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马家大门院概况
回忆马家大门院概况
马金民
据万历年十二世祖斯作所写家谱记载:“吾族原籍陕西米脂县,由明朝迁至山西省孝义县之东盘粮村定居。隶同马里七甲,越七世矣。”以上记载,当然是可信的。但是也有一段传说,东盘粮村马姓,是由孝义县南乡王马村迁来的。这显然需要加以考证。
考证的事暂且不提,还是让我来讲一段动听的故事吧!
说的是,由王马村迁来东盘粮村的,只有兄、弟两家。这兄、弟两家,每逢清明节,都要扶老携幼,到相距二十里开外的王马村上坟祭祖,十分不便。有一年,兄弟二人骑两匹快马来到王马村,意欲将马家祠堂里悬挂的宗图抢回。不料,被王马村马家发现,亦骑快马追来。行至东盘粮村西南,双方经过一场激烈的争夺。结果,王马村马家撕去了宗图的下半截;东盘粮马家保留了宗图的上半截。为此,东盘粮马家将双方争夺之道口取名为“马道口”。 更有神传者说,东盘粮马家世代出大人物,是争得宗图上半截的原故。
以上传说是真是假,祖先家谱中没有文字记载。但时至今日,两个村的马家都承认自己出于同一个祖先。80年代初,二十二世孙马志英参加县工作队,被派往王马乡蹲点,王马村全村马家(占全村人口一半以上)家家都把她视为亲人,以上等茶饭招待。他们都提到双方争夺宗图的故事。
有一次,我去王马村学校检查教学工作。该村支部书记马保大,知我是东盘粮村马姓后,便以自家人身份邀请我到他家作客。他一家老小的热情,使我感动万分。无独有偶。王马村马家中亦有“登”字辈。就我所知,王马村的马登朝就在邮电大学任教。
还有一事可验证这故事的真实性。东盘粮村马家发展到今天,已占据半个村子。其中,以前街西头至东头居多。西头马姓隶同马里二甲,东头马姓隶同马里七甲。这两户马姓,都承认是一家,至今辈数不乱,但各有各家的祠堂。在马氏家谱中,只写了隶同马里七甲,未写隶同马里二甲的蛛丝马迹。记得早先祭祖时,双方都要先去马家老坟,然后再到各家坟地去祭奠。我隐约记得马家老坟并列着两个大坟堆。大概这就是传说的从王马村迁至东盘粮村的兄弟两人吧。他俩的后裔则是现时西头的马里二甲和奈头的马里七甲。
我认为,这和马氏家谱中记载的“吾族由原籍陕西省米脂县迁来”并不矛盾。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马氏家族由陕西移民,先至孝义王马村,分家后其中兄弟两人迁至东盘粮村定居;第二种情况是,马氏家族由陕西移民,一部分在孝义王马村定居,另有兄弟二人及其家属在东盘粮村定居。
椐家谱记载,由陕西移民到山西孝义是七世祖,而开始写家谱则是十二世祖斯作于明万历庚申年间的事。虽然斯作创立家谱时,已隔了五代,时间还不算太久远,照理说应该对移民的事有所交代。未作说明,想必是另有原因。这就不好妄加猜测了。
马家从明代至今出了不少人才,在县里很有些名气。但从马家在东盘粮村的历代住宅来看,并没有发现明清时期的精美宅院。在明朝万历庚申年考取进士的斯作公,官至朝议大夫,其旧宅也与一般民宅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以老宅院相比,则不敌任家。
时至民国初年,十九世祖鸿猷、鸿烈、鸿勋三兄弟携手共创家业,才把马家原有的几孔破窑洞改建为大门院。大门院共分西院、中院、东院三宅。各院街门前是一个三兄弟合用的打麦场。后来,兄弟三人分家,各自施展才干。老大鸿猷以行医为主,兼种土地。在汾阳大王村开药店坐堂,为民众治病,作为主要经济来源。他把逐年的收入投资到盖房和供子女上学读书上,将西院逐年扩建为里外院。里外院各有东西厢房四间。当时南厅未来得及建成,他便逝世了。但立下遗言,让老大登瀛、老三登楷盖好南厅,才能把他的遗体出殡。儿子门遵照他的遗嘱,积极筹划,一年之后,南厅完工,形成一座较为完整的西宅院。由于他医术高明,各处受益者给他悬挂了四块牌匾。大门上挂着:“明经进士”。正屋正中挂着:“种福无疆”,东屋挂着:“儒道仙方”,西屋挂着;“人群寿命”。又因三子登楷继承医术,受益者也为其在里院院门上悬挂一幅“三世真传”的牌匾。老大登瀛山西大学毕业后,被省政府任命为徐沟县农桑局长,工作有成绩,阎百川送一牌匾“惠傅三梓”,悬挂在南厅正门上。西院的正门,用砖雕刻着各种花、果等装饰,门楼匾上刻有“登春薹”三字。院门两边立着两个石雕狮子。院门正面是一砖雕花边照壁,正中刻着一个砖雕大“福”字。二院门是一砖砌圆拱门,上刻“凝秀气”三字。二院门楼建造的比较精致。进入正屋,东间门顶写着“余后昆”,西间门顶写着“承先德”,再进套间写着“学吃亏”,夹扇顶上写着“朝阳似锦”,还写着几行小字,内容记不清了。大意是,先人修建不容易,后人若卖真可惜。
当中院为老三鸿勋所有,亦是四合小院。院内有正屋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东侧有一小门。入小门是一小院,有正小屋一间。这间小屋最早属大门旁边的小门。平时大门不开,行人多走小门。后来才封闭,另作一小院小屋。东西有厢房各三间,院门为圆拱门,拱门上方刻着“光裕弟”三字。正屋中央悬挂省政府教育厅赠送的牌匾:“德重乡闾”。民国中期,又在村中前街中段开办“全泰公”粮店和纺织作坊,发展两处宅基。家中所养车马和长工伙计全都住在粮店的院内。
东院为老二鸿烈所有,建有正屋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
三个宅院院门外是一个较大的打麦场。场地四周有围墙环绕,东面有敞开的四间场房,南面靠西院南厅山墙盖有磨房一间、车房一间。一进大门盖
有三间马厩和一间长工屋。
下一篇:河南省淮阳县马氏家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