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氏家谱网 >> 高氏宗亲网

图解邓州高氏陵园

时间:2023/8/7 15:36:31 发布:新闻编辑部

图解邓州高氏陵园

高显邓 张勇飞(邓州市)

内容简介:

本文按五部分论述始祖茔墓群、七世祖茔墓群、进士茔墓群、神道碑群、简述进士谱系。

邓州市桑庄镇尹集村的高氏陵园内,因葬五位进士而名播遐迩,故有进士陵园之称。高氏陵园有四部分组成:始祖茔墓群,七世祖茔墓群,进士茔墓群,神道碑群。三个茔地五个墓向,共安葬17代先人的遗体,这种昭穆相承之布局,在中国历史上是少有的。陵园总占地20余亩,皆由古松柏相连,小小的古森林无风声向,甚是雄伟壮观。

图片1[1].jpg

一、始祖茔地来历

据碑文记载,始祖高明远带三个儿子:高管勋、高天佐和高天佑,及其三个兄弟于洪武初年,由洪洞大槐树下一行迁居于宛南。其中,高管勋一家三口人,落户于今新野县西高营村;一位堂弟高明之落户于今新野县溧河铺镇高庄;另一位堂弟高明山落户于今新野县黄渠河;其弟(失讳)落户于邓州西山区(不知是淅川县还是内乡县)。高明远与天佐天佑落户于邓州祁南里尹家集(今桑庄镇尹集村)。住在村北端街西边的一处宅院内。主房坐北朝南,后建临街大门,这处古宅称“老家院”,又称“大门下”。清乾隆二十四年,三老元臣刘统勋题赠的“进士及第”一匾,悬挂在该大门的门楣上方。

相传,高天佐善常做生意会做豆腐,曾于洪武中期,在邓州城内居住做生意。后因父亲年迈,于洪武后期回尹家集与弟天佑照顾二老。高天佑被尹家集北1公里处的老王楼村学东家荣聘任教。

始祖高明远为悬壶济世,修身礼义之人。永乐三年的夏天,偶遇一位江南举子张义臣进京赶考,患温病倒在尹家集路傍。顿时,他的怜悯之心油然而生。于是,将其领回家把他的病治愈后,又送路费鼓励他继续进京赶考。张举人到京城时,永乐四年(1406年)的科考已经结束。他为报恩,当年回到尹集,在村西北方约500百米处的段山东南脚下,给高明远选墓地以表谢意。这个墓地正是高天佑在王楼教学的学东家的荒草地。

家传曰:“江南举人患瘟病,始祖精医救其命。病床百日倍受感,张拜佐佑义弟兄。义臣报恩择祖茔,荒草丛生夏蛙鸣,佑公契换学东地,两只家鹅证中人。”高天佑在邓州高氏历史中最大的贡献,是用两只家鹅换来了学东家的风水宝地。

始祖茔地墓向为戍山辰,仅葬高明远、高天佐等6代已故先人。之后,在高明远坟两边种两颗槐树,寓意后人,始祖高明远是从洪洞大槐树下迁居尹集。据老人们讲,其中一颗槐树朽空并能藏人。始祖茔地,当地人称“老祖坟园”,“槐树坟园”。

永乐五年,高明远驾鹤西游后,高天佑按义弟张义臣的指点,带上四个儿子:高望、高恭、高泰、高堂,按奇门走八卦出开门,一路向西北而行,去寻找更适合自己发展的地方居住。用灵感卜居于邓州北一区朱冈里长条陵(今赵集镇堤高),开辟他人生新道路。

二、七世祖茔墓群

从幸存的史料中反映出,高天佐有一个儿子及后裔,一直留居在尹集。他的第7世孙去世之后,领茔于始祖茔地的东南方约30米左右,墓向坤山艮。尹集高氏族人称该茔地为“小老坟园”。该茔向共葬5代已故先人。第9世开始出教官,如九世祖:高卓,俊甫,岁贡生,孟津县训导。九世伯祖:高洁,字玉絮,岁贡生,襄城县训导。

