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谱网 >> 家谱序言 >> 浏览文章

历代柴氏家谱序言

时间:2014/10/21 10:10:19 发布:新闻编辑部

日前,河南省家谱研究会理事周祖祥先生向我们提供了他所搜集的历代柴氏族谱序言,我们分别整理如下:

敕纂修柴氏宗谱序【太康八年(公元287年)】

窃惟

皇上改运分茅胙土定姓别族照得柴氏之先实本少典之后黄帝有熊氏之子少吴金天氏孙为颛顼高阳氏娶胜浪氏之女生卷章妻女娇生黎及回代为祝融官于高莘氏之世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日樊封于昆吾日惠连封于濮阳日铿封于徐日会人封于晋日季莲封于楚为芊姓会人封晋赐姓柴其孙元哲封于韦当夏商之世代分焉既有男女则有夫妇有失妇然后有父子兄弟长幼而君臣立焉有君臣则有爵禄有爵禄则有封邑有封邑则有茅土有茅土则有宗族有宗族则有宗谱俾其绕绪相连百裔归之一祖本棱茂业万同乎一根臣钦奉敕旨命臣权修谱事观在廷群臣所进名宦仕续乃知柴氏家传本于烈山氏少典之后娶有娇氏之女日安登生子日石年以姜为姓以火德王为炎帝神农氏少典之如符宝感电光绕斗而有娠生轩辕有熊氏子元嚣为少吴金天氏孙为颛顼高阳氏生卷章卷章生黎及回黎与回代为祝融官于高莘氏之世回生陛终睦终生子六人日樊封于昆吾日惠连封于帝邱日钱铿封于徐日会人封于晋赐姓柴居平阳为平阳郡公自少典至会人凡十九世会人至承勋凡十二九世历秦汉魏吴以来名卿贤相代不乏人或佐理天朝或宜获于落镇皆济济缙绅之光宗谱之辉也

因敬叙之以垂不朽

太康八年(公元287年)丁未七月吉旦

司空司隶校尉著作郎权知谱事臣崔陵谨序

唐太宗文武皇帝诏修氏族志【贞观六年(公元632年)】

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壬辰五月初十日钦奉敕旨纂修谱牒品定天下氏族合依西太康年间条例中书令臣温彦博中书舍人尹文宪等谨上进奉圣旨依诏同定天下氏族以昭后来谨志

秘书省牒证会贞观六年五月初十日奉敕检准西晋太康八年七月应在廷臣僚所进先世名宦仕续叙成家谱各录二本一本缴进

神京一本家藏继后修集盖恐历代绵远昭穆不分或恃势自高或稚年居长甚至伟字之重行第之紊此皆谱志之不修故也今据开国侯谯襄公柴绍投进先世柴宏道等撰集家谱悉依西晋太康中条例撰集成书用

