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来我对南阳高氏世系的考研——高显邓
50年来我对南阳高氏世系的考研
高显邓(邓州市)
内容摘要:
本文论述了50年来,研究南阳高氏文化的过程。确定了始祖高明远,于明初带三个儿子:高管勋、高天佐、高天佑,自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居宛南至今的准确代数。阐述了每个研究阶段的理论成果。
我1974年高中毕业回乡后,父亲(高鸿义,又名德义)语重心长的给我讲:“咱邓州高氏,在清代有过三次大修谱。第一次是乾隆二十二年进士高名世。第二次是乾隆四十九年进士高叔祥和乾隆五十三年举人高经祥兄弟俩共同编撰,高叔祥随职迁藏。于嘉庆十一年四月赴台湾任知府的途中,大风把随行小船吹翻,家谱失于台湾海峡之中。第三次是道光十三年进士高振洛和道光十八年进士高振宛兄弟俩编撰家谱。之后,被邓州南一位姓张的高宅管家偷去。光绪中后期,咱尹集的邓州南路第一区区长高云超和堤南高族人及构林镇的高洼族人虽也各作过家谱编写,但都是局部的很不全面。好在在后两次大修谱的同时,有的在坟园内留有信物,有的在祠堂留有信物。可惜从1966年起,经过10年文化大革命后,文物遭到破坏,什么物证都很难找到。你作为高氏后人,一定要承担起修谱义务。修谱义举是一种尽天德之大孝行为,由于只有付出而无回报,虽不能治富,还会导致一生贫穷。但是,最终能给南阳高氏奉献出无以论比的精神财富。”从1975年开始,谨尊父命,正试迈向研究南阳高氏族史的征程。
宛南高氏始祖高明远自明初迁邓以来,至今已发展几代人,这是高氏族人们最关心的话题。2018年,以堤南高族人为主编的《南阳高氏族谱》一书中写到,世系是按25年为一代,从高天佑推至书字辈为21代。
2009年构林镇高洼村建的《高氏谱志铭》中记载:从尹集始祖高明远起,二世祖高天佐、二世叔祖高天佑……到高洼始祖高志云为4世祖。换言之,从尹集始祖高明远至(显、书)辈为18代。
2013年我在浙江省宁波市的余姚市撰写的《浅谈邓州高氏》一文,登录于邓州市政府网站,是以高洼文盈提供世系资料作参考。从始祖高明远起到(显、书)辈为15代,回到尹集翻阅资料后,悔之晚矣!
2015年回邓州市后,通过翻阅进士陵园碑文、高洼碑文和有幸得到朋友赠送的史料。细心研究,确定了始祖高明远从明初迁邓到(显、书)辈的准确代数。换而言之,以前三种论述的代数都是错误的。要讲清楚邓州高氏发展的代数,从以下四个方面讲起。
一、到各地拜访族人确定始祖迁邓
我是于1992年第一次去堤南高拜访族人,下午见到一位叔叔高敏昌(鸿、昌),他是堤南高议事组主要成员之一。当我咨询邓州高氏族史时,老人家高兴地讲到:“显邓你岁数小,其实咱邓州始祖是高天佐和高天佑,兄弟俩个同期从山西迁于邓州堤南高后,高天佐又迁居尹集。进士公在高天佑茔地立有一对石旗杆,我们立有天佐天佑的双立祖纪念碑。”老人家接着讲,邓州高氏历史久远,无从考据,我们写族谱是从树稍着手,从现代人写起。”他虽是这样讲,但从他眼神中流露出一种无奈的表情。我微微一笑说:“是呀!虽是历史悠久,但我和你们的思路相反。你们是根据演绎法逻辑思维写族谱,而我是根据归纳法逻辑思维从源头始祖写起。”