12世高名世,于乾隆三十六年遽病于安徽祁门县任后,安葬于高氏陵园的小老坟茔地,墓向改为未山丑。由长子伯祥和次子仲祥随父葬,该茔向共葬3代已故先人。

三、进士茔墓群

进士茔墓群,是13世高叔祥于嘉庆十一年七月,遽病于台湾府任后,安葬于高氏陵园内,领茔午山子向。该茔地自嘉庆年间到民国初期,共安葬5代官员的遗体。按家规,非官员不得葬此茔内。台湾知府高叔祥去世后,是按几品官员的规格安葬的呢?首先从明清时期官葬规格谈起。

在中国的墓葬制度中是有严格规定的,它代表了墓主的等级地位,对石象生的使用唐朝就已经有了规定。《明会典》规定:“公侯和一品、二品官为石望柱、石虎、石羊、石马、石人各一对;三品官减去石人一对;四品官为石望柱、石马、石虎各一对;五品官为石望柱、石马、石羊各一对;六品以下不准设置石象生。

清朝对石象生的使用制度也有严格的规制,《清史稿卷九十三•志六十八》记载,公至二品,用石人、望柱暨虎、羊、马各二,三品无石人,四品无石羊,五品无石虎,六品以下不准设置石刻。可见,石象生是封建等级制度的标志。

高叔祥墓前设有石人、四棱型石望柱、石马、石羊、石虎、各一对。其中石望柱的顶端各蹲坐一只石猴,象征吉祥,寓意有望封侯。从上述官员安葬规格看,高叔祥身为台湾知府是从四品官衔,但他死后,皇帝破例,按二品以上官员的规格安葬,可见高叔祥在当时的威望是很高的。下面简述二件事,折射出高叔祥为官廉洁。

在邓州城内高宅前院的东南方,有一座标志性建筑,是道光十九年十二月奉旨,为高叔祥享有特殊荣誉而建造的“乡贤祠”,邓州人俗称“高氏官家祠堂”。祠内悬挂着七幅《攀辕图》,每张图下配一段歌词,图文并茂,栩栩如生。这是高叔祥临赴厦门上任时,诏安百姓成群结队在悲哀的《攀辕歌》声中送行,百姓还绘制《攀辕图》以送之,以表挽留之情。

据民国《重修邓县志•人物篇:高叔祥》中记载:“将卸事,适抚军奉命查看漳南情形,诏邑士纷纷呈请留任者几数千人,抚军据情入告,优旨褒之,并令据实保奏,准破格升用制府,终以部铨,人至未便更移,将入郡交卸,士民攀辕遮道不令去。大吏闻之,谕暂留一月,以所以治诏者,告知新令尹,民心乃安,绘《攀辕图》送之。”

由于家人口传失记两段,故整理出五段歌词。《攀辕歌》曰:“公无去,公去民即苦,小人住穷乡,入城怕差卒。公无去,公去难行路,一日无此君,途见有狼虎。公无去,公去谁我顾,世仇公可解,含冤公可诉。公无去,公去太急促,桃李满城花,欣欣代吹嘘。公且住,公住民心舒,君既不可留,万民心酸楚。”

还可以从两件文物中看出高叔祥在皇帝心目的地位。其一、在高叔祥墓前的石望柱上刻有一幅对联,上联是:“承先志以传经山斗千秋垂道范”,下联是:“感主知而报国海天万里泣忠魂”。 