彰厥后谨依书本校勘缮写进呈乞赐颁降昭示不发时流传后代臣等不胜战之至

贞观六年(公元632年)五月初十日牒

奉纂修柴氏宗谱序【太康贞观六年五月】

臣闻洪茺未判之初名为混沌混沌而后各为太乙太乙而后名为太始太始而后名为太初太初而后名为太极大极而后名为太素太素而后名为开辟开辟而后名为天地始分天地始分为两仪两仪者清上阳明为天日月星辰击焉浊下之凝焉地山川邱陵聚焉是以清浊之气分行之秀而人生焉故清者为圣为案能浊者势愚为不醒其为人也受二气之灵禀五常之性而男女公侯泊子武王即位封先圣之后得平阳郡柴晋公二十九世孙承勋仍袭前爵会人为柴氏受姓之祖也乃帝王之胃缨相承三世孙耿光成时为西河守孙季芳昭王时为晋阳丞予宣化彦王时为大理卿子辅国为赵城令孙光济懿王时为太常丞光济长孙范历王时为助教子成栋山阳令栋子济时为洛阳牧子从政平王时为济南刺史子春萃为西安守孙时行为即墨令子有贞惠王时庶长有贞子以华为南城刺史子盛阳为禹城令子惟庸为定王时大名别驾孙俨国学禄子普灵王时为汴州守普子伯宗为会稽丞于善长安东丞孙端礼武昌刺史礼孙遇时为郑州牧子可齐武陵令孙孔明宾慎靓王时中丞孙懋烈赧王时都尉子延爵任河内刺史汉兴迁大理卿转司马卒于官谧文靖子亮工汉文帝朝举文武全才除郎中迁司马府侍书转太子洗马子宦景帝时为长沙刺史宦于子玺武帝朝为中丞玺子懿昭帝时为太子宾客子淼为济南郡丞孙知节为徐州牧节孙宏济东汉时润州郡守子有光为东安令子应聘章帝时为太子校书子永年为东昌牧子寰为太平丞寰子敷为宣州判子京顺帝历阳丞迁广陵太守因内艰任丹阳桓帝时为战功拜征南将军灵帝朝黄门选部侍郎都督江东诸军事献帝兴平己亥(注:公元195年)对富春侯谥忠肃子运昌为丞子益国后王朝为充州刺史都督荆豫诸军事定国经国镇国皆任郡守邑令衣冠蝉联延于历代子孙蕃衍棋布星罗若非纂集安究流传证得柴氏巨姓昔西晋武帝梦与神人共语自称先名贤于是司空司隶校尉崔陵更集九州百仕贵各先世谱状投上秘阁品为天下大姓当时太子赞善宏文馆侍读学士柴宏道等先世名官年月投进详撰成谱臣汪行忠昨准贞观六年五月初十日敕旨命臣品量柴氏大姓今据开国侯谯襄公柴绍所进先世谱状伏乞特赐删定臣谨遵敕命篡修无差缮写

进呈乞行颁降臣诚惶诚恐稽首顿首谨序

太康贞观六年五月  吉旦奉

富春柴氏宗谱卷首

柴氏宗谱序【大宋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

自契为司徒教以人伦天下知五伦之大至于孔子日正也正名乎又日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孟夫子又申其道而日夏日校殷日序周日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是以一家之中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此人伦

之大者焉可以不明也然欲明人伦必先修宗谱谱不修则尊卑无辨名分不正而人伦无由以明矣故宗谱修则世系明世系明则名分正名分正则昭穆序昭穆序则尊卑无相逾强弱无敢凌而雍然成礼义之族敦仁让之风矣余自江山客温州迁桐江先代之谱志虽灿若日星而后之子孙恐未尽知来历余因纂成谱牒以垂于后有图有系使知五服之亲也书讳书字书行第使知上下尊卑之等也书嫁娶著乡邑所以慎婚也书德行书学业书官爵书郡望后人毋忘先泽孝修厥德以继世美也兹余修谱之愈如此子孙其世修而世续之则吾柴氏之祚可垂亿万世而不替矣是为序

大宋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丁酉春壬月

裔孙中行谨撰

赠柴氏宗谱序【大宋德佑元年落公元(公元1275年)】

余督勤王之趋制郡(今浙江)次富春(今富阳)渚适契友之子柴生讳者杭迁新迁富春携世谱遏焉恳文弁其首余怪之日今何时哉方驰驱王事抚循呻吟之不暇而暇及此哉然生长者以忠直后裔追祖德于世远之后笃族谊于波荡之秋正幸子仁人之用心者夫士君子读圣赀书所学者仁孝耳生能推仁孝之心以绳乃祖武行见垂声国史而汲汲于家谱之修犹后也生其勉旃

