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社旗县大冯营镇高庄简史
大冯营镇高庄简史
大冯营镇高庄位于北纬32°58’42”,东经112°49’54”,东北距河南省社旗县赊店镇十四公里,正北距大冯营镇四公里。
据可靠史料记载,高庄于明末清初建村,在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后相继属于南阳县雷神庙保、铁佛寺保和青台保;1931年后,又相继属于青台区敬业乡和天福乡管辖;1942年属于青台乡,1950年属于属熊庄区张腰庄乡;1958年属赊店镇公社张腰庄大队,1961年属青台区大冯营公社;1965年8月,社旗建县,属社旗县(1965年11月13日,国务院第159次全体会议批准设立社旗县,县政府所在地为赊店镇);1968年属于青台公社,1975年属于大冯营公社;1983年公社改为乡镇、大队改为村委会,高庄属于大冯营乡张腰庄村委会;2011年大冯营建镇,高庄属于大冯营镇管辖。
高庄建村以来,人才辈出。据传说,乾隆年间,出生于高庄的高八王曾在京城做过皇帝的御前侍卫,官至三品,宠命优渥。清末民初,高尚宾自学接骨术,精通人体经络,能辨360个穴位,被人称为“接骨圣手”。高军押运镖车,方圆百里大名鼎鼎,跺一脚大地都要颤三颤,山贼匪类望风潜踪。高尚卿善于调和村民邻里矛盾,无论谁家有了不和,没有他摆不平的事,在十里八乡威望极高。改革开放后,高庄走出的大学生人数众多,据不完全统计,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超过10人,以高志鹏、高琳为代表的后生在省会一级城市乃至北京重要岗位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庄处在南阳盆地的中心地带,交通十分便利。1975年,村东修建了社旗至晋庄的县级公路,礓石垫底,细沙铺面,极大地改善了高庄的交通环境。公路修建之初,每天有社旗至晋庄的班车路过高庄,从此,高庄人南下北上更加方便了。近年来,公路已经铺设为柏油路面,班车数量也增加了不少,还有直达南阳和郑州的客车来往穿梭,高庄人走出去的路更通达了,高庄人回家的路也更顺畅了。公路两旁,一棵棵杨树枝繁叶茂,一座座楼房拔地而起。路旁人家开设了代销点、理发店、诊所、油坊、粮油购销点等方便百姓的门市部,高庄人的生活条件也随之改善。
高庄周围地势平坦,土质黑色,现有粮田700余亩,人口600余人(含迁居在外的人口近百口)。解放前,由于缺乏水源,村民耕种以耐旱作物为主,遇大旱年成,往往颗粒无收。解放后,党和政府倡导兴修水利,村东建起了一条干渠,引鸭河口水库的水浇灌粮田,始得旱涝保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了以户为单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各家各户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迅速增长,村民始除饥寒之苦。近年来,政府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不仅免除了每年交公粮的任务,而且还给予每亩地一定的种粮补贴,并拨付巨资打了多口深井,开采地下水,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遇到干旱天气,也可以抽水浇地,再不用担心庄稼收成了。村民的日子越来越红火,很多人家过上了小康生活。现在,高庄村民正以一日千里的速度向更高、更好、更美的生活目标迈进!
高庄村民向来重视文化教育,孩子到了入学年龄,父母便督促孩子入学。解放后,为方便孩子就近入学,高庄西队曾经开设小学一二年级的学校,后整合撤并到张腰庄小学。文化大革命前,高庄就有人考入全国著名高校清华大学。改革开放后,考入高等学府深造成才的人也为数不少,在外地城市成家立业并卓有成效的代代有人。
不管是在家干事还是出门在外,高庄人都很团结,一说起高庄,大家都知道是一家人,觉得无比亲近。谁家有了红白喜事,大家都积极参与,不甘落后;谁家有了困难,大家也都会伸出援助之手,帮他度过难关。高庄人对已经迁居在外的亲人十分牵挂,经常通信,保持联系;已经在他乡定居的高庄人,也时刻思念着故乡亲人。
由于高庄地处中原腹地,又是平原地带,缺乏矿产和特色产业,近年来村里的青壮年外出务工的人很多,不少人也因此致富发家,盖起了一座座楼房,村中景象大为改观。特别是2011年起,以高三群、高飞为代表的高庄人,致富不忘乡邻,在村中修起了水泥路,昔日雨雪天气泥泞的情景一去不复返了。现在,几乎家家门前的路面都进行了硬化,出门就是干干净净的道路,有的人家还在门前、院内种花养草,怡情养性,精神生活不断丰富,村民素养不断提高,村中呈现出一派和美富足的景象。
高庄人相信,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全村一定会建设得更加美好。
下一篇:高广志回顾南阳高氏族谱编写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