相传,嘉庆皇帝在金銮殿听到高叔去世后失声痛哭。所以,高叔祥墓前的石望柱上,才有“感主知而报国海天万里泣忠魂”之句。

图片2[1].jpg

其二、在神道碑群中,有一通是戴有“圣旨”帽的高叔祥碑。

图片3[1].jpg

图片4[1].jpg

四、神道碑群

在进士墓群东侧约50米处,从嘉庆十三年三月初立高叔祥神道起,陆续立有南北一字排开面向东的10通“神道碑”。这10通神道碑中,有8尊螭首,6尊赑屃(bixi),又称龙龟,6个光脊梁碑,4个涩脊梁碑。换句话说,有6个戴帽坐龟碑,2个只戴帽碑,2个光头碑。在6个带有帽龟碑中,有5个进士碑和1个带圣旨碑。分别是高名世1通、高叔祥2通、高振宛和高振洛、高寅生各1通。2个只戴帽碑中,分别是高叔祥长子高彤举和次子高殿举的碑。2个光头碑,分别是高殿举的德教碑,进士候选高履谦的德教碑。4个涩脊梁碑是两面雕刻文字,其中有高叔祥的德教碑,高殿举的德教碑,高振宛的德教碑,高履谦的德教碑。6个光脊梁碑只是正面有字,背面无字。

在10通路碑的东北方约50米处,有一座大石桥,石桥西侧的两边,立有2通坐西面东的碑。一通是老进士高名世为修石桥撰写的碑文,另一通是高名世的德教碑,上有碑帽,下坐龙龟。由于这2通碑不在高氏陵园的10通碑内,所以,人们只传说高氏陵园10通碑。准确地说高氏有12通路碑:9个戴帽7个龟,5个涩脊梁,7个光脊梁。

五、简述进士谱系

第一代

高名世,字际五,号思菴,(1713一1771年),始祖高明远12世孙。乾隆二 十一年中举,二十二年(1757年)中进士第,三甲149名。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任安微祁门知县。乾隆三十五年庚寅恩科,江南同考试官,勒封文林郎,诰赠朝议大夫。著有《思庵草文集》、《邓州高氏家传不分卷》行世。

第二代

高叔祥,字业瑞,又字抟,号菊圃,(1744一1806年),高名世之三子,始祖高明远13世孙。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进士第,三甲24名。乾隆六十年(1795年)初任福建海澄知县,继任龙溪、沼安、武平知县,晋升厦门同知、漳州知州,擢升建宁府、台湾府知府。即台湾62任知府,嘉庆第4任知府。嘉庆五年庚申恩科,福建同考试官,诰授朝议大夫,士民爰戴,绘《攀辕图》存诏安“名宦祠”,崇祀“乡贤祠”。著有《秋芳集》、《卧吟诗》、《惜玉黄花集》。

高经祥,字辑瑞,号梅村,(1750一1810年),高名世之五子,始祖高明远13世孙。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举人,嘉庆六年(1801年)辛酉大挑一等。历署广东崖州知州、海康知县。诰授文林郎、奉直大夫。著有《梅村集)待梓。

第三代

高彤举,字擢公,号朴斋(1773一1854年),贡生。高叔祥之长子,始祖高明远14世孙。道光六年(1826),初任山西潞安参军,继任长治、长子、襄坦、潞域、黎城知县,潞安经厅;湖北襄阳德安府经厅,勅授文林郎、修职郎。

高殿举,字擢一,又字栋臣,号愚庵(1781~1834年),高叔祥之次子,始祖高明远14世孙。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举人,道光六年丙戍(1826年)大挑一等,道光十二年(1832年),初任江西吉安府永丰县、南昌府进贤县知县。于道光十四年岁次甲午(1834年),遽以十月三十日,卒于永丰官署。勅授文林郎、例封承德郎,崇祀“乡贤祠”。著有《椒香轩辕集》待稿、待梓。

第四代

高振宛,字子衡,号讷斋(1809一1878年),高殿举之长子,始祖高明远15世孙。道光十八年(1838年)进士第,三甲70名。道光十九年(1839年),初任浙江天台,继任桐乡、山西山石县、宁武府神池县、蒲州府荣河县知县,泽州、汾州知州,潞安府知府。咸丰二年(1852年)壬子科,山西同考试官。诰授荣禄大夫、朝议大夫、赏戴花翎三品衔補用道。