为讲清邓州高氏历史源远,先从始祖高明远和三个儿子:高管勋、高天佐、高天佑谈起。我于1995年去邓州市构林镇高洼村拜访族人,高洼议事组主要成员高文盈(传、敬)讲,以前高洼立有几通碑,其中有始祖高明远的纪念碑,天佐和天佑双的双立祖纪念碑,神道碑,高洼始祖高志云的墓表碑。通过对堤南高和高洼族人拜访,进一步确定了邓州市桑庄镇尹集的高姓始祖高明远和两个儿子天佐和天佑。
1997年农历3月,我去新野县西高营拜访族人,发现乾隆四十九年进士高叔祥,于乾隆五十三年十二月,在西高营始祖茔地立的一通《高氏先茔碑记》,碑文中记载“始祖明远公亦当明初迁邓”之句,详细介绍了邓新两地高氏族人的关系。
2021年新野县西高营高文召,通过我在抖音平台作邓州高氏讲座相识与往来。他赠我一份新野县溧河铺高明之十八世孙高廷贤编写的家谱序言,其中写到,明初高明远叔伯兄弟八人迁新野县。之后,又相识西高营高志杰,他发给我的西高营家谱序言,与高明之后代写的内容大致相同。尽管他们写的错处较多,例如,把新野县东西二高营的爷孙三代说成兄弟关系,把邓州的高明远与五世孙说成兄弟关系。但是,确有效证明了始祖高明远是明初迁邓。与尹集传说的:“始祖高明远先到新野县西高营安置好二子(一说儿子,一说侄子)后,带二子天佐和天佑与其弟全家人到今天的邓州市桑庄镇尹集村。高明远全家落户于尹集,始叔祖一家人西去落户于西山(不知落户于内乡县还是淅川县)”相吻合。
再说尹集史料,光绪二年进士高寅生的史料中开篇写:“始祖明远明洪初武初自山西洪洞迁邓”。
在尹集进士陵园内,高寅生的墓志铭中记载:“先世明洪武初,由山西洪洞迁居于豫省邓州尹家集。”尹家集之名于民国时期改称尹集。
从上述不难看出,不仅是高天佐后代相传,始祖高明远自明初由洪洞迁邓,就连新野县宗亲也世代相传,高明远于明初由洪洞迁邓。若把高天佐和高天佑列为始祖,显然是不正确的。
二、高洼神道碑文早已确定了代数
高洼有一通“神道碑”,当代高洼族人认为是两位进士给他先祖高志云立的,这通碑困惑了当代高洼族人几十年。因为高洼人都知道老家是尹集,解放前高洼人回尹集上坟烧纸,解放后高洼族人回尹集高氏陵园放树。由于进士公给高洼的始祖高志云立神道碑,说明进士公是高志云之后代。所以,高洼族人无法确定代数。
2016年我研究确定,高洼的神道碑不是俩个进士立的。而是高洼族人于道光二十二年,借两位进士之名,立一通身穿外衣的“神道碑”。其碑文内藏高洼的世系、高志云的墓向、尹集高氏与高志云的关系、还有纪念道光二十二年高振宛兄弟俩到高洼续族谱之事。毫不夸张地说,撰写神道碑文的人,既是一位谋士,又是一位文学修养很深的人。所以,当代读懂此碑文的人很少,因此,作为文物欣赏。
高志云兄弟三个。老大留居尹集,高志云和弟(失讳),于明代中后期同时迁居邓州构林镇的马岗村。之后,高志云带两个儿子应斗和应魁迁居于邹吴洼。于清代初期改名为高洼,高志云去世后与弟安葬于马岗。
高洼立的神道碑正文是:高氏列祖之神道,落款是:十一世孙振宛书丹,十一世孙振洛勒石。
“列祖”是什么意思?“列祖”是指五服以内有血缘关系的先辈。如父、祖父、曾祖、高祖、天祖这五代先祖。在高洼的神道碑上用“列祖”二字,是告诉后人,尹集始祖高明远到高洼的始祖高志云是5代。换言之,高志云是高明远之5世孙。所以,立碑人应该是高志云的俩个儿子高应斗和高应魁才对,然而写成十一世孙振宛,显然是错的。