大宋德佑元年落公元(公元1275年)乙亥夏五月

赐进士及第江西提刑店陵文天祥撰

赠柴氏宗谱序【大明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

邻邑富春屠山柴君菌余世好也今其族谋葺谱君携其先世旧谱来示余而嘱为之序且日自宋德{右以来屡遭兵普不及修生卒葬已多残缺惟先代世系及历迁源流赖旧谱以存请申言之无辞余受读数遍见柴氏得姓祖为柴举案举仲尼弟子高柴之孙以王父名为氏盍圣贤之徒得孑L门遗教宜其后嗣之昌而多贤能也自举后历汉唐五代迄于有宋名贤辈出而富春柴氏则以地宋大儒中行公为第一世祖中行公江山人由江山历迁而至于富春载在德佑旧谱系孺中行公为第一世祖中行公江山人由江山历迁而至于富春载在德佑旧谱系图中者犹班班可考而奚残缺之足憾其生卒葬不能补者阙之可也

大明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岁在丁丑冬十一月赐进士出

身礼部左侍郎眷生姚拜撰

篡修柴氏宗谱序【大明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

古者诸侯世国卿大夫世家生有宗死有庙贤人君子皆得以识其先而不绝唐衰遂寝废矣宋欧阳公依汉年表苏氏以大宗小宗各为是谱其例不同世次皆可考也故欧之言日不知姓之所自而昧昭穆之次者禽兽不若也苏之言日观吾之谱孝悌之心可以油然而生矣此谱诚不可以不作也故世家巨族不可以无谱谱不可以不实族而无谱谓之忘祖谱而不实谓之诬祖忘祖固不可使谱而诬不若无谱也世之葺谱之家能不蹈夫柳铁炉步前人之消者岁何人裁苦今之富春屠山柴氏宗谱创始于宋衍流于今已无纤毫差谬至云八石溪公考证源流尤为详备今双山石源子隆子建昆友辈恒鳃鳃以葺谱为念延余校正编次之始自宋大儒中行公由江山客温州永嘉迁桐江为第一世祖越四世元化万八公自钱塘迁富春之屠山下七世贤六府君由下屠敖娶上屠申屠氏遂宅上屠传至于今已三百余年历世不为不久子孙不为不多余观源流端绪昭穆世次其子孙岐故嶷特达类多超出于众者足以见柴氏人才之盛后先相望继述相守所谓公侯子孙必复其始云

大明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岁次丁亥之春吉旦

东安周江拜撰

叙【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

自锡土著姓而人得以其类相从大易所以有类族辨物之象标卦义于同人类聚久则涣涣则联之以萃故日主假有庙致孝享也庙既立乃制祀事首定祖宗昭穆之次俾子孙得循乎序而不失其伦一时仪位已寓无言之谱焉知其义者不必世经人纬之作自可通以明峻德亲九族之典故唐虞无谱而比屋可封顺帝则者岂独在兴孝悌也乃宋儒既定宗法法固大而可久遂为海内千百世谱法之佘其诸巨姓往往勤纂修与天家之史事等事亦甚重矣哉举其事者度其势而善集之贵在乘时盍天下之势群焉而不得不分纷焉而不得不合如王者大无外每以天下为一家固也然不能散之为千八百国复以居中制外建万国亲诸侯而以时朕属之故之目乃得先后乎九经而不易语其所以亲亲者大抵不越乎作谱者近是是谱之兴废实关乎族之盛衰何可忽也昔先辈作谱云祖宗以一人之身分而为百千万人之身而究之百千万人之身其初则止一人之身亲之欲其笃也谱之欲其同也同焉而笃之且合百千万人而共笃其所同夫岂有异政殊俗之累耶夫岂有异政殊俗之累而不臻雍睦之化者耶是谱之能使人为世家巨族而世家巨族又非谱无以联续乎人也谱亭之系于人也诚重且大哉乃以观夫柴氏之谱则何如柴氏之衍派于富春屠山谱牒之赫其由来旧矣自宋右文殿学士中行公客温州永嘉迁桐江至德乡为第一世祖由中行后递传宗华宗华递传万八万八迁富春屠山之下屠焉自万八再越三世至贤六府君恐下屠地狭人稠居址浅促受敖上展申屠氏迄今三百余祀遂成柴氏世族之绵绵矣然自贤六公传至十三世石溪翁考证先人源流惧谱牒残阙不伦必为后世子孙累迄双山翁遂延余同郡周仰山先生寨葺焉先生篆葺时为明万历十五年丁亥岁也至于今历邀久远子孙繁庶虽国朝丙午春裔孙际云修续其间生卒之月日邱墓之存亡孝悌节烈之行隐显励衰之迹亦未大备或阙失无稽或荒秽不治或湮没罔闻不无舛错误差之弊无非因谱牒不修以致此则夫谱之必有俟于续修也明矣以故是族之克后先生讳昌者学至博谊至高作史才也与余甚善遂邀族中君济信之月丹惟中台臣辈延余而修续焉予亦何敢作谏词以志美哉不过仍其所已详增其所未备追世系别名分纪出处各不失其真而己矣余亦何敢作谀词以志美哉倘异日者人文蔚起家修户诵成礼乐农桑之族兴攀麟舞凤之资文扬武烈将谱牒献之当宁岂不与国史并耀而争光也乎若夫心知祖德宗功源合流分此分内事耳亦奚足论

