天下的人文情怀。史书万卷,字里行间都是“家国”二字。《礼记》云:“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无论社会变迁沧海桑田,不管乡野小农高官巨贾,人皆遵循“敬天法祖重社稷”的古训。中国社会以家庭为中心的文化衍生出了自己的一整套思维和生活方式。“家国情怀”,包括“舍己为家”和“保家卫国,”这种“家国同构”的社会传统,包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这里的“治国”就是治理好一个小小的诸侯国,而不是我们现代意义的国家。要知道,古代的诸侯国是要对周王室负责的,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邦",其实就是某个姓氏家族。这种把个人追求与社会目标统一起来的儒家信念。由个人而家庭,由家庭而社会,由社会而国家,由国家而天下是中国人特有的社会价值逻辑。
所以我们说“家国情怀”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宝贵也是最活跃的精神资源。而姓氏文化正是“家国情怀”中“家”的核心、纽带和基础。
三、“先祖、先贤、先烈”崇拜是中华民族精神寄托的核心。
任何一个社会,尤其是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农耕时期,没有信仰,没有敬畏是不可能的,信仰是随人类文明一同而来的。在混沌时期,人类对很多未知的事物都会产生敬畏,天地山河、日月星辰,某种特定的动物以及已经逝去的祖先都有可能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神”。原始人类在相互沟通中产生了共同认知,这就是“信仰”。这个对人类的贡献非常大,在科学不发达的情况下,随便遇到一个天灾就是毁灭性的,假如没有这种信仰,那人类在精神方面会是何等的无助?
但在历史发展中,东西方的信仰主体却是不一样的。西方选择的是拜神教,是上帝信仰;而中国则是拜义教,是祖宗信仰。中国人信仰、畏惧的是“先祖、先贤、先烈”!是以“家国情怀”为核心的信仰。我们比较一下中国与西方国家传统节日的不同:西方的节日大多与宗教、上帝、鬼神有关,复活节、感恩节、圣诞节等等,这反映的是西方人信仰的多是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鬼神和上帝。而中国的传统节日从春节、正月十五、清明节、端午节、八月十五、十月一等等,多是与自己息息相关的家庭团聚和祭祀祖先有关。西方人信仰、畏惧上帝、众神。中国人对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天帝、鬼神在孔丘《论语·雍也》中讲得很清楚:“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所以,不信“上帝”并非中国人没有信仰,而是信仰不同。而对先祖、先贤、先烈的追思是姓氏文化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我们现在省内的各个姓氏文化研究会开展的活动中,到姓氏起源地祭祖,包括黄帝祭祖大典、世界客属大会、周口市的太昊陵拜祖大典和姓氏文化节、固始县的根亲文化节,郑姓、林姓、黄姓、曾姓等等众多的祭祖活动,以及对特定先贤、先烈的追思、研讨会议,如李姓对老子,姚姓对姚崇,陈姓对颍川陈实,上官姓对上官仪的研究等等,都是这种“先祖、先贤、先烈”崇拜的具体体现。
四、姓氏文化是维护祖国统一、民族融合、团结的有力推手。
中华姓氏是传统文化中生命力最旺、凝聚力最强、感召力最大的人文情结,是认同中华传统文化的伟大基石。中华民族历来以炎黄子孙自居,把炎、黄二帝作为共同的人文初祖和精神偶像。无论是偏处一隅的少数民族,还是飘零异域的华裔侨胞,时时处处都流传着炎黄二帝的传说,人人都以炎黄子孙为荣。这种以血缘、姓氏为传承纽带,对共同祖先形象的塑造,对民族渊源的追述,构成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化和连续传承性的认同基石,它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桥梁纽带,也是当今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问祖的重要依据。中国古代很多的少数民族,例如匈奴、突厥、沙陀、契丹、鲜卑、羯、女真等等,如今都已经不存在,完全汉化了,而他们汉化最重要的标志就是改汉姓。如匈奴人刘渊,自述是汉朝刘氏的外甥,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建造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的神位进行祭祀,改国号为汉(史称汉赵、前赵)。还有昭武九姓、北魏孝文帝的改汉姓、汉唐两朝为代表的赐姓等等,可以设想,如果这些少数民族只是文化上融入的汉民族,但姓氏不改,那么这种融和必定是不彻底的,身份认同必然存在分歧。所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历史发展中形成这么大的统一民族,姓氏认同是极为重要的因素。同时,这些少数民族改姓之后,也为汉民族的文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有史可查的由维吾尔族改汉姓的元代诗人马祖常和当代著名史学家翦伯赞就是其中非常典型的例子。