高振洛,字子陆,号勉斋(1812一1881年),高燕举之继子,殿举之次子,始祖高明远15世孙。道光十二年(1832年)举人,十三年进士第,时年23岁,三甲76名。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初任湖北兴山建始东湖、继任黄陂、山东霑化、阳谷单县知县,四川石柱直隷鹿同知,贵州思州府知府、云南广南府知府、咸丰元年(1851年)辛亥、二年(1852辛:)壬子科,任山东同考试官。诰授朝议大夫赏戴花翎,著有《追思堂诗集》。

高履谦,字冰台,号益庵(1801一1879年),高叔祥之孙,高陛举之长子,始祖高明远15世孙。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进士候选。勅援承德郎。

第五代

高寅生,字亮臣,号春圃(1842一1877年),高振宛之长子,始祖高明远16世孙。光绪二年(1876年)进士第,三甲第6名。光绪二年授驾郡主政公、农部、户部、兵部主事转员外郎。诰授奉直大夫。

高培生(1837一1902年),附贡生,高振洛之长子,始祖高明远16世孙。光绪元年〈1875年),山西候补知县,高平知县,山西曲沃县、继任洪洞知县等。

第六代

高绍薪,字有斋(1858一1924年),附贡生,高振洛之孙,高培生之次子,始祖高明远17世孙。光绪二十五年,山西候补知县,湖南湘临知县,继任山西临猗知县等。

高绍濂,字建侯(1871一1942年),高振宛之长孙,高寅生之继子,德生之长子,始祖高明远17世孙。光绪三十年(1904年),民国简任荐任文官表中记载:民国十三年高绍濂荐任汜水县知事,初任河南泗水、镇平、方城、新野知县。

高绍文,字绂卿(1875一1941年),高振宛之孙,高德生之次子,始祖高明远17世孙。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据民国《重修邓县志》民国京、省、县议员表中记载:“高绍文,字绂卿,省议会议员。”民国十三年任湖北房县、竹谿县知事、光化、四川汉县知县。

除上述外,据不完全统计,自第一代进士高名世上至其太高祖,在这前5代人中,2名乡饮大宾,3名贡生,5名名教师,3名庠生,2名增生。自高名世起下至其来孙,在这6代人中,1名贡生,9名太学生,15名庠生,2名 廪生,3名增生,4名从九品,6名名教师。人誉两代“高青天”称号:一是诏安人将高叔祥入“名宦祠”树碑以纪功德。二是山西潞安人为高振宛建“立生祠”,勒石以载政绩。同治十一年(1873)四月十七日,皇帝一天连下4道圣旨,再次授封、赠封高氏家族男女13人,开辟了皇帝援封、赠封邓州高氏族人9代之先河。

小结

由于历史原因,进士陵园三次遭劫难,成一片废虚。1995年尹集高氏族人对进士陵园第一次修复,历时45天,收回文物54件,成功报批进士陵园晋升为市级文物保护单。因无人管理,于2006年石象生被盗、2013年螭首被盗。

2016年在桑庄镇党委书记万洪志的关心与支持下,镇政府成立了邓州市高叔祥研究会,并创办《高台鸣琴》内刊。由邓州市高氏宗亲会和进士陵园筹委会发起倡议,与邓州市高氏族人共同参加,对进士陵园启动第二次修复。对残碑重新疏理和固定,重立始祖高明远、二世祖高天佐和台湾知府高叔祥的墓表碑,镇政府派代表参加高叔祥的揭碑仪式。

图片5.jpg

这正是:

高氏陵园换面容,残碑道傍字一行。

百年进士辉煌过,今朝留得一指评!

作者高显邓:邓州市高叔祥研究会副秘书长  张勇飞:从事3dmax建模,PS、AI制图,CAD绘图工作)

上一篇:50年来我对南阳高氏世系的考研——高显邓

下一篇:新郑市高姓委员会正式成立,高明阳当选为首任会长

高氏字辈
高氏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