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岁在戊辰九月中浣之八日

东安通家眷弟潘涛顿首拜撰

纂修柴氏宗谱序【乾隆二十二年】

谱以志不朽也然而难言之昔鲁叔孙穆子聘于晋晋范宣子问日古人称三不朽何谓也珠子未及对宣子历举井祖先名赫奕者以实之穆子日不然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此之谓三不朽夫得姓受氏以守宗坊而保世滋大特世禄之常耳未可谓不朽信斯言也屠山柴氏之谱其堪不朽者乎余犹忆束发时父老谓予言日吾富春自南宋驻跸以来缘出川之胜巨室大家卜筑于斯者甚伙而柴氏为冠余应之日无亦以是姓为平阳世系耶父老日非也自古公侯甲第降在氓隶者所在多有讵以此衡兴废哉特柴氏子姓敦孝友崇礼让尚节俭安朴视他族之怙侈灭义者若薰莸之不同器焉乌得不褒扬称首族焉此时子心诚之而未有以证也金子春占者予中表谊也娶柴氏因得觇其岳翁暨内兄弟辈果恂恂谨愿绰有古风则父老所言非特耳之抑且目之矣厥后予捷南官待罪史馆几三十年历迁内职王事埤遗难春山浙水常往来寤寐而亲戚故旧无暇通一札今年春金子忽邮寄屠山柴氏谱乞余序余本久疏翰墨又赋性矜慎雅不喜以空言谀世俗第念金子老成练达其矜慎之余也岂妄为他人请扎者而当日父老之言束发之见犹历历如昨日事窃喜柴氏之子胜能纂修世谱表扬宗德洵堪吾邑之矜式巨族之冠冕也谨弁数言以志不朽庶有当於鲁叔孙之旨乎是为序

乾隆二十二年岁次丁丑应钟上浣之吉

赐进士出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同邑董邦远拜撰

恩科举人拣选知县姻晚生申屠典顿首拜撰

重修柴氏宗谱序【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所以序世系纪先德也要在贤子孙世世修之毋使失坠焉为耳余宦游南北所过通都大邑见夫高门世胄聚族而居未尝不欢椒衍瓜锦悉由祖宗积累之陛士衡有言日诵世世也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其殆谓是乎囊年客富春即闻屠山柴为邑望族而犹未之见也粤匪扰浙屏迹屠山依汪小湖茂才居因得与墨山相过从其为人质随有古风乡里咸重之视其族比屋而居门闾相望秀者轨经鲁者秉来雍雍乎孝弟力田如奉西京明诏心窃羡之独是粤西不靖以来烽燧亘数省世家巨族零落不知凡几又安问其谱牒之修举兴废坠哉方今大难甫夷而族之父老乃汲汲修治家谱以收族为敬宗抑贤与工将竣族尊命墨山属序於余余素不文比年从事戏行学殖日就荒落辞不获己受其谱而读之见世次昭穆灿若列星宋则文信国公序之有明则姚文敏公序之国朝则董文恪公序之不仅深得欧稣遗意以微先世诒谋之善有以启后嗣於无疆也是为序