五、姓氏文化是维护社会和谐的润滑剂。
自古以来,“家”,就是华夏儿女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是维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纽带,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必要条件之一,涉及千家万户。姓氏和家谱文化的内容,除对世系的记载外,都有“家训”、“家规”、“族规”之类的内容,如:敬长老,孝父母,睦近邻,崇节俭,恤孤寡,戒淫逸等。有的还讲述了祖先们万难不屈,艰苦创业,忠君爱国,清正廉洁,大义凛然的高风亮节。宣传的是敬祖尊宗,遵纪守法,教子成才,自强不息,耕读诗书的家风。与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国之稳看民之亲。每逢春节和清明节,许多姓氏的家族都要举行各种祭祖活动,定时编修家谱,举行颁谱仪式,长辈主持,族人参加,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使广大族人相互了解沟通,相互交流切磋,相互守望扶持,共谋事业发展。同时,对家族成员内生活困难、孤寡老弱进行经济和情感上的帮助。一个个家族和睦相处、稳定兴旺,国家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及文明进步就有了坚实的基础。近一段时间,中央特别强调良好的家风建设与传承,习主席多次引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古训来教导各级领导干部,这些内容,是我们姓氏文化研究的基础和强项,所以,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和宣传,为创建和谐社会尽我们应有的力量。
六,姓氏文化是发展地方经济的助推器
姓氏文化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在改革开放初期表现的特别明显,那个时候,许多海外华人华侨回到内地的主要动力就是寻根祭祖,是对祖国(祖宗所在之诸侯国)根深蒂固的向往。例如,世界著名生物学家美国的牛满江教授,多次回国,不顾高龄亲自到荥阳的穷乡僻壤寻找打锅牛的遗迹;香港著名企业家曾宪梓先生也两次到方城县寻找和确认曾国故城遗迹。著名华商宋良豪在祖地商丘市捐资公益事业,先后已达数千万元。旅菲华侨黄如论先生除在黄姓祖地潢川县、固始县捐资修建黄氏大宗祠、根亲博物馆以外,还捐资3亿元建设中原文化艺术学院。类似这样的事例非常多,所以,当时很多地方政府都把宗亲招商、寻根招商列为地方政府的重要政策方向,对这样的姓氏文化活动给予了大力支持。例如荥阳市专门为此郑姓设立了一个在编的科级政府机构,其他如淮阳陈姓胡姓、卫辉林姓、潢川黄姓、息县赖姓、淮滨蒋姓等等,都有定期举办的姓氏文化活动,都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当然,随着河南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交流的日益便利,姓氏招商的作用已经没有改革开放初期那么明显和迫切,但是,把根亲文化作为联系海内外华人华侨的平台和影响,依然是非常明显和不可忽视的,这也是省委省政府把根亲文化列为河南省重要文化建设的依据所在。
七、河南是华夏姓氏的主要发源地,是我们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
目前,全国有省一级姓氏文化研究机构的只有福建省和河南省,为什么?就是因为姓氏文化在这两个省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福建是台湾同胞的祖地,每年都有大量的台湾同胞到福建祖祠寻根问祖,而河南则是中华民族大多数姓氏起源之地,姓氏郡望也在百分之五十以上,在这两个地方搞好姓氏文化研究和寻根祭祖活动对海内外华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巩固国家统一、人民团结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另外,步姓虽然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小姓,但也涌现出了了很多赫赫有名的英雄豪杰。杰出人物,在历史上有极大的影响。我相信,步姓委员会在新当选的领导班子带领下,在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的指导下,一定能发挥地处中原、人口大姓的文化优势,做好姓氏文化研究、姓氏寻根和联谊工作,为河南省和李姓宗亲的文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下一篇:步显林【步氏家族孝子贤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