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阳史氏·溧阳小宗支庭胤公系序
溧阳小宗支庭胤公系序
北宋仁宗年间三十世彥轧,字仁彥,官“太子正字”,生二子:长子庭祚,为溧阳大宗始祖,次子庭胤(为避帝讳,曾改为庭允),字宗元,行廿八,为溧阳小宗始祖,(有不少懂谱的人有疑问:史崇的后人到三十世时只有彥虬一人在埭头,从二十六世到三十世之间没有旁支,而据《宜兴蒋氏宗谱》北宋神宗年间,官至观文殿大学士,封魂国公的薄之奇的曾祖母史氏是宜兴史家荡人,封庆国夫人,足以说明北宋初在宜兴就有旁支了,可惜没发现史家荡分支谱)
北宋末到南宋初时,已经传承到三十四与三十六世之间,据《溧阳史氏宗谱》三十四世谱上有名和排行的共38人,而排行有51人,缺了13人。三十五世谱上有名和排行的有52人(其中大宗14人,小宗38人),而排行有98人,缺46人。三十六世谱上有名和排行的有初字辈8人,而排行有14人,缺6人,细字辈10人,而排行中有12人,缺2人,实际上北宋末年,金兵犯江南时,三十四世中只有大宗内安泰一人留守埭头,其余的全部外迁,原萧山县令34世三友在北宋政和丙申(公元1116年)创造宗谱,(当时上谱的可能到三十六世),到元代中统中(1333-1335)有浮梁教授三十九世礼之续修宗谱,时隔二百多年,在当时他只能把大宗世守宗庙的一支中还留在埭头的搞清楚,其余的和小宗的全部无法知道,谱上就缺了大部分外迁的分支了。小宗内有38世昇祖,不知何时从何地迁居夏庄的,至42世只有庸、质、文兄弟三人留居夏庄。到明代嘉靖年间,其后人45世史后官至光禄寺少卿,他续修宗谱时才开始同大宗内世守宗庙的一支同修在一起,直至现在。
小宗支系中夏庄分支是最兴旺发达的一支,据初步统计,明清两代就出过300多位文武秀才,33名文武举人,近400名各类监生、贡生,18名进士,知县以上官员130余名,其中51世史夔,詹事府詹事(正三品);52世贻直,文渊阁大学士,一品大员(注)。所以在不知内情的外地宗亲认为夏庄就是小宗,也不知世守宗庙的一支是大宗支系中的一个分支,而埭头分支和夏庄分支按历史惯例,不称大宗、小宗,而称埭头支、夏庄支。近年来由于福田习惯地把大宗支改为埭头支,小宗支改为夏庄支,以至造成全国各地不少分支的人到溧阳寻祖归宗时,都在埭头分支、夏庄分支中寻找上联的源头,不少分支实际外迁的时候要早于埭头、夏庄分支,哪能接得上?
现在已知小宗支系除夏庄分支外,在溧阳本地就有20支,外县外省的有29支,还有不少外迁分支,无谱没法统计。
史洪禄
二○一六年八月二十日
注:见史全生著《史贻直评传》第3页。
上一篇:溧阳史氏一世祖溧阳侯史崇简介
下一篇:溧阳史氏大同谱·四明史氏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