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岁次丙寅壮月中浣之吉

候选知县姻家眷弟胡用曾顿首拜撰

续修柴氏宗谱序【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

欧稣为天下辑谱之宗然作谱宗之而续谱则又当宗韩昌黎云莫为之前虽美不彰莫为之后虽盛不传盖不必为作谱言而续谱则必以斯言为法按吾乡家谱例以三十年一修自粤匪西起烽燧亘数省其间巨族世家谱牒付灰烬于殊难更仆数洎大难甫夷谱幸存而人丁斗落矣先君子乙山叔墨山公尝慨然日吾辈皆兵燹余生设不及此以收族为敬宗恐阅数传愈沦亡而不可问时丙寅较谱例距仅二十载以势急不可欠待乃与叔莎亭史杏轩辈丞起而修辑之凡生卒嫁娶墓志传文均详载俾后人读之而叹厥美之章章始是者未始非为之前者之力也今春祭毕而燕父老会於祠之中庭金日谱事不可后也自丙寅修后又阅二十载矣爰就商者久之越止至冬议定续修族长命叔泉亭总理其事复命堂从叔墨山兄杏轩分任编校堂何人斯敢膺重任乃辞不获又思为之前者既彰厥美今虽无盛可传而岂支派端伦谊兴灭继绝使异姓不得乱宗尊卑不得越次所以迪前光而传后世者则又为后者之不容谢其责也用殚心参阅世纪系图悉从义中行续起间有新序传另附简末待后之职是谱者以次厘定之余皆谨仍旧形式不敢以私意有所短长至若赐姓之由懋迁之自前序中已灿若列眉向俟堂之缕缕为也是为序

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岁次乙酉仲冬之吉

二十三世孙肃堂子琴氏谨撰

富春屠山柴氏宗谱源流序【光绪二十六年】

柴氏本仲尼弟子高柴之孙举以王父名为氏所谓以名为氏者也高柴齐人其十世祖为齐文公子高之孙故以王父名为高氏而本姓实姜氏出炎帝神农氏之系神农氏生子十有三人数世而有炎帝器器生三子其少子日祝庸生术嚣术嚣生二子日条日勾龙勾龙为后土后世祀于社生子二人日垂日信垂生伯夷伯夷生太岳佐禹平治水土虞夏之祭封于吕或封于申太公吕尚其苗裔也武王封之齐举太公二十二世孙也柴氏得姓自举始举裔孙武汉高祖时为将军至唐而有谯国襄公绍为唐勋臣尚高祖平阳公主居晋州临汾太宗贞观中命尚书高士廉等遍布天下谱牒品第为九等襄公以勋戚次皇族是为柴氏称大姓之始绍生二子哲威令武哲威六世孙孟端居太原开成初官翰林学士生三子咸通间屡举茂才不就生守礼守义一女适后周太祖为日圣穆皇后后无子养兄守礼之子荣以为子守礼生二子日荣日华荣承周统为世宗生七子日谊日诚日皆先被汉诛曰熙让日熙谨日宗训日宗诲世宗崩宗训七岁嗣立为恭帝陈桥之变禅于宋熙谨子禹锡少居大名尝事太宗于晋邸太平兴国迄咸平中累官枢密院使子宗亮宗庆宗庆景德初尚鲁国长公主历官将相无子宗亮官太子中允生三子元亨无吝无咎元亨生二子诵谏诵嘉佑中封崇义公给田以奉周祀生五子贻度贻明贻廓贻教贻庆贻度子彦颖彦颖子叔夏绍兴初复封叔夏为宗义公贻廓生三子祖遇祖高祖周祖遇一名士谦生三子曼炅灵祖高生四子本大本仁本兴本芝吴宜和中进士建炎间官兵部员外郎扈驾南渡率其族悉南迁是为柴氏履东南之始吴居绍兴曼居定海炅居衡州本大居建德本芝居衢州之江山生三子中行中守中立中行字与之绍熙元年进士历官至右文殿修撰为今富春屠山柴氏第一世祖初与之尝寓居永嘉有桐县至德乡姚象者为温州提干与之娶其女因}、居至德乡生三子长宗善扶父丧归永嘉再迁桐之常乐乡为桐江派少宗美徙睦州郡城为睦州派次宗华从仕姑稣徙居杭之钱塘生二子宏暨为钱塘派暨子教自钱塘迁富春屠山之下屠五世孙均寿当元明之际财赘娶上屠申屠氏复自下屠迁上屠是为富春屠山有柴氏之始自均寿公以来世渐滋大谱诸行传者甚详而先代宗绪所垂历迁实绩旧谱虽载之而不甚悉或时有舛误堂恐世远而失其真也爱谨与族人纂修之并详次其源流而为之序

