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家坝《廖氏宗谱》谱序
人无父母,身从何来?
人无祖宗,根从何来?
从小到大,从母亲和前辈的口头传説中,只知道蓝家坝廖氏宗亲的先祖是“湖广塡四川”的时候,三个兄弟从外省迁移到蓝家坝开创廖氏先业的,并一直繁衍生息至今。至於廖姓何来?始祖是谁?如何发源开基?如何演变迁徙?始迁祖是谁?何时背井离乡迁徙到蓝家坝?祖籍在哪里?如何代代相传走到自己这一代?自己属於哪一支宗族支派等问题就常常不了了之。也许是“文革”“破四旧”;也许是始迁祖到蓝家坝后没有续谱;也许是后人没有妥善保管族谱;也许是前辈们不太重视忽略;也许是先辈经济文化条件限制,总之,不管是什么原因,三百多年来,蓝家坝廖氏渊源和世系,旣无族谱资料有据可查,也无口碑史料世代相传。蓝家坝的廖氏宗亲包括我自己在内都就一直不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
廖氏的“根”在哪里?
公元2009年7月19日(巳丑年六月初八日),一个偶然的机会,一本保存二百多年的老谱,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湖南老家的廖名龙先生终于发现蓝家坝廖氏宗亲的渊源。二百多年的寻根,二百多年的追寻,原来蓝家坝廖氏族人的祖籍在“楚南宝庆府邵阳县西路隆回六都鷄田”(今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六都寨镇廖家村),蓝家坝廖氏族人的始祖是发祥公,隶属於发祥公次子德文公的鷄田支系。以此上溯和下探,上自廖氏得姓始祖一世叔安公,下至蓝家坝廖氏一百二十六世“敦”字晩辈;上自蓝家坝廖氏始祖发祥公,下至蓝家坝发祥公第26代,顿时云开雾散,豁然开朗。眞是“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原来他在灯火阑珊处。”这是蓝家坝廖氏子孙几百年修来的缘分,眞是蓝家坝之大幸,廖氏宗亲之大福!
既清源,又明祖,修谱便成为蓝家坝廖氏子孙理所当然的事情。
修谱的目的在于正本清源、敬宗收族。国有史,而家有谱,所以考世系,序昭穆,分尊卑,别长幼也。如果一个家族没有族谱,枝繁叶茂,错综复杂,那就不可能瞭解家族的世系源流。试想,连祖宗先人都弄不清楚,更何谈尊祖敬宗了。加上年代久远,子孙后代不通来往,亲情就会日渐淡薄,家族凝聚力也会逐渐鬆散。欧阳修在《廖氏族谱序》中就认为“无谱则尊俾失序,失序则恩义不明,不明则争斗衅兴,亲亲之谊缺矣。”当今社会,由於受歷史上政治运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致使中国社会最起码的尊老敬贤、扶老爱幼的传统道德规范错位,正可谓“亲亲之谊缺矣。”有了家谱,“子孙分布虽远,序谱一查,天下犹一家焉。”故宋代苏洵认为“人家三世不修谱,则为小人矣。”
修谱的作用在于垂范后世,敎育子孙。有宋以来,族谱一直被当作家庭敎育和家族敎育的重要素材,修谱及其相关活动也被当作家族敎育的重要手段,在传统敎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明代方希哲就明确指出“古之贵乎谱者,非特以著世次,纪官位,而夸於人也。盖将使后人观之,而考人品之醇疵,明流泽之广狭,而益思所以自立云尔。”通过家谱,我们不仅可以辨亲疏、明昭穆、追根溯源,缅怀祖辈,找到家族的归属感,凝聚家族的力量,而且可以发扬先辈走南闯北,不畏艰险,艰苦创业的移民精神,为廖氏家族和中华復兴而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修谱是一个国家歷史延续的重要基础。“族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中华上下五千年,就是无数不同血缘的姓氏宗族,在各个歷史时期繁衍生息,播迁交融,兴衰更替的发展史。从廖氏始祖叔安公起,歷朝歷代,从朝中重臣到布衣草根;从高高庙堂到坊间市井,廖氏人用自己的行动书写着廖氏家族自己的歷史,也书写着一篇篇辉煌的华夏文明史。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认为“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因此,家谱不仅仅是一家一姓的生命史,而且更是一族一国的生命交响曲。
盛世编志,太平修谱。早在明永乐九年(1411年),发祥公后裔就开始编修廖氏家谱以正本朔源,别派世系,垂训子孙。如今国家繁荣昌盛,民族兴旺发达,社会稳定和谐,为修谱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我蓝家坝发祥公后裔,应当继承发祥公子孙重视编修家谱的优良传统,将其发扬光大,让世世代代的蓝家坝廖氏后裔不忘先祖恩德,不忘廖氏之“根”,带着一颗感恩的心,面向湖南,胸怀天下,走向光辉灿烂的明天!
主修:廖胜 廖勇 廖勛
公元2014年7月16日
旧历甲午年六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