由于高志云兄长住尹集,他的11世孙就是高振宛。在高洼的碑上出现11世孙振宛,是告诉后人,从高志云到尹集的高振宛是平行11代。换言之,是把高振宛兄弟作世系标杆。凡是高志云的11世孙,见到尹集的高振宛这一代人,可称兄道弟,不能乱称呼。通过碑文简介可清楚的知道,始祖高明远到高振宛是15代,高振宛到尹集的显字辈是5代,也就是说,始祖高明远到尹集(显、书)字辈是19代。
三、从尹集史料中确定代数
在进士陵园幸存的石碑中,有一通是乾隆五十三年举人高经祥,于嘉庆十六年正月给高祖的兄长高洁立的墓表碑,这通碑很难确定代数。但是,光绪二年进士高寅生的史料中开篇写:“始祖明远明洪初武初自山西洪洞迁邓……九世祖:高卓,字俊甫,岁贡生孟津县训导,勅授修职郎。九世伯祖:高洁,字玉絮,岁贡生,襄城县训导。”
从上述不难看出,尹集的9世祖高卓,是高叔祥、高经祥的高祖。高振宛是高叔祥的孙子。换句话说,高叔祥是高卓的玄孙,是尹集始祖高明远的13世孙,高叔祥到尹集的显字辈是7代。也就是说,尹集的显字辈是始祖高明远的19孙,是高天佐的18世孙,“传、敬”字辈是高明远21世孙,是天佐之20世孙。
就邓州市腰店乡高渠而言,高渠始祖高带,他是高天佐的9世孙。高渠的“传、敬”字辈是高带的12世孙。换言之,高渠的“传敬”字辈,是高明远的21世孙,是高天佐的20世孙。
相应的,高天佑与高天佐是亲兄弟,堤南高的“书”字辈是高明远的19世孙,是高天佑的18世孙,而不是高天佑的21世孙。“敬”字辈是高明远的21世孙,是天佑的20世孙,而不是天佑的23世孙。
邓州高氏的世系理清了,新野县高氏的世系自然也清楚了。因为,新野县高氏世系与尹集世系相同。
四、世系与字辈
“字辈”是族谱内容的一部分,是族人延续和文明的象征,也是尊上敬下的一种标志。美中不足的是堤南高的字辈与尹集的字辈有犯忌的地方。所以,在2009年,构林镇高洼村在建造“谱志铭”前,根据尹集与堤南高“字辈”的实际情况。理事会决定,在尹集现有20个“字辈”的基础上,后续20个“字辈”。各“字辈”与堤南高的“字辈”作参照,刻于“谱志铭”上。以示后人不乱其宗,来日有机会再做统一的“字辈”修续。今向读者作一介绍,供参考与使用。
邓州市尹集与堤南高世系字辈对照表:
1世(尹集高明远),2世(尹集天佐→堤南高天佑)……16世(云、振),17(锡、道),18(鸿、昌),19(显、书),20(定、知),21(传、敬),22(家、身),23(曾、可),24(孔、贵),25(孟、心),26(琢、正),27(玉、定),28(重、和),29(金、平),30(守、兴),31(万、家),32(世、培),33(永、厚),34(昌、泽),35(盛、安),36(丰、邦),37(和、乐),38(尚、才),39(存、英),40(立、好),41(兴、善),42(隆、向),43(晋、大),44(景、化),45(起、忠),46(渤、良),47(靖、从),48(恒、先),49(伟、声),50(济、文),51(延、盛),52(续、光),53(秉、祖),54(承、耀),55(祖、民)。
小结
笔者研究南阳高氏文化,摄取文化营养共分5个时间段:
