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氏家族略考
日前,史根周先生向老家河南家谱馆捐赠了一本《史氏家族略考》。
下面是该书的一组照片:
序一
史明德
中国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民族的文明史至少在5000年以上。而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研究不可或缺的家谱、族谱、宗谱、姓氏文化研究,一直延绵不绝,近现代相关研究尤盛。“盛世修史”,在国泰民安、繁荣盛世的今天,中国人的寻根意识尤为强烈,而追寻自己家族的起源和流变更是每一位华人、华裔的夙愿。
据有关方面考证,史姓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来源和其他姓氏一样复杂,史美珩教授在《中华姓氏谱·史姓》一书中也说明了史姓源流大致分为五支:一是5000多年以前的史皇氏仓颉,汉字创造者,黄帝的史官;二是3000多年以前西周史佚,周初史官四圣之一;三是1500年左右以前的西域昭武九姓入华史国人“史”姓;四是1300年左右以前的突厥阿史那氏,阿史那氏入唐赐姓“史”、改单姓“史”;五是700年左右以前的其他少数民族如蒙古族、满族等改姓“史”。至今全国已经有史姓人口300多万。
生长在黄河岸边的史根周先生,一生工作生活在开封和郑州,他就是史姓家族的成员之一。他长期在政府机关工作,他在郑州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的主任的岗位上,利用工作之余,对史氏姓氏的起源、史氏家族的主要堂号、史氏家庙的主要楹联以及史氏家族的历代名人,进行了梳理和撰写。根周先生能以一份崇敬祖先的心境,做这样一件烦琐的看似无用的工作,实属不易。历史已经过去了几千年,市场经济讲究效率和实用,对于自己的家族还有这样的感情,顶着烈日,冒着寒风,到全国多地史氏祠堂、故居以及名人纪念馆等,真是可敬可佩。就从这点,根周先生将书稿送我修改并邀我为之作序,我欣然应允。
我认真阅读了该书稿,该书以文献和现场考察为主线,不仅收集了各个时代的碑刻、文献、史氏宗谱、民居,而且将历代的研究文献,如楹联、堂号等,以及民居等文物,尤其是将最新的考古发现,都一一列入,极大地丰富了对史氏家族的了解和研究。它不仅是一个家族的历史堆积,而且对我们了解历史、了解那时人们的社会和生活,都提供了新的视角。而尤为可贵的是作者十多年来,以一种追寻探索的精神,自费跑遍了中国的多个省市和乡村,从上海到北京,从南京到宁波,从郑州到江苏溧阳,以及河北永清、石家庄、正定、湖南永兴这样历史上史家的历史祖居住地,以及甘肃、江苏、江西这些史家后裔的迁徙地,宁波东钱湖南宋石刻,河南南乐仓颉陵等地,都留下了作者的足迹。这对于一个非历史研究的人来说,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寻找有价值的史料,要破解一些古文字或碑刻文字,查找历史上一个史氏的历史名人,往往要苦思几个夜晚,其付出的心血,是常人难以理解的。
中国“姓”的本质及其形成变化,历经数千年历代的复杂变迁而形成,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自己世代相传、基本不变、重如泰山的“姓”。史姓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从开始受姓大概有3000年的历史。据最先进的分子人类学的研究,史姓最少有十几个源头,涵盖了中华民族的主要组成部分。水有源,树有根,寻根问祖是中国人的普遍心理。根周先生独辟蹊径,从家族的祠堂、楹联、故居、名人入手,以历史典故将他们串联起来,而描绘出史氏在人类长河中,熠熠闪烁的光辉业绩。从而达到教育后人,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功能。本书是一本普及型的读物,写得非常通俗易懂。而且通过本书,可以大致对史姓的来源、主要的家族堂号、历史上的名人、分布全国的民居和古宅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我作为史姓家族成员,也关心、也有义务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姓氏文化,为弘扬优秀的祖国历史文化尽些微薄之力。
2019年春于北京
(作者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政研室原参赞、原西欧司副司长,曾任驻德国特命全权大使)
上一篇:史姓源流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