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南闵(杨园)和野曹王氏支脉续修族谱序言
王南岗王氏支脉系南曹王氏之一三公一魁之后裔, 约清季自南曹村南街迁居王南岗。
王三公一魁乃南曹王氏始祖“一叔三侄”中“三侄”之老三。吾南曹王氏乃山西洪洞人,明永乐年间初迁修武(今焦作)王褚村居住。后三公一魁弟兄三人从王褚迁至郑州北黄姑庄,又迁州南大街,至明季又迁州东南曹居住。时南曹已有程、孟两姓在此定居生活。兄弟三人见南曹土地肥沃,水田丰盈,便在此安家定居。兄弟三人初来乍到,受人欺负,于是便把会功夫的叔叔一-家叫来。随后,王、程、孟三家和睦相处,各自营生。仨兄弟在叔叔的带领和张罗下,先后各自成家立业,开启了在南曹的艰苦创业征程。三公一魁迎娶朱氏为妻,育有“四子八孙”,“四子”:长子家相、次子家俊、三子家兴、四子家弼,“八孙”:长孙王域、次孙王僳、三孙王琮、四孙王琪、五孙王珩、六孙王琅、七孙王玖、八孙王绍。在南曹王氏族人前后的创业岁月里,由于王氏先祖,吃苦耐劳,勤耕不辍,渐渐南曹王氏人丁兴旺,家庭股实,耕地增多,成为南曹大姓。与此同时,王氏家族的兴旺也促进了当时南曹快速发展。南曹逐渐成为商贾聚集、辐射四方的商贸大镇。
约清胡嘉庆年间(公元1796年至1820年),南曹南街王氏一支脉先民在南曹南2公里处(今王南岗村地界)有数十亩耕地。他们春天耕地播种,夏季中耕除草,管理庄稼,秋天收获果实。因为路途较远,耕种不便,他们定是中午送饭,地头用餐休息,抑或早晨带上午饭,中午就地烧吃。烈日暴晒,风雨交加,他们搭起了茅棚,遮风挡雨,餐后小憩。后来,犁耧锄杷,车马农具不断增多,来回搬运更不方便,他们便想在此建房修舍,定居此地生活。他们仔细观察四周地形,发现一个形似簸其的岗环的地形很好,北、东、西三面丘岗环绕,背风向阳,且东临潮河,有用水之便。于是,便在此扎寨设庄。因都是南曹王氏族人,且在南曹南边,又有土岗环绕,便把此庄称作“王南岗”,这也许是王南岗村名的由来吧。
冬去春来,寒暑易节。王南岗先民在此贫瘠的土地上艰苦劳作,繁衍生息。转眼到了公元1938年夏季,国民政府为阻止日军西进,采取“以水代兵”办法,于6月9日下令扒开郑州北郊17公里处黄河南岸渡口一花园口,造成人为的黄河决堤改道,形成大片黄泛区,以致黄河南岸广大地区粮食歉收或绝收,间接导致惨绝人寰的1942年河南大饥荒。在此期间,因村中土地属于沙岗薄地,产量极低,为了生计,村中王杨妞一支于1939年秋由王南岗迁往野曹村,王明田-支于1940年11月由王南岗迁入杨园村。王刘拴一支据说约于1942年逃难外出,后当铁路工人(该支暂未入谱)。民国31年河南大饥荒,造成300万人饿死,600万人逃亡,中原大地,赤地千里,饿殍遍野。王南岗也有多人饿死,仅王老德支就有 王新安的两个儿子和伯父等3人先后饿死。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王南岗仅剩5户人家,他们是王明义支脉,王明心支脉,王老德支脉,王拴成、王丙汉支脉和王文昌、王河山支脉,总人口仅有约50人左右。
逝者如斯夫,沧海变桑田。俯仰之间,王南岗族人已经在这块土地上繁行生活8代左右,经历了200余年。2016年秋,王南岗和所在小湖行政村的其它7个自然村(王司李、小湖、小魏河、小侯庄、小李庄、棘针林、方庄)启动了“合村并城”项目,2017年夏秋季节,行政村8个自然村无论是村民居舍,还是厂房仓库全部拆除,拆迁工作圆满结束。村委会为全行政村65岁以上老人在小湖村西统一修建了老年安置房,供他们安居生活。其他村民或投亲靠友,或八方租房生活,四海为家,独自生活。村民企望安置小区早日建成,早日回迁新居,早日过上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现在中国进入了新时代。人逢盛世,敬祖修谱,乃善事一件。通过此次修谱,使王南岗、杨园和野曹中源于南曹的王氏族人,知道了自己的根脉所在。同时又仿佛看见王南岗族人一代代在这片黄土地上,昂起不屈的头颅,挺起倔强的脊梁,燃起炽热的爱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风雨兼程,一步步一代代艰难地走来,创造了今天的基业。放眼未来,人生征程漫漫,唯愿吾辈及后人,以忠孝礼义之心,行仁义礼智之举,创光大族门之业,上告祖宗,下慰族人。因资料缺失,拙笔难翔,谬误之处,敬请指正。
下一篇:河南省泌阳县泉河王氏家谱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