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阳史氏大同谱·四明史氏序
四明史氏序
四明史氏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地说,凡是居住在四明和从四明迁徒到其他各地的史氏,都称四明史氏,它包括唐代从溧阳迁徙的史昭的后斋,如嵊州的继锦堂、象山的丹桂史;北宋时澡阳侯(三十世)史惟则的后裔;以及南宋跟随宋高宗南渡来四明的十六史家等等,事相史浩创建淳熙谱时“四明史氏”的含义,实际上是从广义的意义上使用的,他把丹桂史列入宗谱,并把高宗赞扬丹桂史的《木犀花诗》放在极重要的地位。狭义地说,四明史氏即北宋初年从嘉兴迁至四明的史惟则的后需。因其中八行公(史诏)的后离“一门三宰相、四世两封王”成为东南第一望族,所以人们往往把“八行高士”这一支作为四明史氏的代表,把“八行堂”作为四明史氏最具代表性的最广泛的堂号,因此《中华史姓谱》对四明史家作如下的表述:
四明(宁波)史家的始祖是史惟则。多处史氏宗谱说他是五代后唐集贤院待制直学士。后晋天福四年(公元939年),史惟则同史怀则两人同时从终南迁浙江嘉兴。怀则在嘉兴落户;惟则迁到慈溪,不久又迁到勤县洗马桥东(江东状元房张斌桥及古藤桥沿河至七里垫止)。惟则生二子:一子史咸,生史翰(隐士),翰又生史攀,迁诸暨;一子史成,生史简,家贫,在郡里当差。史简为人很孝。一年,他后母想看竞渡,他就把家里的什物拿去卖了点钱,陪着母亲观赏。由于没有请假,都守召他时不在,就大发脾气把他“开除”回家。史简又气又恼,一病不起,死时年仅23岁,他妻子叶氏,慈溪人,当时已经怀孕,父母要她改嫁,她坚决不从,宋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十一月,生下一“遗腹子”,取名史诏,字升之,孤儿寡母,靠叶氏纺织度日,生活十分清苦。史诏在母亲叶氏的教养下,幼读经书,七岁能诗,以孝义闻名乡里,但他立志不去求取功名,而是在家伺奉母亲。他说如果没有我母亲的话就没有我史氏了!后来家境日渐富裕,叶氏和史诏都很乐意助人,而且根本不求人家的回报。
宋徽宗政和期间,下诏征求民间具有八种优良道德品行的人入朝做官,大观二年十月(公元1108年)史诏被乡里推荐与征召。他知道后就带着母亲到县东七十里外的大田山隐居。郡守亲自登门要他应召,都被他拒绝。徽宗知道这事,给史诏赐号为“八行高士”,这就是四明史家以“八行堂”作为自己的堂号的由来。
四明史家的发展,可以说就是从一个“遗腹子”起步的,史诏的妻子徐氏,出生于一个三代都不当官,但她父亲在乡里却是很有名望的家庭。徐氏自幼聪明异常,博闻强记,处理问题果断有条。她父亲对她说:如果你是个男子的话那我就什么都不用担心了。与史诏结婚有了孩子后,就时时给抱在怀里的幼儿口授诗书,从而使孩子们自幼得到很好的母教。史诏生五个儿子:史师仲、史才、史木、史禾、史光,史才登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进士,官至端明殿学士佥书枢密院事,卒赠金紫光禄大夫。这是宁波史家第一个进士,也是宁波史家第一个大“官”。
四明史家在南宋150多年的时间里,经历了师、水、弥、之、卿、孙六代人。在人口与政治上真正获得飞跃发展,甚至可以说是“核爆炸式”的发展的,是从史诏的孙子“水”字辈这代人开始的。他有孙子13人:其中史浩与史澄二人进士,史浩在孝宗时官至宰相。曾孙“弥”字辇这一代41人,其中史弥远在宁宗、理宗两朝当宰相26年,达到权力的项峰。玄孙这代“之”字辈81人,其中史嵩之在理宗时又位居宰相。这就是著名的“一门三宰相,四代两封王”,人称“满朝文武,半出史门”、“七十二进士”的显赫鼎盛的南宋宁波史家。南宋灭亡,史家在政治上的权势随之湮灭。其子孙的社会地位,从上层一下子掉到底层。《鄞县志》记载了这么一个典型事例:史浩的七世孙史懋祖,三岁时就死了父母,家里只剩下祖父、庶祖母、两个叔叔和一个妹妹。祖父史贺孙有田7000亩,被钱塘的浮屠侵占。贺孙告到官府,不赢,家道更为衰落。贺孙死,祖母莫氏再告到省府,又不赢。莫氏没法,就只好把懋祖兄妹给了人家,不久懋祖又被卖给时贵为奴。当时懋祖已知道自家的身世,每每想起就深夜垂泪,泪湿枕被。这样过了17年,时贵获罪,懋祖才得到人身自由。回家见莫氏和两个叔叔都还健在,但家徒四壁,一贫如洗。他再次上告官府,但族人害怕浮屠的权势,谁也不敢出面相助。幸亏当时总管范某查清实情,把田产全部判还懋祖,总算打赢了这场官司。懋祖的遭遇,可以说是当时宁波史家的一个缩影。莫氏的处境,使人们不禁想起当年的叶氏(史简妻),孤儿寡母,情形何其相似!“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宁波史家经过“师、水、弥、之、卿”五代,似乎又回到了原地。(《中华史姓谱·源流篇》)
但东方不亮西方亮,四明(宁波)本地这一支受到打击,但在南宋初年迁徙到长兴环沈村的小九这一支,在元代却有人官至副使,义兵万户,明代时又世袭锦衣卫千户。余姚西南里弥贤这一支在明清两代出了七个进士(明代六个、清代一个),二十位举人,从政当官的多达一百余人,其中五品以上的高官竟达十三人,史琳(原名张大保,后改姓归宗。)官至太子太保左都御史(从一品)。福建泉州(公廉的儿子)史福这一支,在明代出了十一个进士、十四个举人,五品以上的高官十人,其中史继楷是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宰相职),是整个封建时代四明史氏“四相”之一。其他如贵州史鉴这一支,从明洪武二十五年开始,世袭新添卫都指挥使(正二品)。浙江绍兴史明孙这支,明清两代出了四个进士,二十余举人,其中史致光是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状元,官至云南总督、都察院左都御史(从一品)。
四明(本地)这支在经过三百多年的沉寂之后,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终于迎来了第一个进士史起钦(张斌桥),官至知府;第一个状元史大成(1655年),仕至礼部侍郎;还有大成的侄子史在甲,同样仕至礼部侍郎(正二品)。但乾隆以后就没有高官名人了。
清代后期四明史氏中出人才最多的是余姚迁宛平这一支,出了一大批官员。如史积容,官至布政使(正二品);史善载,官至甘肃提督(从一品);史致蕃,官至云南布政使(正二品);史致康,布政使衔,晋授荣禄大夫(从一品);史致焘,西安耀州知州;史致鼎,通判;史致敏,知县,钦加同知;史悠寿,州判;史峻悠,五品衔;保悠,江苏即补道(道:级别高于知府,低于布政使),骑都尉等等。
总之,四明史氏从四明发源,徙居全国各地,在历史的长河中,经济、政治、文化等等情况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所以在理解“四明史氏”的含义时,必须高瞻远瞩,统观全局,不能只看到四明发源一地。
《溧阳史氏大同谱·四明卷》史美珩
上一篇:溧阳史氏·溧阳小宗支庭胤公系序
下一篇:溧阳史氏·吴中史氏考