第一阶段:从1980以前,在这7年内收集传说故事,在尹集村周边4公里以内区域,寻找进士陵园散失的碑,并抄回碑文收藏。持别是在田间小桥下仰卧抄碑文时,被虫、蛇咬伤的那种感觉,至今回想起仍全身发麻。
第二阶段:从1980年秋至1995年期间,在这16年中,到各地高氏居住的地方作调查,寻找文物作普查记录,为1995年第一次修缮进士陵园作理论准备。
第三阶段:从1995年春,进士陵园第一次修缮至2013年,在这19年内,主要整理收集的资料。撰写的《清代台湾知府高叔祥传落》,刊登在1997年3月出版的《桑榆之光》报第三版后,引起社会关注。在邓州市文物管理局局长张祖耀的支持下,在博物馆初步建立进士陵园档案,将撰写的相关资料入档。
2006年1月,收到了来自教育部主管的中国近代史科学学会,北京时代学人文化研究院编撰的《中华百家姓氏通鉴》一书的编委,发来的高顺民的推荐函。能有机会将清代邓州高氏的部分史料入编该书的《第一卷》163页中。
同年,在邓州市史志办公室主任肖华琨的重视下,将我撰写的《清代邓州进士第》一文编入《2006邓州年鉴》一书后,引起邓州市各界人士的关注。从而在邓州文化界,掀起研究高氏文化热潮。为后来邓州高氏族人参与社会团体活动,所形成的资料奠定了基础。
第四阶段:从2013至2016年期间,在这4年内,根据掌握的资料撰写成系统性文章。通过邓州市政府文化网登录有《浅谈邓州高氏》、《从谱志铭谈起》、《从进士陵园探索邓州高氏文化》等文章。其目的,通过相关文章宣传,能够引起社会各界有关人员的关注。又通过新浪网登录博文、百度贴吧登录相关高氏文章,用抛砖引玉之法,寻找知音,达到广交文友和搜集史料的目的。
第五阶段:从2016年至2021年期间,在这6年内。在桑庄镇党委书记万洪志的鼎力支持下,成立了邓州市高叔祥研究会、创办《高台鸣琴》内刊、进士陵园第二次修缮,并在进士陵园重立起高明远、高天佐和高叔祥的墓表碑。还结交了一些专家教授、历史学者、大文豪,他们分别给我赠送了邓州高氏的相关史料,相应也提高了我的编撰水平。撰写的《清代邓州高氏进士谱系简述》,《重立高叔祥公碑文》,刊登于《高台鸣琴》内刊,还撰有《始祖高明远墓表碑文》和(二世祖高天佐墓表碑文)。
第六阶段:从2021年以后,这几年里,重点优化书稿内容,删繁就简,进一步调整书稿结构及内容。高度保持不犯家规和族规;不犯文理和哲理;更不犯人道和天道。
研究中发现,在一些较大的高姓村庄中,立碑和编撰小家谱的时间多在光绪六年以后。都以当地传说为主,众说纷纭。笔者一生投身于高氏文化研究的目的,是撰写一部南阳高氏系统历史。以严肃而认真的态度,站在对历史负责任的角度上,把所编写的内容镶嵌在始祖高明远的世系内,这样既不会乱宗和乱代,更不会错写历史。由于紧把历史关、世系关、求实关。所以,不会使古今人物虚拟化,更不会枝末生根。
预计近两年内,将出版一部具有阅读价值,又有研究和收藏价直的高氏史书——《南阳高氏文化》,该书共十二辑。该书问世后,不仅填补了《南阳高氏族谱》中的空白,也填补了南阳地方志中的空白。让更多的人清楚的了解南阳高氏历史文化,在南阳的高氏族群中找到真正的自我。
作者高显邓:邓州市高叔祥研究会副秘书长
上一篇:南阳高姓研究会副会长高广志在堤南高高氏家族祭祖会上发言
下一篇:图解邓州高氏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