光绪二十六年庚子四月中旬

二十三世孙肃堂谨

优行廪膳生许正乐填讳

柴氏宗谱序【1996年】

族之有谱,犹国之有史,省县有志。然国史以国事为对象,省县志以地方区域为对象,而族谱则以族姓为范围。表面上族谱虽似仅一家一族之记述,然其撰述之内容却牵涉甚广。故对社会各阶层学术界人士,如史学家、语言学家、社会学家、人口学家等无不提供有价值之宝贵赍料,因而族谱力各国人们所重视。美国优他州之家谱学会,每日各国去查资料修谱者络绎不绝。

中国族谱之学始于周,编撰之艺术,直至春秋时方臻完善。司马迁曾言其著述之史记,完全归功于阅读春秋时代之族谱资料。足见族谱价值之高,对研究中国社会及家庭制度占有何等重要之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非常重视修志工作。各省县纷纷设立办公室并设专人负责编修地方志,于修谱工作亦随之兴起。我柴氏族人不甘落后,自发结社,相互联系,奔走各地,深入采访。经数年苦战,终于写成《中华柴氏家谱》,为当代学人研究各类问题提供了本族的历史文献。孔子日:“有志者,事竞成”。尽管柴氏族人分散各地,又历经战乱,原有族谱资料失散难得,又加时间短促,今天能有如此之成绩,可谓难矣,特为之贺。

柴泽民

1996年9月10日

富春柴氏宗谱序【2004年】

国有史,家有谱。它是社会变迁、家族兴衰的记录:它是总结经验教训、扬善弃恶的镜子;它是敬老爱幼、弘扬文明的依托。

富春柴氏自始祖护驾南宋高宗皇帝到杭州而定居,至今已有八百多年了,后世子孙也已繁衍至二十九代。自第一世祖中行公起先祖相继十五次编谱、修谱,记叙了公元1137年南迁至1944年传至第二十七代的全部史实,并向上追溯到柴氏的起源。它留给我们后代许多值得追思和借鉴的东西……,从1944年至今又有六十年过去了,由于种种原因却留下了空缺。

今年四月间,我第一次阅读了柴文清先生主编的《中华柴氏宗谱》,又得到同族兄弟们的提示。十月间,又因柴文清先生的邀请,去河南淮阳参加了由全国工商联、文联、侨联和全国姓氏研究会联合举办的中华首届姓氏文化节,受到当地柴氏家族的盛情欲待,同时瞻仰了寿圣(高柴)塔、寿圣墓、周世宗柴荣墓。在此期间,我们汇聚了来自各地的柴姓族人,也见到许许多多海外侨胞来内地寻根,真是万人云集,盛况空前。

寻到了根基,才有资格问鼎其他,与时俱进,走向未来,我心澎湃….

我的先人好几次直接参与了《富春柴氏宗谱》的编修工作,在目前续编族谱条件尚未成熟的前提下,我萧望先行潜心编修好这册《富春柴氏第二十三世孙畲田公家谱》,以籍我的心愿,并借此敬仰祖先和嘱托后辈。

第二十六世孙柴荣华谨撰

2004年l2月

上一篇:何氏族谱序言

下一篇:吕志毅教授、杨小宁县长撰写的《唐县宗氏家谱序言》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